五百年一遇的歐洲大旱 天然氣危機迫在眉梢



下周就是處暑了,然後就是白露,意思是中秋節快到了,先不談中秋會不會變盤轉折(護盤機制可能也不太想知道),一般來說,過了白露氣溫就漸漸轉涼,相信對於歐洲即將枯竭的萊茵河一定很期待氣溫降低。

極端氣候 「限電」成新常態風險

今年的北半球異常的高溫,四川這個以水力發電著稱的地方,往年高溫假也不過一至二天,今年一連放六天,許多跟筆電相關的台廠在重慶有設廠,好在遇到庫存去化,不用擔心限電影響產能問題,但已經有媒體提醒極端氣候下的「限電」新常態風險。

的確,就連美國剛通過的削減通膨法案也是針對極端氣候議題來的,說起來,這年頭就連股民也不好當,以前只要注意台海的政治風險,現在不僅要關注疫情,還要了解戰爭的可能性,以後可能買賣股票還得先看氣象預告。所以誰說炒股容易,而且下了功夫研究還不一定能賺錢。

不過,對於《理財周刊》的讀者來說是幸福的,因為去年本欄就已經提醒連續第二年的反聖嬰現象,要留意去年冬天偏冷的可能,現在回頭看,果然不準,可是再仔細想想,如果去年冬天偏冷的話,那麼今年的北半球夏天就可以躲過破紀錄的高溫嗎?

高溫又大旱 北半球今年苦

不知道,這方面沒有深究過,留給專家去解惑。聊這個話題是因為落筆時看到一則新聞:「今年至今(8/15),西太平洋僅生成八個颱風,且大多數強度都不強,也未影響到台灣。對此,氣象專家指出,若到八月結束仍沒有颱風侵台,將是連續三年一至八月無侵台颱風。」

不知道讀者看到這則新聞時的反應是什麼,筆者第一時間閃過的畫面是,2020年中國大陸的六十二天超長梅雨季差點把長江三峽大壩給潰堤,當年的台灣沒有颱風入侵,後來的2021年台灣遇上了缺水限電,股市為此議題鬧了一陣子,於是當台灣今年並沒有同步感受到北半球高溫與大旱,心中難免為明年嘀咕,希望台灣是寶島,無風無災無戰爭。

歐洲天然氣頻創高 電價翻倍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