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搶水大戰 新興水源強化科技造水
南臺灣烈日高照的午後,臺南科學園區大片鋼構廠房外,大型重機具、工班正在加速趕工,全球晶片荒正催促著半導體業者擴大產能。
近幾年,從台積電、聯電到日月光等半導體大廠紛紛將研發產能由北往南延伸,驅動供應鏈移動,促進南臺灣半導體聚落擴大,然而,龐大的產業聚落商機背後,卻潛藏著嚴峻的危機:缺水
耗水產業坐落缺水之城
耗水產業南遷,帶動南臺灣用水量高速成長,根據科技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度臺南科學園區平均每月用水量登上臺灣三大科技產業聚落之首,達到近20萬噸,以單日用水量計算的話,占臺南市單日用水量的7%,未來,隨著產業聚落擴張、氣候變遷之下降雨型態轉變,產業供水只會更加吃緊。
做為用水大戶,缺水成了高科技業者的阿基里斯腱,致命的要害。台積電在101年度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中假設,若臺灣每10年會發生一次乾旱,對其營收影響約小於1%。
除了立即、顯見的營收損失,缺水對企業聲譽的衝擊也是一大風險。2021年臺灣鬧乾旱,三大科技產業聚落所在的新竹、臺中、臺南陸續實施限水措施,同一時間又碰上全球晶片荒,內憂外患夾擊之下,海外廠商都害怕臺灣半導體業者無法準時交貨。
台積電自建再生水廠 科技廠拚水資源永續
如果交貨都有困難,運營無法持續,又如何談永續?
翻開台積電、群創等半導體業者的ESG永續報告書,不約而同地將水資源短缺風險列在「嚴重」等級。
除此之外,蘋果已開始要求其供應廠商盤點水足跡,可預見不久的未來,水足跡將和碳足跡一樣成為世界共識,企業是否有足夠的水可用、水風險管理是否到位都將成為上游廠商採購、合作時重要的檢視標準。
面對這場水危機,臺灣產業準備好「打水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