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2019疫情爆發前的11997
當前全球經濟受到歐洲俄烏戰爭、中國動態清零、美國升息等三大變數影響,來到2022年的最後一季,要怎麼收尾呢?
俄烏戰爭來到七局下,如果頓巴斯地區的「公投入俄」通過入俄,那麼壓力在西方國家,如果比照2014年克里米亞地區的做法─不承認獨立地位,但俄軍長期駐守,烏克蘭也要不回來,那麼這次少了頓巴斯地區,烏克蘭豈不是被俄羅斯一步步蠶食,總有一天,基輔,這個俄羅斯人文歷史上不可或缺的璀璨,也逃不過俄羅斯的手掌心,北約這次又要烏克蘭吞下這口氣嗎?
不管結果如何,俄烏戰從軍事閃電戰到能源戰,最終回到外交政治戰,西方國家這次如果屈服於俄羅斯的核震攝,那麼,最大的輸家是台灣,特別是普丁與習近平在上合組織碰面後。
誰都知道,中國從俄烏戰爭探知西方國家的反應與對策,打算將來複製在台海之戰,如果中國可以撐過西方的科技戰、認知戰、經濟戰、軍事戰、能源戰等壓力,最後就可以透過核震攝這招來退卻西方國家,所以台海之戰的關鍵在於─「中國的公投代理人」在哪?
鬆綁動態清零有政治考量
雖然香港放寬防疫措施,但不代表中國在十月二十大之後就會馬上鬆綁動態清零政策,目前華爾街投行大多認為明年三月兩會之後才有鬆綁的機會,當然這是合理的推測。不過看看台灣鬆綁防疫規定的過程,大量的確診人數會不會擠兌正常的醫療能量,隨便幾個二線城市安排得不夠好,鬧一下就是全球媒體頭版。
市場可能忽略了一件事,在習近平破例連任的初期,必然求穩過渡,會不會很快鬆綁動態清零,站在經濟的角度是再合理不過的事,但未必是政治上的正確選擇。
此外,台灣用西方的三大疫苗撐過前兩年的防疫最辛苦的階段,但六百多萬的確診數,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還不包括黑數,而略低於2%的死亡率,換算成中國十四億人口,若四分之一人口確診,確診數的略低於2%的死亡率來估算,超過六百萬人(美國死亡人數105萬),比韓戰的三百萬死亡人數還多,站在想在歷史留下定位的習近平立場,這數字會不會有爭議。
再說放鬆動態清零只是為了救經濟,而救經濟等於間接幫了美國在這場暴力升息抗通膨的過程,多了經濟軟著陸的機會,估計這算盤不會讓美國得逞的,七傷拳不是只有美國才會使。所以寄望美國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的長新冠後遺症。
就業市場缺工漲薪 通膨壓力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