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氣管新爆點
嚴格來說,歐盟是歐盟,跟盎格魯薩克遜人的五眼聯盟還是有親疏之別,所以強勢美元第一波要割韭菜不是亞洲新興國家,而是想要擺脫美元霸權的歐盟。
美國就是靠戰爭起家的,擅長在別人家裡打戰,一邊提供武器、後勤,另一邊提供資金重建,二戰後的馬歇爾計畫就是範本,從1947年七月持續四年多,提供包括資金、設備、技術等各種援助加起來折合共131.5億美元給歐洲戰後重建,其中88%是捐贈。
挑戰美元地位 歐盟慘遭修理
感覺上跟現在美國軍援烏克蘭、天然氣援助歐盟的模式差不多,都是將戰場設定在美國本土之外,然後把美國消化不掉的產能(賣天然氣)和技術(軍武)輸出到歐洲,然後美元升值吸引歐洲資金與技術到美國建廠,實現製造業回歸美國的目標,再用美國強大的消費市場,承接歐洲的產能,空洞歐洲製造。
只要美國覺得歐盟不聽話,就來一頓棒子教訓歐盟,例如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與南斯拉夫之間的衝突,其實就是當年歐元正式成立的那年,踩到了美國的紅線─擔心價值27兆美元的歐盟市場不再使用美元結算,於是美國帶著北約一起對南斯拉夫轟炸了七十多天,以為可以把俄羅斯勢力趕出巴爾幹半島,配合歐元的問世,實現千百年來歐洲統一大夢,結果,資金外逃、歐元重貶30%,俄羅斯勢力也沒離開過科索沃,美國繞了個圈子敲打歐盟大一統的歐元夢。
當然2007年的次貸風暴與2008年的雷曼兄弟倒閉,照理說美國應該是重災區,但「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一語把2012~2014年的歐債危機詮釋得再精準不過。
美國插手戰爭 很難速戰速決
2008~2013年的美元指數年收盤價大約落在80點左右浮動,但同期間的歐元年收盤價從1.406美元貶值到1.3756美元,期間甚至貶破1.3美元,歐債五國龐大債務迫使歐央實施負利率救市,同樣又是一陣資金外逃,恐慌蔓延到阿拉伯之春,於是又有了2011年的敘利亞內戰,打了十幾年也沒停戰,光是接納敘利亞難民,就把德國折騰了好幾年。
事實上美國插手的戰爭,有哪次是很快就結束的,越戰、韓戰、波灣戰爭、阿富汗等,所以這次俄烏戰爭會真的如普丁想的,頓巴斯地區入俄公投就是終點,就算烏克蘭肯,美國也不肯,繼續搞下去,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誰敢動美元或美國的蛋糕,誰就遭殃!最近德國境內爆發民眾抗議活動,訴求讓北溪二號通氣,捷克也爆發類似的抗議活動,對於歐洲人民來說,這個冬天的供暖問題才是重要的,當然缺氣也導致電費高漲,就像新任英相特拉斯說的:「沒有人想繳2500英鎊電費帳單(約88800元新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