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技與藝 點亮串聯人與環境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以建構「光與文化藝術平台」的理念,致力探究「光」的人文內涵與深度。多年來基金會與各界專業人士合作,點亮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從社會大眾到社區居民的參與,學校師生到民間社團的投入,在計畫中充分感受到民眾對提升台灣公共環境品質的殷切期盼。2018年基金會啟動「台灣光環境獎」計畫,延續對環境的關懷。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及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獎項之評選標準針對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等面向進行討論,給予得獎單位肯定及表揚,以鼓勵各領域共同推動與發展良善光環境。通過這個獎項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2022台灣光環境獎得獎名單揭曉】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主體建築以圓形轉化成「乙未之環」進行設計,公園內大片的竹林景觀,呼應先人以竹林做為屏障的歷史背景;照明以象徵客家藍染的錠靛色之光,與整體建築、環境有著良好的互動關係。評審團表示,建築有如一首簡單清楚的詩,光的處理手法成熟且帶有韻味,是一座優美且帶有故事性的紀念公園。

新竹光環境

「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包含新竹州廳、消防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像博物館、護城河、新竹公園入口、菸酒公賣局、孔廟等九個地點,重新改善整合城區內的照明設計,是首次出現城市類型的得獎作品。評審團認為,作品涵蓋多處公共空間、綠地及歷史建物,以永久性的燈光設置,創造與民眾長久生活的光環境,肯定其跨局處單位的溝通整合工作,為光環境營造帶來更全面的視野。

波光市集

大型頂棚及擋風牆體,有著抵禦夏季酷熱和冬季東北季風的功能;燈光精巧地與建築物搭配,勾勒出牆體拱型輪廓,猶如一座由內而外透亮的波浪地標。評審團表示,燈光設計極具水準,融合攤商的照明需求,細膩精準的搭配建築物,整體環境充滿活力,人與光影的流動充滿了生命力。

台南竹溪月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