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利率倒掛的制約力


台股在金兔年起了個好頭,但越過年線後反而裹足不前,主要還是受到美債殖利率倒掛創1980年後最大最長的影響,一時間「經濟衰退」的隱憂又再度把熱情熄滅。

投資人長期間被教育「殖利率倒掛=經濟衰退」,並對此深信不疑。換言之在倒掛期間任何作多的行為,似乎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路玩到掛」的鴕鳥心態罷了。但有趣的是:這次的倒掛(主要衡量美債殖利率十年期<二年期)從去年七月開始,維持的時間太長且幅度太大,但全球股市的漲勢單純以無基之彈解釋又以乎太過潦草,這中間到底什麼才是最後的真相?

高盛的二位利率分析師Korapaty與Marshall近期發表了對倒掛一事的看法,認為這次的現象不應解讀為衰退機率的擴大,反而是縮小。這有點顛覆市場的共識,卻更能切中目前的現實,究竟他們的理論基礎能否站得住腳?

高盛新解:長債殖利率所依循的自然利率,被設定得太低且不合時宜

歷史經驗觀察(見圖一),自1985年以來曾出現多次倒掛,其中1989.1~1989.7這次歷時半年,期間美股為漲,一年後才見衰退;又2006.6~2007.4這次歷時更長為十個月,期間美股為漲,八個月後見衰退。而這兩次案例有個共同點,就是倒掛期間都處在當時史無前例的大多頭環境,然後噴出創高後才出現泡沫破滅後的衰退,重點是「噴出創高後」。

再則,高盛所持「衰退機率縮小」論點,著眼在購買長債(十年以上)的債市操盤人所依循的利率,是貼近IS-LM經濟模型下所決定出的「自然利率」,但這個自然利率是在完美的環境(通膨不變及充分就業)下產生,沒考慮長期通膨在墊高的可能,故有偏低的嫌疑。而當短期美國升息情況下,短期殖利率需要有更高的回報(貼水)來彌補才足以吸引短債投資者介入,以致造成目前殖利率短>長,一直倒掛的現象。

換言之,預期錯誤下的結論,恐慌鼎沸之時造成美股「戴維斯雙殺」的崩跌效應,在去年已發生過了,如今的倒掛,不應視為風險的擴大,反而應視為縮小才是。

美CPI在進入第二季後下滑明顯,理由是房租項目

美國在計算CPI的權重與台灣不同,這與國情有關,台灣以食物佔比最大,美國則是房租(見圖二)。美國的住房成本分為「主要住宅租金」與「所有權人約當租金」二項,前者為承租人的租金費用,佔CPI約7~8%;而後者為出租人租金收入,與房價指數正相關,但有僵固性,佔CPI約23~24%。

所謂房租的僵固性,是指出租人通常會有預收押金的通則,也會有預收房租以防違約的社會慣例,預收期最多可設定為一年份。觀察美國房價指數年增率在去年三月見頂後下滑,意味著房租的年增率最多在一年後,也就是今年三月也要見頂後下滑,由於它佔CPI權重高,代表今年四月起的CPI有加速下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