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之光 為病人擦亮靈魂之窗~專訪亞東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 張淑雯

在台灣,說到醫術高超、救人無數的名醫,一般人想到的不外乎外科、心臟科、腫瘤科醫生等,這種需要開大刀、搶救人命的科別,較容易被神化,也經常是病人眼中的超級英雄。

而說到「眼科醫師」,也許你想到的是「很輕鬆,只要看眼睛,病人不舒服開個藥水就好」、「不用開大刀,和其他科別比起來,執業風險比較小」等。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直到近距離採訪亞東紀念醫院眼科主任,張淑雯。

張淑雯是亞東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也是亞東紀念醫院眼科主任,當醫師超過三十年的她,告訴我三件事;而這三件事,不但顛覆了我對眼科醫師的想像,更讓我明白,為什麼曾經受她醫治的病人家屬會說,「張醫師不但有醫德、醫術,還會醫心」。

不甘心只做別人的妻母 考上陽盛陰衰的醫學院
張淑雯是本刊【良醫臉譜】單元,第一位受訪的女醫師;不是因為本刊偏好男醫師,而是醫界的男女比例,本來就存在明顯的落差。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每十位執業醫師,只有不到兩位女醫師。

更遑論三十年前的醫界了。一九九○年代,全台女醫師只占六%,且「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形態濃厚,醫學院的各種制度,對「女性」並不友善,也因此造就「陽盛陰衰」的環境,進入醫學院的女生,非常稀少。

五十年次的張淑雯,就是其中之一。

問她為什麼想當醫生?張淑雯的回答「很乖」,但也不是無條件的順從;骨子裡的她,對「女生該有女生的樣子」這傳統道理,並不服氣。

「家裡的小孩經常生病,我媽媽希望,家裡有人當醫生,」張淑雯排行老三,家裡共五個小孩,上有一男一女,下有兩個弟弟,而她,是兄弟姊妹當中,第一個考上醫學院的小孩。

要不是因為張淑雯太會念書,否則現在的她,很可能是國小老師,或是專職的家庭主婦。「我媽是國小老師,她本來希望我念師專,以後當國小老師,」但張淑雯考上北一女,就此與教職擦身而過。

「我爸是電機工程師,他希望我念家政系,這樣以後嫁人了,才知道怎麼相夫教子。」還好,當年不甘心只是「某人的太太」、「小孩的媽媽」,張淑雯選擇攻讀台大醫學系,如今台灣才有這麼一位兼具「醫德,醫術,醫心」的良醫。

不只醫眼 更「醫心」 張:心安定了 什麼都好辦
談起當年選「眼科」的原因,「三十年前的眼科,在台灣還很冷門,沒什麼人要選,其他科每年都招得到住院醫師,眼科是每三年才招得到一位,」不過,正因為冷門,所以需要發展,反而更有機會接觸新知,與世界接軌,「我喜歡不斷進步的感覺。」張淑雯說。

不過,眼科的冷門不只存在三十年前的醫學系,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民眾對眼科醫生很陌生,「很多人以為眼科很輕鬆,還說眼科醫師都坐著吹冷氣,」身兼亞東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的張淑雯,一點架子都沒有,還對初次見面的我,訴說心裡的小小委屈;這種「反差萌」,格外有趣。

「對啊,我們眼科還真的經常坐著,而且連開刀都是坐著呢!」以為只是開玩笑,沒想到是真的,「當外科醫師都還站一整天開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坐著開刀了。」

張淑雯解釋,眼科很早就開始做顯微手術,手術時,顯微鏡必須對準手術位置(患者的眼睛),醫師站著不好開刀,就坐著開,「而且坐著才能『手腳並用』,一腳踩控顯微鏡,一腳踩控儀器,眼睛盯著看,兩隻手拿來開刀。」

不僅如此,連嘴巴也不能閒著,「還要隨時問候病人,『阿伯,哩欸疼某(你會痛嗎?)』否則如果他害怕,眼睛就會一直動,所以要不斷安撫,」張淑雯說,把刀開好,是應該的,「就算醫生技術好、很會開刀,可是對病人說『叫哩麥叮噹,哩勾叮噹(叫你不要動,你還動)!』你覺得,病人會乖乖的,讓你開嗎?」

活靈活現的描述,讓人不禁讚嘆,想當醫生,不只醫術要好,EQ還要夠高。

病人的心安定了,刀自然好開,「照顧到病人的心,比技術好不好更重要。」張淑雯不只醫眼睛,更「醫心」,連病人的身心靈,都照顧到了。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6月號(366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 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