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不可強制解約?法官已出現不同看法!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若債務人惡性拖欠,債權人也只好透過公權力為自己討公道。

而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扣押債務人財產就是常見的方式,其中,具保價金的保險單也是屬於財產的一種,但是債權人可以直接要求承保的壽險公司將債務人的保險解約,用解約金清償債務嗎?

台北一名張姓婦人因與丈夫(陳男)離婚,訴請分配夫妻剩餘財產,經過漫長訴訟過程後,終獲判取得一千三百四十六萬多元債權,於是張婦便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陳男名下財產,其中也包括陳男名下的數張壽險保單,卻遭到各保險公司拒絕,逼得張婦只好一一狀告各家保險公司。

其中與A保險公司的訴訟,張婦歷經一、二審都敗訴,到最高法院發回更審,高等法院重審後出現逆轉,改判張婦勝訴。

法官認為,陳男名下的其中一張保單,得以強制執行,這也是張婦狀告各家壽險公司中,第一次告贏。

一審債權人敗訴 保價金 非要保人對保險公司債權
由於陳男不只擁有一張保單,所以當張婦取得陳男一千三百多萬債權後,向民事執行處聲請強制執行陳男名下所有保單,沒想到紛紛遭各家保險公司拒絕,因此張婦決定向這些保險公司,一一提起訴訟。

在先前張婦對陳男提起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的訴訟中,法院曾函文A保險公司,要求A公司說明陳男保單狀況,當時A公司回函法院,表示陳男名下保單,至九十四年二月十七日止,擁有保單價值準備金一百五十七餘萬元,至一○三年時,陳男累積已繳保費達三百七十二餘萬元。

但當張婦取得債權,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陳男保單時,A保險公司對法院的回覆卻是,陳男保單沒有可移送或收取的金額。張婦認為,A保險公司顯然在替陳男隱匿財產,因此向法院提起「確認保單價值準備金及解約金存在」的請求。

被告A保險公司認為,保價金是用來計算解約金、保單借款、繳清保險等用途的基準,並非實際存在於保險公司的特定款項,同時也不是要保人對保險公司隨時能行使的債權。只有在滿足死亡、失能、解約等契約上約定條件時,保價金才能轉成保險金或解約金,保險公司才能給付給受益人或要保人。在此之前,保價金並非陳男財產,陳男對保險公司並不存在債權,因此無法辦理扣押。

一審時,地方法院認同A保險公司說法,保價金與解約金並不相同。當執行命令到達時,陳男的保單因未滿足約定條件,保險公司沒有給付義務下,的確沒有可移送或收取的金額可扣押執行。

且執行命令中,已經明訂執行命令效力並不包括目前尚不能領取的保價金與解約金債權,認為張婦的請求為無理由,因此判張婦敗訴。

二審債權人再吃敗戰 他人不得代為行使 終止契約權利
張婦不服,繼續上訴,由於張婦與陳男分配剩餘財產訴訟,當時判決確定(最高法院一○一年度台上字第二二七號確定判決),認定A保險公司保單屬於陳男財產,因此,張婦認為一審判決及保險公司的聲明異議,違反《民事訴訟法》既判力規定。因此以該判決認定張婦對保險公司有保價金及解約金債權存在為憑證,再次請求「確認保單價值準備金及解約金存在」。
高等法院認為,執行命令核發時,張婦並未取得可對保險公司請求給付的權利,因此張婦逕自要求保險公司應解約的請求於法無據。

高等法院重申,保價金僅是抽象概念,並非是要保人可隨時向保險人請求給付的債權。基於「人身無價」、某些保險兼具法律保障個人生命、健康等切身利益,屬要保人一人的專屬權利,其他人包括執行法院與債權人,都不得代為行使終止保險契約的權利。高院法官認為張婦的請求為無理由,判張婦敗訴。

三審判決大轉彎 保價金得強制執行
張婦不甘心,再上訴到最高法院,這時候事情出現轉機,法官有不一樣的見解。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7月號(379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 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