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肌力 不怕骨鬆 偷走肌肉、骨骼的9個壞習慣

年齡的增加,使得人體肌肉強度、骨骼密度逐年下降,這是難以控制的不可逆因素;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知不覺的習慣,可能就是加速骨質流失、肌肉強度降低的兇手,趕緊揪出偷走肌肉與鈣質的壞習慣。

1.<不良習慣>牛奶喝得少、飲食缺乏鈣質

國人普遍沒有喝牛奶的習慣,所以鈣質一直是國人最缺乏的營養素,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無論在各年齡層,不管男性或女性,鈣質攝取量皆不足,依據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NAHSIT)65歲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僅攝取600多毫克的鈣質。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解釋,存骨本的最佳黃金時期為30歲之前,特別是孩童對鈣質的吸收率是各年齡層最高,可達到60%,一般成年人吸收率僅有孩童的一半,而女性更年期後以及老年男性,鈣質吸收率更逐年遞減。換言之,老年人骨質流失快,吸收率又不夠,因此,存骨本要趁年輕,因為老了才補鈣,效率會比較差。

正確做法
不論效率好不好,各年齡層每天仍要攝取足夠的鈣質,才不會讓骨質流失的速度繼續惡化。建議每日應攝取1.5~2杯的牛奶,同時攝取富含鈣質的小魚乾、芝麻、芥蘭菜等食物,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補鈣的重要性。

2.<不良習慣>缺乏負重運動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逾7成6的台灣民眾,每週運動未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150分鐘運動量,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29個會員國相較,台灣人運動量不足情況最嚴重,除了容易罹患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慢性病外,骨質與肌肉強度也跟著不足。

預防骨質疏鬆,必須趁年輕時,累積骨骼中的鈣質,其中重要關鍵便是「負重運動」。台灣骨鬆肌少症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說,負重運動不僅能夠增加肌肉強度,促進造骨細胞的活性;同時,由於骨骼受力增加,有助強化骨骼品質。此外,運動會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加速全身血液循環,幫助礦物質及營養的吸收,提高骨質密度。

正確做法
每日應進行30分鐘的負重運動,所謂的負重運動是指抗地心引力運動,譬如跑步、走路、爬山等,能夠真正鍛練到肌肉,同時加強骨骼品質。另外,像是阻力較低的騎腳踏車或游泳,對骨質的增加效果較差,但有益於肌力與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