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耕設計 林華章】展館設計的先行者 漫談場域規劃與未來趨勢 專題
本文由 Fifi撰寫
士耕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林華章 專案主持人
林華章先生為士耕設計專案主持人,受過美術相關的背景訓練;年少時曾獲全國文藝創作獎雕塑類第一名,於臺北美國文化中心舉辦雕刻個展,並與繪畫同好舉辦聯展多次。1989年進入來臺從事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設計施工的日本丹青社臺灣分公司丹精社,經過五年間的耳濡目染薰陶下發現——博物館是個有趣且充滿奇妙能量的地方,亦是知識與智慧的寶庫;而博物館展示設計更是能發揮夢想創意,與之實現於日常生活環境中,是為全人類文化推進的重要傳遞平臺之一。
因此在1996年成立士耕設計,主要服務項目以博物館展題意象的詮釋、互動展件的開發、環境的整合、文物維護修護、展示用途之仿製複製暨各類標本製作等,其展示規劃設計製作成果遍及全臺各地六十餘實績案例。更於2010年兼任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主講博物館展示新趨勢,為莘莘學子帶來豐富的實務經驗分享,與深具人文底蘊的美學視野。
公司簡介
博物館是國家文化的櫥窗,代表一個城市發展的獨特性與優越性。士耕設計能投入博物館設計工作,不僅是一項榮譽,也是一種責任。公司成立於西元1996年,具有累積傳承與脈絡發展的特質;堅持專職於展覽館、博物館展示相關工作。我們善用新穎的設計元素、展演技術及裝修材料,以美感創意堆砌組成有趣而富有知性的展示場域,讓民眾在歡樂的探索中,享有深厚意涵的高質感展示。
設計理念
在這高度專業化、策略化、娛樂化及商業化的世代中,我們以遊憩的心境,匯整出展示主軸發展的新面貌;將知識能源呼應美學意蘊,轉化為象徵性的空間語彙,讓展示場域充滿可再探新提煉的活力新生機。希望透過博物館設計,延續人類歷史文化所留下的精神意涵,並將珍貴的知識寶藏予以餽贈分享;而隨著時代的變化遷移,士耕設計也不斷尋求新的可能,企求在這塊浩瀚的領域,繼續蒐集感動、傳遞價值;訴說動人故事篇章,創造美好的文明碩果。
(圖)士耕設計 作品《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揚帆萬里》(上)、《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芳茗遠播》(下)
「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的櫥窗,扮演著蒐藏及維護重要文物標本的角色;透過不同方式手法,使大眾能夠接觸了解其價值深意,讓有形及無形的資產得以持續傳承保存、發揚傳遞下去。而作為展館設計的先行者,士耕室內設計 專案主持人 林華章先生 此次受OPEN之邀,與大家分享其豐厚的設計經驗;針對不同類型的項目案例,剖析設計觀點及概念發想;並談談伴隨文藝美學和土地認同的趨勢發展下,設計者如何因應自處。在林先生溫煦恬淡的語氣中,緩緩道出對土地的人文關懷,及設計的真摯內蘊;接著就讓我們隨時光的腳步推移,進入歷史的長廊中。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凱達格蘭文化館》
舉凡與人類生活脈動及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的事物,都在展館設計涵蓋的範圍內;一般來說,可略分為歷史人文、科學技術、自然生態及產業技術等四個面向。而要如何將大量的資訊轉化為系統性的架構脈絡,結合展物特點並呈現人文美感,便是展示設計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設計者的職責在於掌握項目核心,如「編劇」般發想故事創造意境;從而凸顯展場形象風格,與之區隔出不同類別的展物及場域動線。
首先從「歷史人文」談起,其旨在達到保存、維護與宣揚歷史文化之宏旨;因此設計師透由蒐集地方史料,研究並佐證史實發展脈絡,後以鮮明的意象或故事導引呈現在地特點。「科學技術」則涵納甚廣,如醫學、建築、運動、通訊、宇宙科學等領域皆列入其中,化繁為簡的轉譯功力便相當重要;透過引領觀者以趣味性的視角認識艱澀原理,進而促成教育推廣其科學概念之目的。而「自然生態」類別相對單純許多,藉由連結在地環境了解物種習性,重拾對土地山林的感動。最後的「產業技術」也是近來盛行且為人所熟悉的一塊,如特殊技術、企業精神等,藉以讓民眾更深入在地產業,增進對現況發展及未來趨勢的認知。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墾丁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除了一般大眾所熟知的博物館,「遊客中心」亦在士耕團隊經手規劃的項目當中,我們也十分好奇,該場域所呈現的脈絡方向及設計樣貌差異為何?「這麼說吧,博物館比較偏向學術,注重研究及收藏,藉由展覽推廣來教育民眾。而遊客中心則是服務民眾性質,結合現有環境資源來達到生活旅遊和休閒遊憩的效用,兩者的使命不太一樣。」林先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我們訴說兩種館別的差異及宗旨,另外亦提到現今的博物館設計有逐漸走向平民化的趨勢,其內容核心仍然不變,只是呈現手法有所不同罷了。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原以為博物館為大規模建物且隸屬公家機關或私人企業,如今它已走向群眾,以不同方式樣貌活躍展現在眾人面前。譬如大學院所,為輔助教學及研究需求,也紛紛整理館藏與研究成果,以增設文物館與展示廳。作為歷史悠久且館藏豐富的臺灣大學,便於2005年提出《臺大博物館群合作發展計畫書》,將校內資源進行整合規劃,藉以推廣教育發揮社會服務之功能。士耕設計也參與了其中「物理文物廳」的空間設計、展示造作、檢索系統及圖文美編等工作,眾人齊力將臺北帝國大學時代的場景道具予以重現,帶領大家重返臺灣物理研究里程碑的榮耀時光;深入淺出的科普資料,與珍貴的口述紀錄片,亦成為傳遞知識的最佳管道。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臺北探索館》
在浩瀚無垠的展館世界,每一次的接案都是新的領域和學習,平時的知識積累及美感培養便不可少。術業貴乎專攻,在士耕團隊中,每個人皆有負責的專職據點與專門事項;不論是企劃師、設計師、工程及行政人員,每一個螺絲釘都是獨特且不可或缺的。平時有相關講座或新的館舍開放,他們也都會撥出時間前往參觀新的設備、學習新的觀念;除了台灣以外,香港、日本、新加坡、英國、法國……也都在他們的足跡下。扎穩基礎、開拓視野、不斷更新,才能站在新世代潮流的浪頭上。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 水產廳》(上)、《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 海洋環境廳》(下)
提及展館設計行業所需具備的條件和態度為何,林先生思索一下說道:「可能每個人的認知不太一樣,我個人覺得博物館設計是繁瑣多元的思維結合體,所以沒有絕對的興趣,是很難連結起來的。」解決疑問的態度、全神貫注的學習以及相當的責任感缺一不可,最後還需積極樂觀的能量;因為展館設計過程中,時常會碰到內外的困難和瓶頸。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趣味性,嘗試發現新的東西注入活血,像是旅遊及收藏各式物件如藝術品、書籍、玩具等,便能刺激多元的靈感發想以及多方面的設計走向。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宜蘭冬山森林生態館》
訪談最後,我們也請經手過眾多展館項目及走訪各國家區域的 士耕室內設計 專案主持人 林華章先生,與我們分享對未來展館設計趨勢的想法與見解——「到過許多不同的國家後會發現,博物館已漸漸從室內走向戶外,並連結在地社區成為地域化的展館。文化的資訊是死的,你如何連結活的內容,讓民眾能更深入周遭環境,算是一種把行動擴大的演繹方式。」當人文地景與民俗慶典結合博物館簡介說明,在地的歷史文化特色便更能得到呈顯;另外亦提到人們將逐漸回歸純樸與臨場的感動,情感的鏈接、互動也成為展館中的一部分。透由林先生的引領,我們也從博館的大觀園中收穫滿滿的知識寶藏,更對展館設計者肅然起敬、心生佩服!
想知道更多士耕設計作品,可至「士耕官網」查詢。
OPEN Design 動能開啟傳媒:http://www.openworld.tv/talk/
士耕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林華章 專案主持人
林華章先生為士耕設計專案主持人,受過美術相關的背景訓練;年少時曾獲全國文藝創作獎雕塑類第一名,於臺北美國文化中心舉辦雕刻個展,並與繪畫同好舉辦聯展多次。1989年進入來臺從事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設計施工的日本丹青社臺灣分公司丹精社,經過五年間的耳濡目染薰陶下發現——博物館是個有趣且充滿奇妙能量的地方,亦是知識與智慧的寶庫;而博物館展示設計更是能發揮夢想創意,與之實現於日常生活環境中,是為全人類文化推進的重要傳遞平臺之一。
因此在1996年成立士耕設計,主要服務項目以博物館展題意象的詮釋、互動展件的開發、環境的整合、文物維護修護、展示用途之仿製複製暨各類標本製作等,其展示規劃設計製作成果遍及全臺各地六十餘實績案例。更於2010年兼任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主講博物館展示新趨勢,為莘莘學子帶來豐富的實務經驗分享,與深具人文底蘊的美學視野。
公司簡介
博物館是國家文化的櫥窗,代表一個城市發展的獨特性與優越性。士耕設計能投入博物館設計工作,不僅是一項榮譽,也是一種責任。公司成立於西元1996年,具有累積傳承與脈絡發展的特質;堅持專職於展覽館、博物館展示相關工作。我們善用新穎的設計元素、展演技術及裝修材料,以美感創意堆砌組成有趣而富有知性的展示場域,讓民眾在歡樂的探索中,享有深厚意涵的高質感展示。
設計理念
在這高度專業化、策略化、娛樂化及商業化的世代中,我們以遊憩的心境,匯整出展示主軸發展的新面貌;將知識能源呼應美學意蘊,轉化為象徵性的空間語彙,讓展示場域充滿可再探新提煉的活力新生機。希望透過博物館設計,延續人類歷史文化所留下的精神意涵,並將珍貴的知識寶藏予以餽贈分享;而隨著時代的變化遷移,士耕設計也不斷尋求新的可能,企求在這塊浩瀚的領域,繼續蒐集感動、傳遞價值;訴說動人故事篇章,創造美好的文明碩果。
(圖)士耕設計 作品《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揚帆萬里》(上)、《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芳茗遠播》(下)
「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的櫥窗,扮演著蒐藏及維護重要文物標本的角色;透過不同方式手法,使大眾能夠接觸了解其價值深意,讓有形及無形的資產得以持續傳承保存、發揚傳遞下去。而作為展館設計的先行者,士耕室內設計 專案主持人 林華章先生 此次受OPEN之邀,與大家分享其豐厚的設計經驗;針對不同類型的項目案例,剖析設計觀點及概念發想;並談談伴隨文藝美學和土地認同的趨勢發展下,設計者如何因應自處。在林先生溫煦恬淡的語氣中,緩緩道出對土地的人文關懷,及設計的真摯內蘊;接著就讓我們隨時光的腳步推移,進入歷史的長廊中。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凱達格蘭文化館》
舉凡與人類生活脈動及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的事物,都在展館設計涵蓋的範圍內;一般來說,可略分為歷史人文、科學技術、自然生態及產業技術等四個面向。而要如何將大量的資訊轉化為系統性的架構脈絡,結合展物特點並呈現人文美感,便是展示設計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設計者的職責在於掌握項目核心,如「編劇」般發想故事創造意境;從而凸顯展場形象風格,與之區隔出不同類別的展物及場域動線。
首先從「歷史人文」談起,其旨在達到保存、維護與宣揚歷史文化之宏旨;因此設計師透由蒐集地方史料,研究並佐證史實發展脈絡,後以鮮明的意象或故事導引呈現在地特點。「科學技術」則涵納甚廣,如醫學、建築、運動、通訊、宇宙科學等領域皆列入其中,化繁為簡的轉譯功力便相當重要;透過引領觀者以趣味性的視角認識艱澀原理,進而促成教育推廣其科學概念之目的。而「自然生態」類別相對單純許多,藉由連結在地環境了解物種習性,重拾對土地山林的感動。最後的「產業技術」也是近來盛行且為人所熟悉的一塊,如特殊技術、企業精神等,藉以讓民眾更深入在地產業,增進對現況發展及未來趨勢的認知。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墾丁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除了一般大眾所熟知的博物館,「遊客中心」亦在士耕團隊經手規劃的項目當中,我們也十分好奇,該場域所呈現的脈絡方向及設計樣貌差異為何?「這麼說吧,博物館比較偏向學術,注重研究及收藏,藉由展覽推廣來教育民眾。而遊客中心則是服務民眾性質,結合現有環境資源來達到生活旅遊和休閒遊憩的效用,兩者的使命不太一樣。」林先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我們訴說兩種館別的差異及宗旨,另外亦提到現今的博物館設計有逐漸走向平民化的趨勢,其內容核心仍然不變,只是呈現手法有所不同罷了。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原以為博物館為大規模建物且隸屬公家機關或私人企業,如今它已走向群眾,以不同方式樣貌活躍展現在眾人面前。譬如大學院所,為輔助教學及研究需求,也紛紛整理館藏與研究成果,以增設文物館與展示廳。作為歷史悠久且館藏豐富的臺灣大學,便於2005年提出《臺大博物館群合作發展計畫書》,將校內資源進行整合規劃,藉以推廣教育發揮社會服務之功能。士耕設計也參與了其中「物理文物廳」的空間設計、展示造作、檢索系統及圖文美編等工作,眾人齊力將臺北帝國大學時代的場景道具予以重現,帶領大家重返臺灣物理研究里程碑的榮耀時光;深入淺出的科普資料,與珍貴的口述紀錄片,亦成為傳遞知識的最佳管道。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臺北探索館》
在浩瀚無垠的展館世界,每一次的接案都是新的領域和學習,平時的知識積累及美感培養便不可少。術業貴乎專攻,在士耕團隊中,每個人皆有負責的專職據點與專門事項;不論是企劃師、設計師、工程及行政人員,每一個螺絲釘都是獨特且不可或缺的。平時有相關講座或新的館舍開放,他們也都會撥出時間前往參觀新的設備、學習新的觀念;除了台灣以外,香港、日本、新加坡、英國、法國……也都在他們的足跡下。扎穩基礎、開拓視野、不斷更新,才能站在新世代潮流的浪頭上。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 水產廳》(上)、《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 海洋環境廳》(下)
提及展館設計行業所需具備的條件和態度為何,林先生思索一下說道:「可能每個人的認知不太一樣,我個人覺得博物館設計是繁瑣多元的思維結合體,所以沒有絕對的興趣,是很難連結起來的。」解決疑問的態度、全神貫注的學習以及相當的責任感缺一不可,最後還需積極樂觀的能量;因為展館設計過程中,時常會碰到內外的困難和瓶頸。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趣味性,嘗試發現新的東西注入活血,像是旅遊及收藏各式物件如藝術品、書籍、玩具等,便能刺激多元的靈感發想以及多方面的設計走向。
(圖)士耕設計 設計作品《宜蘭冬山森林生態館》
訪談最後,我們也請經手過眾多展館項目及走訪各國家區域的 士耕室內設計 專案主持人 林華章先生,與我們分享對未來展館設計趨勢的想法與見解——「到過許多不同的國家後會發現,博物館已漸漸從室內走向戶外,並連結在地社區成為地域化的展館。文化的資訊是死的,你如何連結活的內容,讓民眾能更深入周遭環境,算是一種把行動擴大的演繹方式。」當人文地景與民俗慶典結合博物館簡介說明,在地的歷史文化特色便更能得到呈顯;另外亦提到人們將逐漸回歸純樸與臨場的感動,情感的鏈接、互動也成為展館中的一部分。透由林先生的引領,我們也從博館的大觀園中收穫滿滿的知識寶藏,更對展館設計者肅然起敬、心生佩服!
想知道更多士耕設計作品,可至「士耕官網」查詢。
OPEN Design 動能開啟傳媒:http://www.openworld.tv/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