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對談】雲森陶陶 X 舒杰設計:陶・藝術設計・生活

本文由OPEN編輯部撰寫


陽明山上的「雲森陶陶工作室」,擁有陶藝工坊、藝術家駐點計畫及展覽場地等活動空間;春天之際,OPEN團隊跟著 舒杰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陳琬婷 的腳步,一路從喧囂的都市,來到隱身凱旋路巷內的工作室,拜訪創辦人David Pipkin,感受身處山中的慢靈魂來臨,兩人也藉由「藝術」,展開一場跨界的對話!

雲森陶陶工作室 創辦人 David Pipkin


來自美國的David Pipkin,因為建築師本業落腳台灣,一待就是30幾年,而後將熱愛的陶藝,結合打造成位於陽明山上的「雲森陶陶工作室(Cloud Forest Collective,CFC)」,藉由「無私分享」概念,延伸擁有陶藝工坊、藝術家駐點計畫,以及展覽場地等的活動場域,讓每位到此的賓客,都能享受其中悠閒情誼,並交流創作靈感。

舒杰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陳琬婷


舒杰設計創辦人陳琬婷總監暨設計創意總監,從事室內設計行業已超過16年,並於2013年成立舒杰室內裝修設計,近年更在國際賽事大放異彩,奪得英國IPA地產大獎、美國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以及義大利A’Design Award等多項大獎,將多元的設計美學帶給大眾!

(以下由陳琬婷設計總監發問, David Pipkin創辦人回答,David Pipkin創辦人簡稱David。)




(圖)在雲森陶陶工作室做陶,讓身處忙亂生活的現代人,得到身心靈放鬆。

Q:首先,想請David創辦人分享「雲森陶陶工作室」對您的意義是什麼?

David:雲霧森林(cloud forest)是一種熱帶或亞熱帶常綠山地雨林,其特點是經常性或季節性的環繞著雲霧,空氣中不斷產生的水氣,滋潤了大地植物、孕育新生命,創立雲森陶陶工作室(Cloud Forest Collective,CFC),是我女兒鼓勵我,命名從上述發想,她解釋,希望來此的人們,都能感受其中的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並藉此為人生道路注入全新力量。

我認為,工作室像是一個大型的學習場域,不論你是一個完全不會做陶的人,還是想要進修技能、認識志同道合的人,皆可以分享及發揮創意,同時這裡是一個包容多樣化的地方,每個人交流技能的同時,也讓空間蓬勃地發展,且浸溺在藝術與工藝的環境之下,不分年齡、性別、種族,都能體悟對日常生活的美好質感,比如做一個小小的杯子,即為一天的開始感到愉悅,彼此於此處談論著生活的幸福事物,這是雲森陶陶的宗旨。

由於雲森陶陶工作室的環境被百年樟樹包圍著,給予我從外部與內部能感受寧靜的能量,也讓所有進行創作的人,都被氛圍給深深吸引著,「我剛到這裡時,做了一系列的作品,經常利用當地各樣的歷史老物做結合,像是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是不在意、經常錯過的物品,比如被扔掉的老舊人孔蓋、下水道鐵蓋、石牆、路牌,還有從老房子取下的物件等,卻對我是意義非凡的事情。」在雲森陶陶工作室裡,我時常忘記外面世界的紛擾,並專心創作。




(圖)雲森陶陶工作室定期都會舉辦展覽,圖為2021年4月17日至6月14日的陶藝家Brian Molanphy個展──Belly Button肚臍。

Q:David創辦人長期對陶瓷保持熱情,並也設立雲森陶陶工作室,將許多國際藝術家帶到台灣,請問是誰啟發您有此舉動?

David:2008年,我在陶瓷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愛爾蘭陶藝家Jack Doherty的文章,內容描述他以單純的「泥土」,加上氧化物作為著色劑,並於過程加入「蘇打」窯燒,看似簡單的手法,成品卻令人相當驚艷,完美的比例以致燒製後,形成每一處皆美麗的痕跡,呈現煙燻藍、灰炭的彩虹,還有像火般的閃爍紅橙色彩,這讓我很想見這位大師一面。由於Jack Doherty住在英國,幾個月後,我因為某些行程到索爾茲伯里,就決定前往對方的所在地,而在抵達現場,才發現他是百年歷史博物館The Leach Pottery的負責人,現場也看到很多製作的陶器有很多色彩,像是天空及海洋,畫面實在讓我為之一亮!

因為年齡差不多,那時和Jack Doherty相處的兩天裡,感覺彼此就像兄弟一般,處得很開心,因此決定一定要邀請他來到台灣,並將他魔幻般的陶藝分享給所有的台灣人;2010年,我們安排他到鶯歌陶瓷博物館,進行為期一個禮拜的工作坊活動,同時在台北教育大學舉辦展覽,並到各地演講,而此經歷也讓「雲森陶陶工作室」受到矚目,吸引很多國際陶藝家進駐。

蘇打燒是將窯裡溫度升至1240度c,然後噴灑混著水分的蘇打,兩者之間的化學變化,留下各式各樣的痕跡與色彩,而這其實也像生活一樣,你可能有一個舞台,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但有時候最終結果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有時會有喜悅也會有可怕的災難。




(圖)雲森陶陶邀請多位國際陶藝家進行技法等交流,圖為英國蘇打燒大師Ruthanne Tudball。圖翻攝雲森陶陶工作室臉書。

Q:雲森陶陶的駐村藝術家,唯一條件為「要無私地分享技術與經驗」,想請David創辦人分享為什麼要以此要素,作為駐村藝術家的條件?

David:無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要以陶藝為生,都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佩服任何可以做到的人,「因為我做不到,我只喜歡做,不喜歡賣」,但為了生存,必須要兩者兼具。在台灣,有許多優秀的陶藝家,他們的創作令人讚嘆不已,而多年來,也看到他們為自己的獨特作品,註冊商標及技術,並以此維生。不過,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決定不以陶瓷謀生,「我喜歡製作陶瓷物品,這是一種探索、學習技能及知識的旅程」,但我不需要守護著自己學到的東西,假使有人接受我的東西,不管是製作出精美的物品,或者只是享受這一個過程,都可以讓我感到非常滿足,「製作陶瓷品是一種調解的形式,是一個帶我到一個很舒服的世界,也可以整理自己,並忘卻外界,全神貫注於面前的事物。」

因此,當我邀請外國藝術家(日本人,歐洲人,美國人)進駐雲森陶陶時,我都會建議他們需要舉辦工作坊,並以輕鬆的方式分享知識,其實頂尖藝術家使用的技法都是經年累積而成,而且幾乎不可能相同,所以他們都不怕會被拷貝,藉此我希望雲森陶陶成為一個開放的學習平台,自由交流思想和知識。


(圖)2000年正式開館啟用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在2018年成功爭取為「2018年國際陶藝學會會員大會」舉辦地點。圖翻攝鶯歌陶瓷博物館臉書。


(圖)鶯歌陶瓷博物館除了定期的特展外,也有常設展覽,像是以鶯歌陶瓷發展中的重要事件、重大設施與人物以及各種陶瓷實物展品——硘仔鎮。圖翻攝鶯歌陶瓷博物館官網。

Q:請問David創辦人,就您的觀察,台灣的陶藝是如何與國際接軌?

David:我發現鶯歌陶瓷館擁有濃厚的當代陶瓷文化歷史,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更是享譽國際,尤其它又曾是2018年的國際陶藝學會會員大會ICA的主辦地,吸引來自國際500多位的陶藝家一起參與。此外,台灣有很多的陶藝家因為熱愛陶藝而遠赴海外學習,並都有不錯的發展,像是AhLeon(陳景亮)、Ching-Yuan Chang(張清淵)等,而台北教育大學教授MingShuYu的作品,則是包含東西方的文化衝突、前衛與主流間的撞擊美感,非常有趣,也讓我很佩服,這幾年,我看到許多台灣的陶藝家從世界學習,世界也向台灣學習。




(圖)雲森陶陶工作室不僅可以做陶,也有市集、小朋友暑期計劃等活動。圖翻攝雲森陶陶工作室臉書。

Q:想請David創辦人聊聊「雲森陶陶工作室」的未來規劃。

David:如果疫情緩和,雲森陶陶工作室想要每年增加2-4名的國際藝術家駐地,歐洲及澳洲的朋友都跟我說想來台灣,另外也會邀請台灣的藝術家及原住民藝術家一起參與活動,而在工作室旁邊的一個空間,裡面有廚房設備,之前有在那學習做酸種麵包,如果一切都規劃好,未來可能會是對內的麵包工作坊,過去工作室也有舉辦很多暑假計畫,像是繪畫、舞蹈、小孩瑜伽和健行等,以及一個在大自然搜集泥土,並製作陶土作品的戶外活動。




(圖)雲森陶陶創辦人David,從大學開始接觸到陶藝,就此上癮,落腳台灣後,受到女兒鼓舞而創立雲森陶陶工作室。上圖翻攝雲森陶陶工作室臉書。

Q:David創辦人於大學接觸陶藝,而後成為建築師也沒有中斷此份熱情,請問令您著迷其中,且堅持至今的原因是什麼?對於持續學習的想法為何?

David:創作物品,對我來說是一種冥想、釋放逃離的感覺,過程除了透過「手」挑戰自己的思想,同時也是與台灣及曾造訪過的國家中,一些有趣人士的互動渠道,「我們製陶人透過泥土去做交流,像是我們看到一個漂亮的罐子,隨即就會對談其中的技法。」而當疫情蔓延時,我開始喜歡上製作酸種麵包,它比我想像的要複雜許多,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麵包要製作得好吃,就必須遵照食譜配方,但這並不符合我喜歡憑直覺去製作的個性,不過就像陶瓷工藝一樣,為了得到美麗的成果,製作麵包的時候,不能去打破太多的規範!

持續學習是幸福的關鍵,當我學到新東西時,我會感到平靜,並感到充實,新事物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也可以是很大的事情,我期待學習其中的事物並感受隨之而來的力量。




(圖)雲森陶陶工作室創立至今,累積許多人的回憶。

Q:雲森陶陶工作室所在地被列為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規畫改建之處,請問David創辦人有什麼想法?

David:雲森陶陶所在的建築外觀或許不盡完美,但是呈現氛圍卻是非常特別的,我們有很多熱愛這空間的人,也想要一起做些以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像是剛剛有提到給大小朋友的暑期計劃,而所做的這些事情,不是為了錢,而是想賦予藝術教育等價值。

(以下對話,David Pipkin創辦人簡稱David,陳琬婷設計總監簡稱陳。)


(圖)David Pipkin創辦人覺得,設計與商業的共通點都是從創意出發。圖翻攝雲森陶陶工作室臉書。


(圖)陳總監認為,藉由藝術對於自己的設計有助益。圖翻攝設計狂小姐臉書

Q:想請David創辦人及Debby總監分別回答,陶藝或者藝術設計與商業之間存在的連結平衡為何?

David:設計與藝術之間一直存在著聯繫,包括可視的、可觸的,同時是直覺的、耗費心神的、寬容卻又無情的,它牽涉到人們製作、設計、解決問題、為錯誤和不好的抉擇傷心,以及某些時候因為成果而愉悅的那些心緒。

最大的差別在於藝術是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也會發生不同的好壞事物,比如當覺得呈現出的東西不行時,還可以直接摧毀、打掉,而有時候看到這些自己不喜歡的作品時,也是在警惕我,然後有人從架上買下這些物品時,心情上則會有些莫名的感觸;商業設計本質上其實是為他人設計的,且要能解決問題,做壞掉也不能隨意地丟掉,可能還必須去在一個預算內完成它,雖然製作出來可能很漂亮,但心情上有時會蠻無奈,不過,對於年輕的設計師來說,讓自己努力設計出好東西,也不外乎是好事。現實來說,製陶跟商業設計是沒有連結的,但從精神層面,一樣的地方都是我們透過創造力而做出成品。

陳:藝術更像是一種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一種冥想的方式,和設計不同,設計必須要設想使用者行為,所以當我們設計時,都往比較實際的方向去進行;但藝術相較之下是較為自我、個人的。當自己沉浸在藝術中時,就會去跳舞——敦煌舞,一種中國經典的舞蹈,對我來說,它能將情感思維,轉換為哲學邏輯上的思考方式,經過這個過程,在這個現實的瘋狂世界裡,我就能有更好的表現,所以藝術在某些層面上,影響自己的設計很多;以前我有一個小本子,裡面有很多我畫的舞蹈動作,並想嘗試與設計結合,但這幫助其實不大,因為那時只看到表象,不明白其中的意義,但過了10、15年,開始懂其中的涵義,最後可以結合設計,並能以一個設計師自居,得以成為真正的自己,所以藝術確實對我有所助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來「雲森陶陶工作室」!




走進「雲森陶陶工作室」的空間,在每處捏陶、上釉及窯燒的區塊裡,除了給予人們沉浸世外桃源的感受,創辦人David Pipkin的親切感與精神思想,更是令人深深著迷,而將「藝術」深植「室內設計」的 舒杰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陳琬婷,則把轉換後的多變形式,呈現給予業主夢想場域上,近一個半小時的對談中,使人感知人生不同的面貌,並帶得滿足的心靈,繼續往前!

OPEN Design動能開啟傳媒:http://www.openworld.tv/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