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搶先讀《揭開睡眠的真相》 2011年起,別再欠睡眠債了

2011年起,別再欠睡眠債了!很多人習慣睡前看新聞、上網、收發電子郵件,或通宵流連網路,加上工作壓力和交際應酬,睡覺被視為一種「浪費」。但研究證實,睡眠充足的人,自我幸福感顯著提升。有空的話,請儘可能好好地睡上一覺吧。

台灣高鐵一名駕駛員輾轉難眠,在半夜2點與早上7點各吞了安眠藥,卻仍無法安眠,直到下午4點半值勤,從左營往台北。

但5點車過雲林站後,列車上用來監控駕駛員是否保持注意力的警醒開關沒有反應,於是列車啟動警告,但沒反應,一分鐘後再發警告,列車長趕去駕駛艙察看,發現駕駛在藥效發作下進入昏睡,趕緊更換駕駛,並在自動駕駛系統協助下慢慢停靠台中,解除這場驚嚇。

前後算起來,這列以時速300公里飛奔的高速鐵路曾經有接近13分鐘是在「無人駕駛」的狀態,引起社會大眾譁然。

台灣這起睡覺引起的意外幸無人傷亡,但美國挑戰者號火箭卻未能逃離噩運,在全世界注目下發射升空,73秒後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國會調查證實是天氣太冷造成推進器的O環一連串連鎖反應。但大多數人卻不知,其實調查委員會的最終報告指出,太空總署高層管理者連續超時工作、極度缺乏睡眠,忽略了工程部門的警告,沒有做出正確判斷,而在極低溫下依舊執行任務。

今年5月震驚國際的印度墜機事件,造成160人罹難,失事班機當天來回飛行時數超過9小時,飛行途中駕駛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睡覺,飛行疲勞是這場空難的禍首。

睡眠障礙輕則影響個人的健康,重則釀成巨災。面對台灣人愈睡愈晚、也愈睡愈少,大部份人都欠了沉重的睡眠債。

鑽研睡眠問題的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羅友倫與作家妻子陳盈盈合寫《揭開睡眠的真相》,討論60年來科學家如何一層層揭開睡眠謎團,進一步提醒大家重視睡眠作息,並詳細解說睡眠的相關疾病如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鬼壓床、不寧腿症候群等預防與治療的方法。

「睡眠剝奪所造成的各種意外事件一再被科學界證實,需要社會大眾正視,」羅醫師一再強調。

面對新的年度開始,擊退疲累開步跑,每天都能好好睡個飽,應是展開活力生活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康健》摘錄部份新書內容,提醒您,擁有品質良好的睡眠,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資,也是我們的天賦人權。

* * *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台灣民眾失眠比率高居亞洲之冠,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睡眠障礙,慢性失眠的人口高達250萬,一年吃下的安眠鎮靜藥丸超過13億顆,藥費超過10億元。

很多孩子晚上11點甚或12點才睡。違反了6歲以上的孩子一天應該睡9~11個小時,青少年需要9~10個小時的睡眠。結果是大大小小的孩子早上睡眼惺忪駝著背出門、上課恍神、沒有胃口、注意力變差、情緒不穩定、學習力低落、缺乏動機。


容易感冒、變胖、 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被癌細胞攻擊

醫學界很早就證實了睡眠和免疫功能之間密切的關聯。當我們熬夜到凌晨3點,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減少了30%,僅存的白血球活動力也變差。如果整晚熬夜,第二天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就會大幅減少,攻擊能力變弱。這時候潛藏在周遭的各種病毒、細菌就會伺機而入,身體就很容易受到疾病的攻擊,例如感冒與癌細胞的生成。

累積睡眠債和連續不睡覺一樣可怕。如果受試者連續2週,每天只睡4小時,他們在各項反應上等於連續3天不眠不休的人,包括在認知能力、專注力、反應能力和對外界環境警覺程度的下降,使人變得情緒不穩定、易怒、憂鬱和焦慮。

睡眠剝奪也會讓你變笨,並導致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研究報告指出,睡得太少會使鈣離子升高,血小板破裂而造成血管栓塞,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另外,人體在睡眠當中血壓會自動下降,清醒後血壓會自動攀升,睡眠不足會使得血壓下降的過程不夠,而導致血壓增加。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46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7166)

延伸閱讀:
迷思篇》睡錯了,難怪那麼累!一夜好眠的5大訣竅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875

運動篇》睡前10分鐘,什麼運動最助眠?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586

食物篇》7原則,吃對食物好好睡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877

環境篇》7大守則,檢視房間的「好睡指數」!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482

測驗篇》睡覺算命法:你是雲雀,還是貓頭鷹?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game/quiz_test.jsp?id=24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