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也是世界家具博物館──哥本哈根Superkilen Park

公園該如何與在地社群及文化連結?丹麥知名建築師事務所BIG、柏林TOPOTEK 1,及丹麥藝術團隊Superfl ex共同合作的Superkilen Park給了完美解答。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曾經說過:「在資訊社會中,應把空間視為溝通的場域。」而公共場域更必須具備這樣的功能。

西元前12世紀印度與斯里蘭卡才設有供大眾休息娛樂的公園;2000多年前羅馬規劃廣大卻綠意稀少的廣場;至西元1634年近代都市公園的前身「波士頓公園」,提供人們休憩的公園樣貌;公共場域隨著住民需求、城市美學與肌理的改變,正不斷演化。

2012年至11月底,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台北市公園綠地總面積達13,655,722平方公尺,公園綠地隨然持續增加,但卻充滿了制式的模組化公園。醜陋的烏黑膠墊、悶住大地呼吸的水泥地面、以及千篇一律的兒童遊樂設施,縱使實用卻失去了美感,也失去了與在地文化的交流、與社群住民間的溝通。

與在地住民一起雙向設計
由丹麥知名建築團隊BIG、柏林TOPOTEK 1,及丹麥藝術團隊Superflex共同合作的Superkilen Park,突破了公園設計的窠臼印象,創造了一處回應在地文化及溝通訊息的公共場域。

丹麥的Nørrebro社區,是一個融合將近60個國家的社區,種族與文化的歧異度相當高。社區中有一條狹長形約0.5英里的基地,哥本哈根市政府決定將這個原來只有交通意義的土地改建為公園,進而活絡社區動能。

在思考如何設計時,BIG內擔任此計畫的負責人Nanna談到:「與其用丹麥設計置於場域中,我們認為不如集結在地力量與全球經驗共同創新。」於是這座公園不只是由建築團隊單向設計的成品,更透過多次舉辦工作坊、與住民對話,「雙向設計」了這座公園。來自世界50個國家的家具錯落擺設於此,反應出在地的多元族群,同時也成為街道美術館。

反映在地多元社群特質
設計團隊決定以亮眼粉紅、對比黑白及滿滿綠意,將基地分構為具有市集、文化及運動功能的紅色廣場、定調為城市客廳的黑色廣場及回應住民需求希望能有更多綠意的綠色公園,以起伏的山丘帶來視覺流動,三個場域以活潑視覺打造公園新風貌。

不只是基地地盤,周圍建築的立面也納入公園設計的思考中。走入紅色廣場,設計團隊將建築牆面漆上紅色,以向上爬升的小山丘將基地地面與建築立面連結,形成了3D的視覺效果,成為陽光午後欣賞美景的秘密基地。

行走於Superkilen Park,還可以看見來自泰國的泰拳拳擊台、摩洛哥噴泉、土耳其的椅子及日本的櫻花;一件件來自各國霓虹亮晃的看板,原來只為廣告吸引人們目光,但聚集在此,卻成為文化大使,傳遞外地文化的訊息,最熟悉的廣告閃爍著一次又一次的鄉愁。

50個國家收集或復刻的100件家具,異質拼貼於同一場域中,卻意外和諧。住民也參與單品挑選的過程,設計團隊邀請了五組住民親身飛往各自的祖國或文化相關國家:泰國、美國、西班牙、牙買加及巴勒斯坦,挑選五件單品,將他們的文化印記帶回哥本哈根。一把從巴勒斯坦Farradiyya村落中帶回的故土土壤,Hiba與Alaa站在1948年前祖父母當時的家,呼吸相同空氣,眺望相同風景,但卻人事已非;旅人在回歸的旅程中,看見熟悉卻又遙遠的人生。

這些來自於世界各國的設計與它們背後的故事,Superflex將其置於網站,製作成App,透過空間、影片、網路不斷傳閱,多元文化的溝通就此開始。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3年02月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40947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la vie設計美學家 網站
http://www.wowlavie.com/


亮眼的粉紅色,為社區帶來爽朗氣息。(攝影◎Iwan Baan)


公園中還有泰拳拳擊台,從50個國家蒐集了約百件單品在公園中,還邀請五組住民分別前往泰國、美國、西班牙、牙買加及巴勒斯坦,挑選五件單品,將各國的文化印記帶回哥本哈根。(攝影◎Iwan Baan)


定調為城市客廳的黑色廣場。(攝影◎Jens Lindhe)


充滿綠意的公園。(攝影◎Mike Magnus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