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父母的親子互動祕訣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忙碌的現代社會中,許多父母因為工作關係,不得已只能將孩子託付給親友或保母照顧,等到假日再去看孩子,即便如此,新楊梅診所臨床心理師車先蕙提醒,假日父母還是必須注意親子互動的質量,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和父母的親密時間。

孩子何時開始「認生」?
車先蕙心理師表示,人類隨著年齡增長,心理會有所轉變,透過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通常從7、8個月大開始「認生」,原因在於孩子的記憶力開始變得比較好,懂得分辨熟悉與不熟悉的人,所以就容易產生「陌生焦慮」,這是每個小孩都必經的發展歷程。
等「陌生焦慮」開始之後,直到孩子1歲半是認生巔峰期,這段時間父母、保母或是主要照顧者,應嘗試讓孩子學習社交技巧,如果會怕陌生人的話,可以試著讓孩子慢慢去接近「他所認為陌生的人」,學會如何跟不熟悉的人互動,這樣可以降低小孩的「陌生焦慮」,這種社交技巧也可以先由家長示範,讓孩子更加放心地與他人接觸。

教養方式尊重主要照顧者
許多假日父母都將孩子託付給自己的父母,無論是爺爺、奶奶、外公或外婆來帶,只要是「隔代教養」都存在著隱藏性問題。車先蕙心理師指出,最常見的問題在於孩子的教導方式,由於孩子長期與阿公、阿嬤生活互動,不是和父、母親住在一起天天生活,所以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而假日父母屬於「點狀互動」,意即彼此相處像是點到為止的感覺,但當看到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常常也想要出手管教,這樣就容易跟主要照顧者有衝突。
車先蕙心理師曾經遇過個案,由爺爺負責帶小孩,父母即便每天住在一起,但工作很忙也無法與孩子相處,而爺爺寵孫子,對於孫子所做的事情容忍度高,但媽媽對孩子所做的許多行為習慣卻不順眼,如此一來,造成孩子心理會產生與媽媽對抗的行為,孩子會想「平常沒照顧我,一看到我就責備我!」媽媽因此也與爺爺常起口角、和老公爭執並數落爺爺的不是,以至於夫妻關係也連帶受到影響。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避免極端彌補心態
假日父母總會有過多的愧疚感,而沒有理性的判斷,只要假日一回去看孩子,無論孩子想做什麼就順從孩子,甚至不聽阿公、阿嬤或主要照顧者的話也無所謂,這對於主要照顧者來說,不僅造成教養上的困擾,更會讓心理有強烈的失落感,想著「平常都由我來照顧,為何只要父母假日一回來就不理我呢?」但如果強力阻止孩子的行為,恐造成三方面的情感糾葛及權力鬥爭,衍生對孩子愛的競爭,彼此就會產生嫌隙。
車先蕙心理師解釋,假日父母應體諒主要照顧者的心情,因為等到父母假日結束一回家,所有規矩又要重新再教一次,每週一個循環,對主要照顧者是辛苦的事。畢竟教養上的不一致,容易對於孩子的行為產生以下不良影響:

‧容易學習如何「操弄」大人
抱持補償心態的媽媽們,若孩子想吃零食或炸雞都會通通買來,即便正餐吃不下也覺得無所謂,假日父母完全忘記規律性對於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性。
車先蕙心理師表示,若讓孩子發現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意見相左,孩子自然就會出現兩套規則,從小就懂得挑選對他們有利的規則去生活,例如:想吃糖果就會偏向媽媽、討好媽媽,這樣的小孩就容易學習去「操弄」大人,懂得如何「操弄」,恐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不自覺的只知道要滿足自己需求,雖然想辦法滿足自己需求、懂得尋求支援是好的能力,但過度就可能會導致孩子自私的個性。

‧對規範感到適應困難
等到開始進入幼兒園過團體生活時,這些習慣「操弄」遊戲規則的孩子,對於老師的要求和規範,就會出現不服從、違規的偏差行為,甚至出現鬧脾氣、在地上翻滾的情形,老師怎麼教都沒有用;這些孩子認為「家裡可以做的事情,為何在學校不可以做呢!」恐會有規範的適應困難。

讓親子關係零距離
部分孩子等到已經要上小學,才回到父母身邊,這時孩子已經習慣和阿公、阿嬤的生活模式,真正一起生活後,就很容易有爭執,而寫功課、玩樂的時間安排、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睡眠時間等生活瑣碎事務,都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讓孩子無法適應新環境。
車先蕙心理師建議,假日父母若希望讓親子關係零距離,在把孩子帶回家共同生活時,應該把孩子當成「新同事」或「轉學生」,即便你是他的父母,但他對你完全不了解,所以要有說明、引導及包容,並給孩子時間去適應,因為生活習慣及規矩的建立,都必須要在一段時間內不斷重複,並說明清楚之後,才能夠讓習慣重新養成。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建立與孩子及其照顧者的良好互動
假日父母即便覺得與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有所出入,也千萬不能抱怨孩子被教壞了,用不好的情緒去責備孩子和主要照顧者,這時應該反思自己沒有承擔教養孩子的責任,對於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放寬心並時時感恩,讓主要照顧者覺得自己被肯定及感受到你的尊重與感恩,才不會造成彼此心裡的嫌隙。
假日父母要建立與孩子及其主要照顧者之間維持良好互動,務必遵從以下3點:
1.有同理心。
2.良好溝通。
3.態度互相尊重。

儘早中止假日父母狀態
車先蕙心理師表示,除非在非不得已的情況,才成為假日父母,「孩子還是自己帶最好!」這樣才能有辦法將孩子教養成自己能接受的模樣,但若真的沒辦法,只能成為假日父母,建議最晚不要超過3歲才帶回來。
人和人建立關係及感情都有其發展階段,0至2歲的孩子只要生活照顧好,一般的身心發展沒有問題,主要照顧者沒有不當管教的孩子就能夠開心愉快的生活;但等到2歲以後是培養自律期的階段,要訓練孩子的行為法則本身就是一大挑戰,加上俗話說:「3歲定終身!」3歲到5歲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這階段的孩子對任何資訊都似懂非懂,如果給予正向教養好好栽培,孩子就能夠做到家長的要求,父母教導起來也會有成就感,雙方都能滿足彼此需求,親子關係自然就會變得更好。

假日無法去看孩子‧與孩子事先溝通
假日父母在臨時遇到公司加班、與朋友有約或其他事項,無法在假日順利回去看孩子時,車先蕙心理師建議,依照孩子年齡而有不同處理方式,0至2歲的孩子,只要主要照顧者轉移注意力、安撫就好;等3至5歲後,父母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保管一樣專屬於你的東西,可以說:「這個東西是媽媽很重要的東西,你要幫我保管好喔!等媽媽回來以後要再還給我喔!」這種「替代性客體」就代表著媽媽的愛,讓孩子理解東西的重要性及「妳一定會回到他身邊」,才不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而胡思亂想。

教養標準彈性‧認真經營親子關係
車先蕙心理師說明,要想將親子關係經營好,父母本身就要對自己的教養理念很清楚,並以豐富的教養知識做為基礎,且會去吸收不同教養想法,漸漸就可培養出專屬自己的教養標準,加上由於過程中會吸收新知,教養標準就會有彈性調整;父母請勿讓自己的教養規則變得極端、難以調整,若僅強烈遵從某種教養方式只會讓孩子喘不過氣,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個別性,別認為每一種教養標準都能適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車先蕙心理師
現任/新楊梅診所臨床心理師
經歷/前桃園縣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前新光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輔仁大學兼任(部定)講師、家扶中心簽約心理師、台北市勞工局外聘就業諮詢師、名恩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新北市中和景新國小駐校心理師
學歷/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碩士班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