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晚育‧易擔心卵巢早衰

近幾年來,「卵巢早衰」的問題時常被提起。事實上,卵巢日益衰老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只是對於還未能完成生育的女性來說,卻是重要的警訊!面對卵巢功能一路下滑的現實,想要生育的女性該如何打算呢?

卵巢為何有早衰現象?又,究竟怎樣算是卵巢早衰呢?

女性一生排卵400次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朱伯威表示,卵巢衰老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他解釋,「在胚胎發育時期,初級卵母細胞在胎兒出生前便開始第一次減數分裂,出生後初級卵母細胞停留在第一次減數分裂前期(prophase),直到青春期開始受到FSH(濾泡促進激素)、LH(黃體生成激素)的刺激,每個月排卵前會有一個初級卵母細胞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形成次級卵母細胞,並停留於第二減數分裂的中期(metaphase)直到受精,第二次減數分裂才完成」。
新生女嬰的卵巢中,大約有200萬個所謂的「初級卵母細胞(卵原細胞)」,但是其中許多會漸漸退化,直到青春期(puberty)時大約只剩下40萬個。在正常狀況下,即每個月來一次月經,每一位女性終其一生(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大約只會有400次排卵週期。

卵巢早衰因晚婚遲育而凸顯
這些年,「卵巢早衰」愈來愈常被提起,也就愈來愈被重視。朱伯威醫師指出,「主要是現代人晚婚遲育所凸顯出的問題,因卵巢功能隨年齡上升而下降,一般來說,平均年齡到了37歲更是呈現陡降狀況,過去的人結婚較早,生孩子的年紀也較早,在卵巢功能下降前,即已完成生育大事,不必擔心卵巢功能自然下降對懷孕的影響;反觀現代人多晚婚,生孩子的年齡也延後甚多,在還未完成懷孕生育前,卵巢功能的下降勢必讓求子路變得較為困難」。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根據主計處發布國情統計通報指出,生育第1胎的生母平均年齡30.7歲,較10年前增2.6歲,超過30歲者占67%。當中,以30到34歲占近4成,35歲以上占27.1%。可以想見,不少遲遲未完成生育的女性,對於卵巢早衰這件事更為有感!

卵巢功能相關檢查
就數字定義而言,卵巢早衰是指「40歲即停經」;但藉由抽血檢查基礎荷爾蒙,可有更明確的依據,「在生理期的第二至第四天抽血,進行相關檢查」,朱伯威醫師說明如下:

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
評估:了解目前卵巢儲存卵子的數目,做為評估卵巢庫存量的指標。
E2‧動情激素(雌二醇)
評估:初步用來評估濾泡品質及成熟度。
FSH‧濾泡促進激素
評估:可初步評估卵巢庫存量及濾泡成熟度。
另外,搭配以陰道超音波於月經週期第3至5天測量卵巢中2~8公釐的基礎濾泡數(AFC),可預測卵巢庫存量、誘導排卵的反應能力、試管嬰兒成功率與活產率,另外,也可以預測發生過度刺激症候群的機率。
朱伯威醫師補充,「進入人工生殖療程,有些患者的用藥反應不佳,如:打了針但濾泡仍少,取卵的顆數也少,透過這些指標可以更加確認患者狀況,以調整治療方式」。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他建議,女性不妨在婚後孕前檢查加做相關檢查,及早評估卵巢功能,以實際狀況訂立生育計畫,而不是等想要懷孕,發現難以如願才求醫檢查。

造成卵巢早衰原因
隨年齡上升而使卵巢功能下降,雖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也有一些情況造成卵巢早衰:
.先天基因問題。
.作息壓力、環境荷爾蒙影響。
.接受婦科手術,如:巧克力囊腫進行部分切除。
.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但發生案例少。
朱伯威醫師強調,「臨床上,卵巢提早老化的情況並不多見,不過,卵巢功能下降,卻還未完成生育一事的狀況則日益增加」。在此情況下,不少女性會求助人工生殖以達成生兒育女的願望。

@接受人工生殖所要考慮因素
然而,接受人工生殖也未必就能心想事成,朱伯威醫師指出,「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受年齡影響甚大」,一般而言,38歲前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可達5成以上,38歲至40歲的成功率會下降,40歲後,下降更多。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他解釋,「進行試管嬰兒要取卵,究竟要取多少顆才能孕育健康的單胞胎?想達成一定的機率,當然要取很多顆,但年齡大的女性,能取的卵已為數不多,更添成功的困難度」。基於此,他建議,「超過35歲後,一旦不易懷孕,就考慮進入人工生殖的療程,順便找出原因」。若能在卵子庫存量仍處於正常範圍的狀況下,以人工生殖助一臂之力,成功懷孕的機會自然較高。

朱伯威醫師補充,身為不孕症醫師,「最大的心願就是儘可能讓來求診的女性帶著寶寶回家(take-home a baby),然而,想順利達成此目的,前提是卵子不只有可用之兵且染色體正常,才能有較高的機會如願」,畢竟年齡是生育最大的敵人,女性婚後若有生育計劃時,及早付諸行動,爭取最大的懷孕機會!

※原文刊載於2017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7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preview-11053-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