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為懷孕感到開心,又為流產而難過!關心子宮與內膜狀況.讓胚胎不要離「家」出走

懷孕令人開心,流產使人沮喪,只要經歷過一次,就足以痛徹心扉,更不要說是反覆飽嘗流產之苦,更是心中永遠的痛!然而,隨著醫療研究的精進,這樣的苦不但可以被終結,甚至有心的話,也能及早被預防!

從驗孕棒看到兩條線,到真正把寶寶從醫院抱回家,這段歷程說容易很容易,但說困難也挺困難的,因為有人的確就是這麼平順走過懷胎十月,有人卻總是沒能快樂太久,因為看到兩條線的喜悅,不久後,在醫師用超音波檢查時,被「沒有看到有心跳」所粉碎!
相信不少人曾經歷過這番短暫的喜悅,然後呢?有人休養調理一段時間,很快就傳來好消息;有人竟再次經歷短暫的喜悅,失望、難過,沮喪,都不足以形容這時候的心情,這時,你該怎麼辦?

精卵不只相遇.更要長相守
過去,傳統醫學教科書對「習慣性流產」的定義,是指「懷孕未滿20週,連續發生3次以上的流產,包括胚胎曾經有心跳後追蹤無心跳、胚胎尚未發展心跳即停止發育或胚胎自然流出體外」。如今,涵恩婦產科診所院長張平江表示,「建議發生連續兩次流產就該積極就醫檢查」。
精卵能相遇,代表受孕能力沒有問題;只是相守的時間能持續多久,就要看胚胎的品質與子宮狀況了!他說,孕前的子宮狀態佳,有利於胚胎的後續生長;如果不好的話,就容易發生雖然驗到懷孕,胚胎卻無法繼續生長的憾事!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內膜的血流狀況預估胚胎的去留
大家都聽過子宮內膜的厚度,攸關能否順利懷孕,張平江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的厚度只是評估因素之一,通常可以更進一步評估計算子宮內膜體積及血流分布,來預測子宮內膜對胚胎著床的接受度」。
張平江醫師指出,內膜就像土壤,土壤是否為沃土,就要看血流分布是否分布均勻。若把子宮比為大水庫,子宮內膜則有如供水的尾端區域,如果供水狀況不佳,內膜將無法成為沃土,不是沃土的土壤,又怎會種出稻子(胚胎)」。
他解釋,因應胚胎著床,子宮內膜會出現變化,當中的腺體及血管都會變多,直徑也會變粗。血管之間會互相融合,相互聯繫,最後形成胎盤,並透過螺旋動脈與胎盤交換物質,提供胚胎(胎兒)所需的氧氣及營養。
張平江醫師表示,「懷孕是否順利,必須看胎兒、胎盤與母體之間的關係是否密切」,而聯繫彼此關係的就是血管(螺旋動脈)。如果血管老化不夠健康、存在阻力(血栓),甚至血管分布不夠均勻,「可能在胚胎著床後,因無法好好形成胎盤,而容易有流產的狀況發生」。

孕前.有跡可循
究竟懷孕後是否容易流產?其實有跡可循,張平江醫師指出,「可從子宮與內膜來評估,但兩者的權重為何,至今仍無定論,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佐證,但事先透過抽血與超音波檢查來了解狀況,評估在這片土地上是否可以長成大樹?針對問題予以解決,有助胚胎留下來,減少流產的機會」。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孕後.循序追蹤
自然懷孕的流產,雖然令人不捨,但至少「田可以用」;接受人生殖輔助的懷孕,則多半有「田不好的問題」,由於部分療程所需費用不斐,往往讓人有更高的期望,對不孕醫師而言,最大的挑戰不只提高受孕率,也要提高活產率,張平江醫師解釋,「臨床上,人工生殖的受孕率約有7成,但活產率約為4至5成,中間的落差就是不孕症醫師所要努力的目標。改善田地的狀況,讓人工形成的胚胎得以被留在田中成長,以提高活產率」。因此,植入後的追蹤相當重要!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及早把「家」安置好.等「貴客」臨門
從照顧接受人工生殖輔助懷孕的孕媽咪多年經驗中,張平江醫師表示,「若能事前做好一些準備,有助減少經歷為懷孕開心,又為流產難過的憾事發生」。
他提醒,特別是反覆流產的好發族群包括:高齡懷孕、有家族史、環境汙染嚴重、女性習慣與少運動習慣者,不妨及早為自己安排檢查,了解子宮環境與內膜狀態,若是內膜狀態不佳,就調整內膜狀態;如有免疫問題,也可同步進行處理,「早早把『家』打理好,等著胚胎入住」。

◆採訪諮詢/涵恩婦產科診所院長張平江

【原文刊載於2021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