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絞痛、玫瑰疹、細支氣管......寶寶常見疾病症狀與照護法
1歲前的寶寶,最常見發生的疾病為腸絞痛、玫瑰疹與細支氣管炎,由於寶寶尚不會以言語表達不適,爸媽更需悉心觀察其異常狀況,掌握相關症狀與照護方法。
寶寶的免疫力、腸胃功能等尚未發展完全,時常會出現許多不舒服的情況,也可能因大人或其他孩童的飛沫、口水傳染而生病,這些都是爸媽在照顧寶寶時會遇上的問題,以下介紹1歲前寶寶較為容易出現的疾病,藉由兒科醫師的說明,讓爸媽了解成因並掌握照護方法。
不明原因哭鬧.腸絞痛
寶寶哭了可能是生理需求,需要喝奶、換尿布,或是身體不舒服,出現發燒、感冒症狀,但若排除上述情形,寶寶仍哭鬧不已,此種不明原因的哭鬧,即定義為腸絞痛。
◆無確切成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淳翔表示,腸絞痛目前並無確切成因,可能因寶寶神經處於發展階段而出現不適感、腸胃蠕動時造成不舒服、牛奶蛋白過敏,抑或是寶寶想尋求心理上的慰藉等,常好發於寶寶5~12週左右。
◆照護方法
爸媽可以怎麼做來改善寶寶的不適感?張淳翔醫師建議,需視其成因來因應,首先檢查寶寶是否為牛奶蛋白過敏,通常會伴隨皮膚出疹、拉肚子、血便等情形,若胃食道逆流也會合併嘔吐、溢吐奶,建議就醫尋求醫師診治,並可透過改變飲食、更換奶粉配方(例如:水解蛋白配方)、為寶寶按摩肚子或提供寶寶益生菌來改善。
若排除牛奶蛋白過敏情形,只是寶寶需要安撫,爸媽可遵循美國兒科醫師哈維.卡普提出的5S安撫法來提供寶寶安全感:
1.Swadding:以包巾將寶寶包覆,營造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感受,同時減少反射作用,讓寶寶睡得更安穩。
2.Side/StomachPosition:讓寶寶側臥或趴臥於爸媽手臂上。
3.Sucking:提供寶寶安撫奶嘴,讓寶寶透過吸吮得到安撫。
4.Swing:抱著寶寶輕輕地搖、晃動,提醒爸媽,晃動幅度小,別過於劇烈。
5.Shushing:播放白噪音,例如:吹風機、吸塵器或觸摸布書時產生的沙沙聲等,模擬在媽媽子宮裡血流的聲音,可使寶寶較為平靜。
寶寶的免疫力、腸胃功能等尚未發展完全,時常會出現許多不舒服的情況,也可能因大人或其他孩童的飛沫、口水傳染而生病,這些都是爸媽在照顧寶寶時會遇上的問題,以下介紹1歲前寶寶較為容易出現的疾病,藉由兒科醫師的說明,讓爸媽了解成因並掌握照護方法。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不明原因哭鬧.腸絞痛
寶寶哭了可能是生理需求,需要喝奶、換尿布,或是身體不舒服,出現發燒、感冒症狀,但若排除上述情形,寶寶仍哭鬧不已,此種不明原因的哭鬧,即定義為腸絞痛。
◆無確切成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淳翔表示,腸絞痛目前並無確切成因,可能因寶寶神經處於發展階段而出現不適感、腸胃蠕動時造成不舒服、牛奶蛋白過敏,抑或是寶寶想尋求心理上的慰藉等,常好發於寶寶5~12週左右。
◆照護方法
爸媽可以怎麼做來改善寶寶的不適感?張淳翔醫師建議,需視其成因來因應,首先檢查寶寶是否為牛奶蛋白過敏,通常會伴隨皮膚出疹、拉肚子、血便等情形,若胃食道逆流也會合併嘔吐、溢吐奶,建議就醫尋求醫師診治,並可透過改變飲食、更換奶粉配方(例如:水解蛋白配方)、為寶寶按摩肚子或提供寶寶益生菌來改善。
若排除牛奶蛋白過敏情形,只是寶寶需要安撫,爸媽可遵循美國兒科醫師哈維.卡普提出的5S安撫法來提供寶寶安全感:
1.Swadding:以包巾將寶寶包覆,營造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感受,同時減少反射作用,讓寶寶睡得更安穩。
2.Side/StomachPosition:讓寶寶側臥或趴臥於爸媽手臂上。
3.Sucking:提供寶寶安撫奶嘴,讓寶寶透過吸吮得到安撫。
4.Swing:抱著寶寶輕輕地搖、晃動,提醒爸媽,晃動幅度小,別過於劇烈。
5.Shushing:播放白噪音,例如:吹風機、吸塵器或觸摸布書時產生的沙沙聲等,模擬在媽媽子宮裡血流的聲音,可使寶寶較為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