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風險評估是預測,未必會發生,但了解發生機會予以預防措施,為早產兒做最佳準備

孕媽咪從預產期能掌握自己臨盆的時間,並在之前做好相關的安排,然而,萬一發生早產,很多事情會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寶寶的狀況,更是令人憂心!除了對生產的徵兆保持高度警覺外,有早產風險的孕媽咪,也可考慮接受早產風險評估,事先了解狀況並做好必要的預防,以降低早產發生的機會。

生產有徵兆,如果在未足月的狀況下,出現產兆,而寶寶也確實來報到的話,就稱為「早產」。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注意生產徵兆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指出,「出現規則的下腹痛或腹部有下墜感、陰道出血或有水狀分泌物等症狀時,是生產的先兆,但真正具有臨床意義的是:腹痛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仍無法改善,出血或水狀分泌物的情況一直存在或大量,即必須就醫評估」。

萬一出現這些狀況時,他建議,「孕媽咪回產檢醫院掛急診,二是就近在醫療院所就醫,先讓醫師評估狀況」。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早產高風險族群.做好預防措施
雖然大部分早產的發生原因不明,葉長青醫師指出,容易發生早產的對象可被預測為高危險族群,包括:
.有早產病史
.這胎懷多胞胎
.子癇前症(醫源性早產)

他補充,懷第一胎者雖未有病史可追溯,但能從個人狀況去了解,若曾接受子宮頸手術病史(子宮頸肌瘤或大顆的瘜肉切除、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圓錐狀切除、子宮頸內膜異位症切除等等),是子宮頸閉鎖不全的高風險族群,而這也是容易早產的高危險族群。

葉長青醫師表示,「高風險族群可透過檢查掌握狀況,了解發生風險機率,進而給予預防措施以達到降災的目的;沒病史的早產發生機率相對低,做不做檢查則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