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卡關 經濟部無「法」度?

周旋即將邁入第二年,苑裡反瘋車自救會與英華威集團間的衝突卻不曾停止,事件背後,反映國內再生能源政策出現瑕疵。為找出癥結點,《卓越雜誌》採訪團隊來到台灣西部沿海。

這裡是苗栗與台中大甲的交界處,也是台灣風力發電發展史中,慘遭「滑鐵盧」的一處失土。

此時正值五月梅雨季,天空飄下細雨,濕黏海風吹打在白色高聳的風車上,我們跟著苑裡反瘋車自救會以及當地居民,走向堤防邊的風力發電機。

在堤防旁的防汛道路下,則暗藏著一條條、橫跨海底的高壓電纜,是用來連接苑裡、大甲兩座風場的輸電網。

穿越防汛道路時,眾人開始左閃右跳。因為,這裡的排水溝渠,被對岸沙灘吹來的風砂堵住,只要下雨,就變成一幅「水鄉澤國」的景象。自救會會長陳清海生氣的說:「如果讓它完工運轉,下雨積水時,漏電電死人誰來負責」?

目前,此處工程在自救會抗爭下已經停擺,但電纜鋪設到一半,還來不及填上柏油,造成路面這處大坑洞。

為守護家園 自救會被關出來再繼續!

陳清海:「政府的溝通,皆在打擊居民士氣」(陳寬儒/攝影)

這道巨大裂痕,證明財團與居民間,曾在此僵持不下。

自救會在通往工地的入口旁,搭起一座遮雨棚作為基地,成員們不分日夜、輪流巡守,至今已超過七千小時。

居民看守下無法施工,業者便通知警察到場協調,導致自救會與警方間的衝突,在去年二月首度爆發。

「只要有人想進去動工,成員就會上前抗議阻撓,」自救會成員李博婷指出,因為業者不時進去「偷動工」,抗爭戲碼幾乎每天上演,因此,居民與警方間發生肢體、口語衝突,至今「次數已多到數不清」。

截至今年五月底,自救會成員、聲援民眾,共有三十九人遭起訴;強制罪、強制傷害罪……「等施工完,再把我們放出來,每個人都這樣,」一位居民敘述他們皆遭到警員相同的暴力對待。

三公里蓋十四座風機 業者為何志在必得?

上手銬、遭起訴、被石頭砸到流血,為何守護家園的抗爭,演變成一場清算居民的行動?

一切,始於一紙環評說明書。二○○七年,台灣唯一的民間風力發電業者─英華威集團,原預計在此設立九座大型風機,卻在五年後的環境差異分析報告內容中,將風機增加到十四座。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便在苑港、西平、海岸與房裡四個里的反對居民合力連署中誕生。陳清海說:「里長身為居民的代表,卻不選擇站出來與居民一起反對,業者口中的合法施工,早已沒了民意基礎,這哪叫合法?我們必須站出來為自己的家園抗爭」。

自救會副會長葉丁貴站在堤防上,指著遠處一座風機說:「從苑港里18-1號,到我們眼前的26號機,距離僅有三公里,卻要蓋上十四座風機,如果業者真的認為『人不比風機重要』,就什麼也不必考慮、根本不必建」!

「而且業者設風機前,只有里長、民代知情,完全沒有事先跟居民溝通!」陳清海說:「對居民提起訴訟、動用警察抓人、進工地暴力施工,這就是我們面對的溝通方式」。

若沒有民意基礎,就不算合法,發電業者為何依然理直氣壯地繼續施工?

二十五支風機壞掉近七成 居民同意就可施工?

英華威副總經理王雲怡說:「連距離風機三百公尺內的六、七戶人家都已同意,實在不懂,我們不斷承諾改善噪音、眩影問題後,為何還會發生如此劇烈抗爭」?

「他們合法,我們才會發施工許可證,」能源局技術諮詢組組長蘇金勝說:「施工前,風機只要一百公尺內有建物,業者就必須出具居民同意書,才能取得電業籌設許可、施工許可」。

一百公尺,不就是一支風機的高度嗎?這段距離真能夠確保居民不受影響?我們心中不禁生起疑問。

「隔壁大甲風場原來有二十五支風機,去年天兔颱風一來,葉片被吹走九支、倒下八支,而當地風機離住家最近距離僅二十七公尺,一百公尺,一點安全性都沒有!」陳清海說。

居民財團吵翻天卻無法可管 立委:「能源局責無旁貸」

蘇金勝繼續說:「據環評法中《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距建物二五○公尺內的開發案,必須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英華威集團都有經過這些程序」。

對於業者施工適法性,環境法律人協會律師陳品安指出問題盲點:「環評法訂出的距離,是指業者是否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不代表環評過了、就能施工」!

據《環評法》第一條,載明「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特制定本法。」因此,環評法內確實並無保障開發行為對人類的影響。

再翻開經濟部相關法規:《電業法》、《電業登記管理規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內容皆無訂定「風機與建物距離」相關強制性法規。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指出,「二五○公尺只是環評規範,不能當作唯一依據。」能源局沒有訂定像是安全距離的法律規範。既然無法可用,當然不會有適法性問題,「修法的部分,能源局責無旁貸」。

立委一席話,道出自救會與英華威集團間,衝突持續一年多的主因。

經部苦求溝通卻壓垮居民士氣?

「我們要求很簡單,設置風機必須有『安全距離』、『健康距離』,但業者不斷暴力施工,雙方怎能和平協調?」李博婷說。

經濟部能源局曾於去年舉辦過數場相關會議,眼看事件發展朝向正軌,會議卻遭自救會背葛、不斷流會,雙方至今仍無共識。

「他們都不來啊!結論都是流會,」蘇金勝說,「正是希望有共識後,再定出安全距離,所以我們才找來工研院、成大教授等專家」。

對於自救會未出席會議,陳清海氣憤表示:「因為曾被能源局騙過!」去年八月二十日,能源局舉辦「實驗性聽證會」,當時經濟部官員曾向出席者說明,會議僅為諮詢、閒聊性質,結果呈報到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就演變為「會議已召開」。

「我們也考慮到國家要發展綠能,但每一次與居民的溝通,都是在打擊我們的士氣」。

去年十月,經濟部再度召開「專家小組諮詢會議」,試圖以專家意見制定安全距離、打破僵局。但更大規模的衝突,就在苑裡25號風機前、距會議結束不到十四小時內,再度爆發。

安全距離難產 民間再爆流血衝突

業者面臨施工進度嚴重落後、龐大財務壓力,「每天都在燒錢」。再加上經濟部以「依法行政」、「業者本應加強與居民溝通」為由,業者的施工許可證,曾在能源局首肯下展延一年。

獲經濟部背書,又與居民間關係緊張,於是在去年十月二十四日凌晨,英華威集團派員與保全,連夜運送風機材料至工地,成為點燃這起衝突的導火線。當晚,有居民在拉扯中受傷、有人被石頭砸傷送醫,更有人被上了手銬。

「白天去台北抗議,真的沒想到晚上衝突就在苗栗發生,」陳清海說,「當晚我睡在工地,晚上十二點還前去工地巡守,回來後不到凌晨二點,就傳出敲打聲音,進去一看,果然在動工」。

住在苑港里、當地人稱「第一農夫」的陳清金說:「最後搞到天快亮了,六、七台警車才紛紛前來工地,真的不知道這些人民保母在做什麼」?

這位第一農夫,正是於去年居民與警首度衝突中,被上手銬的第一人。他的家,距離18-1號風機三六三公尺,每天仍被吵得無法入眠。引來立委私底下對著能源局副局長吳玉珍的鼻子說:「這件事沒有訂好,我跟你沒完沒了」!

立法訂距離 成發展綠能絆腳石?

經濟部目前承諾將再度召開聽證會,但,最後何時能給予業者、苑裡居民,一段井水不犯河水的「舒適距離」?

負責處理「個案」的能源局電力組表示,包括立委的主張,我們仍持續針對此議題蒐集意見,但針對動態的事件,我們僅以「依法行政」為基本原則來處理。

而負責整體政策方向制定的技術諮詢小組則表示,「若未來訂出距離規範,陸地將無法再蓋任何風機,」蘇金勝進一步說明,「到處都是房子,發展將變得困難,且對風機業者而言,強制性的規範訂出、可開發量大幅減少,將影響整個再生能源政策的推動」。

自救會與英華威間的衝突事件,已然揭示國家能源政策「滑鐵盧」癥結點,此時,能源局卻將居民心聲,視為推動能源政策的阻力;而風電業者未來出路,似乎僅能邁向「離岸風力發電」──政府的另一段荒謬故事。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