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向前.善耕幸福〉最美的風景是人,最偉大的價值是關懷別人
主持/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兼CEO 王力行
與談/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李濤
近年國際組織及先進國家普遍意識到以GDP衡量福祉的侷限性,建構幸福指標成為國際新興潮流;馬英九總統亦宣示我國今年開始公布國民幸福指數。幸福,成為一門愈來愈受重視的顯學。
然而,幸福的源頭從何而來?在「公益向前,善耕幸福」論壇中,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與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濤,均以投身公益,做為他們人生現階段幸福的答案。
本場論壇主持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兼CEO王力行以全球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的故事開場。當韓第49歲時,接到擔任牧師的父親過世的通知。當他回到愛爾蘭的小村莊參加葬禮,發現村莊內人山人海,他自問:「將來有一天,我的葬禮上會不會這麼多人?」後來,他反思生命的意義:「人應該怎麼定義自己的一生?」他認為幫助別人不應只是捐錢,而是真正投入,嚴長壽與李濤正是以行動支持的代表。
嚴長壽,過去大家熟知他的職位是亞都麗緻飯店總裁,有「飯店教父」之稱。然而,在八八風災後,他毅然決然投身公益,成立了公益平台,現任公益平台董事長,同時也是私立台東均一國民中小學、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董事長,近年來努力投入偏鄉的教育、文化推廣等工作。
李濤,從事新聞工作超過30年,是國內知名資深媒體人,之前所主持的《2100全民開講》更是國內政論節目的始祖。然而,在紛紛擾擾的媒體環境下,他於2013年初毅然辭去主持人一職,開始行腳到台灣各角落,重思生命的意義,也希望將社會更多的溫暖傳播出去。
曾有人說:「如果每天看媒體,很多人會有一個感覺:台灣不是人住的。」在這個打開電視、報紙,總是被負面新聞充斥的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心中安定的力量。從嚴長壽與李濤的分享中,可以看見他們對台灣的擔憂,同時也可看見台灣的希望。以下是兩位主講者演講精華:
嚴長壽
做公益不必等退休,應擴大既有的影響力
什麼時候才要開始做公益呢?其實,我早期在美國運通到亞都麗緻飯店服務時就覺得,做公益不能等到退休,而是應該用本身已經有的平台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例如,做旅館業不應只是為了和別人競爭,而是應該全台灣的旅館一起合作,讓世界看到我們,把台灣行銷出去。一開始,觀光局預算很少,我們動員全台業者,當所有的業界精英結合時,就會變成影響的力量。雖然,當時只是一個小小飯店,但我們盡可能做到了最大值。許多比我們有能力的飯店,也應該把本身有的條件發揮出來。
60歲後,我就完全以公益做為主要事業。我之所以選擇台東,是希望台灣的人可以看見自己的價值,並且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例如,最近我到了蘭嶼,發現核廢料是當地居民關心的重大議題。不過,我覺得政府更大的錯誤是讓蘭嶼人免費用電,反而失去了競爭力。30年前,我去蘭嶼時,很驚艷當地有「發呆亭」與傳統的「地下屋」,在屋子冬暖夏涼。但當政府給予免費用電,水泥的房子愈來愈多,當核廢料搬走時,居民反而會沒有生存能力。因此,我們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看「問題背後的問題」,否則,就會面臨沒有反省的未來。
城鄉差距無解 但仍有希望
公益平台的設立,是希望讓有天賦的小孩子有發揮的舞台。台灣目前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城鄉差距繼續擴大,中國同樣如此,但這個問題是無解的。當人口往城市集中,教育資源自然會向城市靠攏。只是,當城市要增加200個英文老師時,偏鄉就少了200個英文老師。
在現有教育體制下,社會經濟地位愈低的家庭和孩子,愈是升學考試制度下的輸家。這是我們現有教育最大的不公平、不正義之處。我其實最近儘量不做演講,希望好好寫一本書,寫出台灣必須反省的事情。然而,台灣是不是還有希望呢?我覺得,還是有希望。之前,我接下之前由佛光山經營的台東均一中小學,希望提供花東地區,具有天賦及學習潛力卻因經濟上的弱勢而無法受到更好教育的孩子一個應有的教育資源和機會。透過募款,從101學年度的七年級開始,每年至少保留1/3的名額,以提供全額獎助學金方式讓這些孩子就讀均一中小學,希望以啟發式及雙語教學為他們打開另一扇學習之窗。
最近又接了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董事長,同時,我也認養了四個職業學校,希望陪學生走最後一哩路,讓他們學到謀生技能。不過,一開始我去台東,總有別人以為我是要去那裡蓋飯店,於是,我都是租房子,吃得也很簡單,就是冷凍水餃有三種口味輪替。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很自在、心靈很滿足。從事公益的那種內在的滿足感,已經不是物質可以取代,總希望可以做多一點。今年,我已經66歲,年紀有點大了,但因為投入了公益事業,反而因此不知老之已至,還是覺得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李濤
台灣處處有善行,卻不受媒體重視
我在年初時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電視人,但因為受到嚴長壽先生的感召,覺得是時候了,也該加入公益的行列。什麼叫做公益?什麼叫做幸福?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過世前,曾發出來一個聲音「wow!」外人猜測,這聲音可能有幾種含意。他可能看到另外一個空間,難以形容。也是因為喜歡故弄玄虛,讓人去猜。然而,最經典的說法是,他在天堂看到微軟的比爾蓋茲,旁邊寫著280億美元的捐款。巴菲特,則有260億美元捐款。然而,賈伯斯卻只有問號,於是他驚歎。為什麼比爾蓋茲、巴菲特這些超級富翁要捐給世界各地這麼多錢?因為他們很清楚,如果很多人過得很辛苦,他們自己也難過。
當前貧富差距的問題,在全球就像瘟疫一樣快速蔓延。今年美國政府公布這是有史以來貧富差距最大的一年。然而,這是不可能改變的狀況。然而當初造物者造人時,讓人有物質的需求,卻也讓人有悲天憫人的心。幫助人的快樂,有時甚至比夫妻的房事更令人快樂,那是一種持續、溫暖、安心的感覺。
今年初開始,我陸陸續續開始拜訪了台灣角落很多的家庭。這些人過去的媒體從來就不屑報導,覺得沒有新聞價值。但是,這其實才是有社會價值之所在。當人們面對無法逆轉的浩劫,唯一改變的機會是人的善心。
例如,北港媽祖廟的旁邊,有一個賣米線糊的攤販,從小得了小兒麻痺,凌晨3點起床,一碗只賣15元,一天最多賣200碗。然而,這位攤販竟然把終身積蓄200萬都捐出來,只希望可以買一台救護車幫助人。
曾經有人問他,你這筆錢是要不吃不喝八、九年才存下來的,怎麼捨得捐出去?他的答案是:「我很甘願!很歡喜!」
南投熱血教師王政忠,本來可以到補教業賺大錢,卻願意進到南投最窮的中寮鄉爽文國中學生教書。只因為1999年的921大地震時,曾經在爽文國中實習的王政忠當兵後,前往爽文探視,兩名女學生抱著他哭著問:「老師,你還會回來嗎?」讓這位老師留下來十幾年,改變了幾百位同學,讓學生找回了學習興趣。
離開都會區 看見截然不同的台灣
高雄六龜有一個擔任教職的楊老牧師,秉持著「我餓,這些孩子不能餓」的精神,雖然自己生活很清寒,甚至必須和菜販賒帳,但50年來已扶養了1200位孤兒。今年這位老牧師已經104歲過世,他曾發表過的感想是:「我不累,看到孩子高興,我也開心。」
中部的偏鄉一所學校,學生上課的意願不高,班上有一堆中輟生。然而,在一位熱情音樂老師的鼓勵下,帶領學生用廢材做鼓,什麼設備都沒有,卻成立鼓樂團,學生慢慢找回成就感。此外,由於學生們都很喜歡藝人蕭敬騰,這位老師就去聯絡,沒想到,蕭敬騰竟然願意陪伴孩子一、兩個小時。他說:「我和孩子在一起,才能吸取能量!」
其實,只要離開都會區,就可看到完全不同的台灣。根據統計,隔代教養、單親、外配等弱勢家庭就占了台灣的1/5,偏鄉學校裡則有高達六成至八成,每個孩子未來注定成為臨時工。這些問題,誰來關心?如何改善?從這些故事可以知道,其實台灣真的處處有善行,默默都有人在奉獻。可惜的是,這樣的人明明很多,如今卻變成現今媒體上的少數,原本是主流的力量,反而變成非主流。觀察一個偉大社會不應該只是看GDP,而是這社會當中每個民眾能否關懷別人?我相信,這會是台灣未來最值得努力的價值,也是最動人的所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3趨勢生活套刊Ⅳ;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http://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3趨勢生活套刊Ⅳ:http://store.gvm.com.tw/catalog_SP.html】
與談/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李濤
近年國際組織及先進國家普遍意識到以GDP衡量福祉的侷限性,建構幸福指標成為國際新興潮流;馬英九總統亦宣示我國今年開始公布國民幸福指數。幸福,成為一門愈來愈受重視的顯學。
然而,幸福的源頭從何而來?在「公益向前,善耕幸福」論壇中,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與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濤,均以投身公益,做為他們人生現階段幸福的答案。
本場論壇主持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兼CEO王力行以全球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的故事開場。當韓第49歲時,接到擔任牧師的父親過世的通知。當他回到愛爾蘭的小村莊參加葬禮,發現村莊內人山人海,他自問:「將來有一天,我的葬禮上會不會這麼多人?」後來,他反思生命的意義:「人應該怎麼定義自己的一生?」他認為幫助別人不應只是捐錢,而是真正投入,嚴長壽與李濤正是以行動支持的代表。
嚴長壽,過去大家熟知他的職位是亞都麗緻飯店總裁,有「飯店教父」之稱。然而,在八八風災後,他毅然決然投身公益,成立了公益平台,現任公益平台董事長,同時也是私立台東均一國民中小學、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董事長,近年來努力投入偏鄉的教育、文化推廣等工作。
李濤,從事新聞工作超過30年,是國內知名資深媒體人,之前所主持的《2100全民開講》更是國內政論節目的始祖。然而,在紛紛擾擾的媒體環境下,他於2013年初毅然辭去主持人一職,開始行腳到台灣各角落,重思生命的意義,也希望將社會更多的溫暖傳播出去。
曾有人說:「如果每天看媒體,很多人會有一個感覺:台灣不是人住的。」在這個打開電視、報紙,總是被負面新聞充斥的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心中安定的力量。從嚴長壽與李濤的分享中,可以看見他們對台灣的擔憂,同時也可看見台灣的希望。以下是兩位主講者演講精華:
嚴長壽
做公益不必等退休,應擴大既有的影響力
什麼時候才要開始做公益呢?其實,我早期在美國運通到亞都麗緻飯店服務時就覺得,做公益不能等到退休,而是應該用本身已經有的平台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例如,做旅館業不應只是為了和別人競爭,而是應該全台灣的旅館一起合作,讓世界看到我們,把台灣行銷出去。一開始,觀光局預算很少,我們動員全台業者,當所有的業界精英結合時,就會變成影響的力量。雖然,當時只是一個小小飯店,但我們盡可能做到了最大值。許多比我們有能力的飯店,也應該把本身有的條件發揮出來。
60歲後,我就完全以公益做為主要事業。我之所以選擇台東,是希望台灣的人可以看見自己的價值,並且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例如,最近我到了蘭嶼,發現核廢料是當地居民關心的重大議題。不過,我覺得政府更大的錯誤是讓蘭嶼人免費用電,反而失去了競爭力。30年前,我去蘭嶼時,很驚艷當地有「發呆亭」與傳統的「地下屋」,在屋子冬暖夏涼。但當政府給予免費用電,水泥的房子愈來愈多,當核廢料搬走時,居民反而會沒有生存能力。因此,我們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看「問題背後的問題」,否則,就會面臨沒有反省的未來。
城鄉差距無解 但仍有希望
公益平台的設立,是希望讓有天賦的小孩子有發揮的舞台。台灣目前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城鄉差距繼續擴大,中國同樣如此,但這個問題是無解的。當人口往城市集中,教育資源自然會向城市靠攏。只是,當城市要增加200個英文老師時,偏鄉就少了200個英文老師。
在現有教育體制下,社會經濟地位愈低的家庭和孩子,愈是升學考試制度下的輸家。這是我們現有教育最大的不公平、不正義之處。我其實最近儘量不做演講,希望好好寫一本書,寫出台灣必須反省的事情。然而,台灣是不是還有希望呢?我覺得,還是有希望。之前,我接下之前由佛光山經營的台東均一中小學,希望提供花東地區,具有天賦及學習潛力卻因經濟上的弱勢而無法受到更好教育的孩子一個應有的教育資源和機會。透過募款,從101學年度的七年級開始,每年至少保留1/3的名額,以提供全額獎助學金方式讓這些孩子就讀均一中小學,希望以啟發式及雙語教學為他們打開另一扇學習之窗。
最近又接了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董事長,同時,我也認養了四個職業學校,希望陪學生走最後一哩路,讓他們學到謀生技能。不過,一開始我去台東,總有別人以為我是要去那裡蓋飯店,於是,我都是租房子,吃得也很簡單,就是冷凍水餃有三種口味輪替。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很自在、心靈很滿足。從事公益的那種內在的滿足感,已經不是物質可以取代,總希望可以做多一點。今年,我已經66歲,年紀有點大了,但因為投入了公益事業,反而因此不知老之已至,還是覺得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李濤
台灣處處有善行,卻不受媒體重視
我在年初時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電視人,但因為受到嚴長壽先生的感召,覺得是時候了,也該加入公益的行列。什麼叫做公益?什麼叫做幸福?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過世前,曾發出來一個聲音「wow!」外人猜測,這聲音可能有幾種含意。他可能看到另外一個空間,難以形容。也是因為喜歡故弄玄虛,讓人去猜。然而,最經典的說法是,他在天堂看到微軟的比爾蓋茲,旁邊寫著280億美元的捐款。巴菲特,則有260億美元捐款。然而,賈伯斯卻只有問號,於是他驚歎。為什麼比爾蓋茲、巴菲特這些超級富翁要捐給世界各地這麼多錢?因為他們很清楚,如果很多人過得很辛苦,他們自己也難過。
當前貧富差距的問題,在全球就像瘟疫一樣快速蔓延。今年美國政府公布這是有史以來貧富差距最大的一年。然而,這是不可能改變的狀況。然而當初造物者造人時,讓人有物質的需求,卻也讓人有悲天憫人的心。幫助人的快樂,有時甚至比夫妻的房事更令人快樂,那是一種持續、溫暖、安心的感覺。
今年初開始,我陸陸續續開始拜訪了台灣角落很多的家庭。這些人過去的媒體從來就不屑報導,覺得沒有新聞價值。但是,這其實才是有社會價值之所在。當人們面對無法逆轉的浩劫,唯一改變的機會是人的善心。
例如,北港媽祖廟的旁邊,有一個賣米線糊的攤販,從小得了小兒麻痺,凌晨3點起床,一碗只賣15元,一天最多賣200碗。然而,這位攤販竟然把終身積蓄200萬都捐出來,只希望可以買一台救護車幫助人。
曾經有人問他,你這筆錢是要不吃不喝八、九年才存下來的,怎麼捨得捐出去?他的答案是:「我很甘願!很歡喜!」
南投熱血教師王政忠,本來可以到補教業賺大錢,卻願意進到南投最窮的中寮鄉爽文國中學生教書。只因為1999年的921大地震時,曾經在爽文國中實習的王政忠當兵後,前往爽文探視,兩名女學生抱著他哭著問:「老師,你還會回來嗎?」讓這位老師留下來十幾年,改變了幾百位同學,讓學生找回了學習興趣。
離開都會區 看見截然不同的台灣
高雄六龜有一個擔任教職的楊老牧師,秉持著「我餓,這些孩子不能餓」的精神,雖然自己生活很清寒,甚至必須和菜販賒帳,但50年來已扶養了1200位孤兒。今年這位老牧師已經104歲過世,他曾發表過的感想是:「我不累,看到孩子高興,我也開心。」
中部的偏鄉一所學校,學生上課的意願不高,班上有一堆中輟生。然而,在一位熱情音樂老師的鼓勵下,帶領學生用廢材做鼓,什麼設備都沒有,卻成立鼓樂團,學生慢慢找回成就感。此外,由於學生們都很喜歡藝人蕭敬騰,這位老師就去聯絡,沒想到,蕭敬騰竟然願意陪伴孩子一、兩個小時。他說:「我和孩子在一起,才能吸取能量!」
其實,只要離開都會區,就可看到完全不同的台灣。根據統計,隔代教養、單親、外配等弱勢家庭就占了台灣的1/5,偏鄉學校裡則有高達六成至八成,每個孩子未來注定成為臨時工。這些問題,誰來關心?如何改善?從這些故事可以知道,其實台灣真的處處有善行,默默都有人在奉獻。可惜的是,這樣的人明明很多,如今卻變成現今媒體上的少數,原本是主流的力量,反而變成非主流。觀察一個偉大社會不應該只是看GDP,而是這社會當中每個民眾能否關懷別人?我相信,這會是台灣未來最值得努力的價值,也是最動人的所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3趨勢生活套刊Ⅳ;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http://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3趨勢生活套刊Ⅳ:http://store.gvm.com.tw/catalog_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