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蹟.曹公圳水門及鐵道〉水文與鐵道交織的歷史印象
若是古蹟迷,在舊鐵橋濕地公園鄰近地帶踅一趟,就可蒐集到曹公圳水門、竹寮取水站、舊鐵橋和三和瓦窯等四座古蹟。幫你翻開歷史扉頁,訴說鐵道、磚瓦和大樹水的歷史。
第一站先來到曹公圳的舊圳五孔水門。清領時期的1837年,曹公圳由鳳山縣知縣曹謹開鑿,和瑠公圳、八堡圳並列當時的三大水利工程。
站在高聳的水門前,水門如今早已斑駁,但想像一下當時情景,噴湧的泉水,幾乎灌溉了大高雄所有農業精華區。曹公圳水門旁,現為澄清湖抽水站,提供高雄的民生和農業灌溉用水。今昔兩相對照,留下歷史的容顏。不變的是,這裡象徵大高雄人民的生命大河,水的循環和生機,生生不息。
竹寮取水站與舊鐵橋
第二座古蹟也與水相關。為了抽取下淡水溪的表面水和伏流水源,1909年竹寮取水站完工。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十分特別,有中式的瓦鎮和山牆,山牆上的縷空窗戶,則涵蓋哥德式建築強調的垂直元素。這裡完整保留了日據時代取水站的完整裝備,例如車床、抽水井、材料室與大型馬達等等。在時代淘洗下,儘管現在不再運轉,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設備仍十分現代化。
來到舊鐵橋濕地公園的中心,就看見一座虹狀拱橋橫跨高屏溪。這是下淡水溪鐵橋(舊鐵橋),也可以算是這趟古蹟集點的重頭戲。舊鐵橋於1913年完工,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全長1526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長的橋樑,號稱「東洋第一大橋」。
日據時代,大樹鄉的南來北往全靠舊鐵橋。鐵路電氣化後,告別了燃煤動力火車奔馳年代,1992年舊鐵橋正式除役,成為台灣唯一被列為二級古蹟的火車鐵橋,這段歷史,成為令大樹人驕傲的鐵道史。站在綠草如茵的草皮上仰望,新舊鐵橋平行相互輝映,拿相機隨便一拍,都是一幅動人的圖畫。短短15分鐘,新鐵橋上就出現兩節電氣火車,從高雄的九曲堂,一路轟隆轟隆地駛向屏東六塊厝,舊鐵橋始終寧靜。
曹公圳
清領時期台灣由官方主導的最大水利工程,是南高雄大平原重要的灌溉水系。為了解決農田溉水量不足的問題,由鳳山知縣曹謹主導興建,圳路共44條,灌溉農田面積達3150甲,涵蓋今日高雄市鳳山、大寮、大樹、小港、前鎮、苓雅、新興,及三民等區,使得當時的鳳山縣成為南台灣米糧重要產地。(溫怡玲)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佛陀紀念館深度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http://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佛陀紀念館深度遊:http://store.gvm.com.tw/catalog_SP.html】
第一站先來到曹公圳的舊圳五孔水門。清領時期的1837年,曹公圳由鳳山縣知縣曹謹開鑿,和瑠公圳、八堡圳並列當時的三大水利工程。
站在高聳的水門前,水門如今早已斑駁,但想像一下當時情景,噴湧的泉水,幾乎灌溉了大高雄所有農業精華區。曹公圳水門旁,現為澄清湖抽水站,提供高雄的民生和農業灌溉用水。今昔兩相對照,留下歷史的容顏。不變的是,這裡象徵大高雄人民的生命大河,水的循環和生機,生生不息。
竹寮取水站與舊鐵橋
第二座古蹟也與水相關。為了抽取下淡水溪的表面水和伏流水源,1909年竹寮取水站完工。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十分特別,有中式的瓦鎮和山牆,山牆上的縷空窗戶,則涵蓋哥德式建築強調的垂直元素。這裡完整保留了日據時代取水站的完整裝備,例如車床、抽水井、材料室與大型馬達等等。在時代淘洗下,儘管現在不再運轉,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設備仍十分現代化。
來到舊鐵橋濕地公園的中心,就看見一座虹狀拱橋橫跨高屏溪。這是下淡水溪鐵橋(舊鐵橋),也可以算是這趟古蹟集點的重頭戲。舊鐵橋於1913年完工,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全長1526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長的橋樑,號稱「東洋第一大橋」。
日據時代,大樹鄉的南來北往全靠舊鐵橋。鐵路電氣化後,告別了燃煤動力火車奔馳年代,1992年舊鐵橋正式除役,成為台灣唯一被列為二級古蹟的火車鐵橋,這段歷史,成為令大樹人驕傲的鐵道史。站在綠草如茵的草皮上仰望,新舊鐵橋平行相互輝映,拿相機隨便一拍,都是一幅動人的圖畫。短短15分鐘,新鐵橋上就出現兩節電氣火車,從高雄的九曲堂,一路轟隆轟隆地駛向屏東六塊厝,舊鐵橋始終寧靜。
曹公圳
清領時期台灣由官方主導的最大水利工程,是南高雄大平原重要的灌溉水系。為了解決農田溉水量不足的問題,由鳳山知縣曹謹主導興建,圳路共44條,灌溉農田面積達3150甲,涵蓋今日高雄市鳳山、大寮、大樹、小港、前鎮、苓雅、新興,及三民等區,使得當時的鳳山縣成為南台灣米糧重要產地。(溫怡玲)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佛陀紀念館深度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http://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佛陀紀念館深度遊:http://store.gvm.com.tw/catalog_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