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共來台五年 只有陸客成績還可以?

兩岸大三通屆滿五週年,大陸人來台旅遊、投資、工作、求學,百花齊放;台灣人對「阿共」的印象,也從原本的陌生、仇視,漸漸習以為常。但檢視「阿共來台五年」成績單,似乎只有陸客來台觀光表現最佳,陸企、陸幹、陸生、陸資來台仍太少,因政策不夠開放,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

所幸,從陸客自由行持續增長的數字中發現,台灣無可取代的價值已經被看見,大陸人喜歡用旅遊的方式,深度體驗台灣文化;駐台陸幹也因為愛上台灣的美好,決定留下來繼續深耕。「台灣價值」的招牌已經擦亮,如何延續優勢、創造佳績?《遠見》審視兩岸大三通五週年的成績,找出兩岸關係再深化的動力。

2013年12月15日,幾乎所有人都忘記這是什麼特別的日子。但時光倒流五年前的這一天,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在忙著兩岸直航首航,熱烈慶祝兩岸「大三通」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如今,五個年頭過去了,昔日的熱情亢奮,也因為兩岸互動常態化,新奇感一點點消逝,變得習慣成自然。開放陸客已五年、陸資來台近五年、兩岸ECFA協定已三年,開放陸生來台念大學以上學位也已三年,大陸人來台灣旅遊、求財、求學、投資、工作,可說百花齊放。

阿共來台成績檢視 陸客最佳,其他待加強

若要為「阿共來台五年」寫張成績單,它會長什麼樣子呢?表面上,陸客、陸資、陸生等交流合作,這五年來不斷上一層樓,然而事實上,除了陸客來台人數屢創新高,累計1017萬人次這份成績較好看,陸企來台與陸生來台從數量上看就很不理想了。只要一比較「台灣陸企」與「大陸台商」的投資金額和件數,在工業總會祕書長蔡練生的心中,「失衡」總是第一個冒出來的字眼。

陸資來台至2013年底總計申請483件,但實際營運的只有200多件,累計金額8.65億美元,同一時期裡,台灣赴大陸投資總計2236件、累計金額509.89億美元,相差懸殊。對比外資來台,陸資來台也是低得令人尷尬。據投審會所公布,僑外資投資台灣2012年為2738件,投資金額55.59億美元,2013年為3206 件,金額49.33億美元,反觀陸資在2012、2013年的件數和金額,分別是138、141件和3.28、3.61億美元,也是
天差地遠。

再來看陸生的部分。學位生在2011年預計招收2141人,實際報到僅975人;2012年預計招收2141人,實際報到卻是989人;2013年預計招收2850人,實際來了1865人;二技預計招收955人,最後報到75人。陸生的名額,每年大約只招滿1/2,招生成績不理想。追蹤陸資和陸生來台「不及格」的原因,苗頭共同指向了台灣對大陸開放的門,打得不夠開。

陸企沒動力

1〉開放項目太少,且大多不具競爭力

身兼兩岸企業家峰會副祕書長的蔡練生指出,陸資來台不如預期的多,卻是在預料之內。開放產業項目少,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來台陸資低得不成比例的下場。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賣相」不好,優勢產業如半導體等都不開放陸資投資,開放的均是台灣不具競爭力的產業,無利可圖,自然吸引不了陸資。「台灣的紡織廠都外移到大陸,開放陸資紡織廠來台,人家為什麼要來呢?」蔡練生舉例。台灣市場飽和,也對陸資缺乏誘因。以服務業來說,已經是完全競爭市場,陸資很難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