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倫敦金融城市長 吳斐娜〉如果沒有持續進步,不如捐出去做博物館
來到泰晤士河北岸的倫敦市中心,這裡是全世界金融機構最密集的地方,素有「金融城」(City of London)之稱。來往多是正式打扮、步伐快速的上班族,各色人種都有。
倫敦金融城的別名叫「The Square Mile」,指這片不到1平方英哩的面積,聚集全球頂尖企業與人才,每年貢獻英國2%的GDP,堪稱英國經濟最重要的火車頭。事實上,這裡還是英格蘭最老的地方政府,至今仍擁有完整自治權,有自己的市長、議會、法院、跟警察。
去年甫上任、地位媲美內閣首長的市長吳斐娜(Fiona Woolf),是金融城800多年來第二位女市長,辦公室坐落在古堡般的華麗建築。年初她曾訪問台灣和香港,列為首次離開歐洲的出訪地。
為何看中台灣?因為金融城老早嗅到人民幣龐大商機。兩年前便啟動「人民幣業務中心」計畫,去年底獲得800億人民幣的R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意圖成為香港以外的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
根據央行最新統計,台灣的人民幣業務開放滿週年,吸引超過2000億的人民幣存款,幾占1/4外幣存款。如此可觀的資金水位,自然逃不過英國人的眼睛。
多年來金融城始終是全球金融業龍頭。面對新興城市追擊,如何迎接挑戰?以下是專訪摘要:
永遠在全世界尋找成長新機會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金融城已是全球金融中心,請問你這一任目標是什麼?
吳斐娜答(以下簡稱答):倫敦非常國際化,各地專業精英來這工作,催生最佳的金融操作實務。我的任務是推廣金融產業跟專業服務,並且保持成長的永續性。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非常「機會導向」,永遠都在全世界找尋新機會。
問:你看到的新機會是什麼?
答: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後,讓我們學會必須要看長期。最新的機會來自新興市場,有很多基礎建設跟能源方面的需求。另一個機會則是高科技,包括電子、通訊、數位媒體等產業。
問:探索機會與控制風險之間,如何尋找平衡?
答:這個很難,必須不停地判斷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必須要有強大保險事業的原因。其實只要仔細向前看,或往未來大趨勢裡找,能幫助走出景氣低潮的機會真的不少。以氣候變遷為例,每種大危機的背景,都藏有很多機會。這邊有很多專業人士服務綠色市場,因為「氣候變遷」就是最大的未來風險。所以碳交易制度我們起步蠻早的(2005年)。
最大不確定因素:是否脫離歐盟
問:現在很多新興城市也想成為金融中心,倫敦如何保持領先?
答:沒錯,有些城市已經很有競爭力了,例如香港、上海、新加坡,但我們還是有優勢跟特色。
首先,倫敦位於中間位置,不只是地理上的時差、或東方跟西方,不少有意投資中東或非洲市場的機構,也會到倫敦設點。簡單地說,到這邊,你可以同時做全球生意。
我覺得台北也做得很好,現在聚集了很多人民幣資金,連倫敦也湧入許多人民幣,這是相當大的商機,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商品與服務出來,所以台北跟我們之間有很多合作空間。
問:金融城市長的任期只有一年,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答:任期只有一年不是問題。因為我們的工作都是有連續性的,團隊可以接續下去。
我們很以自己的傳統為傲,很多外地來的朋友,一來到這個古色古香的辦公室,都能感受到悠久的歷史感。如果金融城不能持續進步、創新,那還不如把這裡直接捐出去當博物館算了。
問:英國經濟目前看來正走向復甦。有什麼事情是你擔心的嗎?
答:目前有幾個不確定因素,首先大家最擔心的是,英國會不會脫離歐盟?金融城曾做過調查,84%的人傾向繼續留在歐盟。
其次,必須持續關注全球市場。這點台灣跟英國很像,都是個海島,鄰近一塊大陸,國家經濟勢得依賴出口跟貿易。台灣製造的電子產品,成功地行銷全球市場,這點還得跟你們多學學。(高宜凡整理)
倫敦金融城
成立時間:1189年
現任市長:吳斐娜(Fiona Woolf)
員工:約35萬人
廠商:聚集逾500家銀行及180間交易中心,全球500大企業3/4在此設點
市場地位:世界最大外匯交易站、最多金融衍生品交易、最大債券市場、證交所最多掛牌廠商,外國企業近600家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4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682.html】
倫敦金融城的別名叫「The Square Mile」,指這片不到1平方英哩的面積,聚集全球頂尖企業與人才,每年貢獻英國2%的GDP,堪稱英國經濟最重要的火車頭。事實上,這裡還是英格蘭最老的地方政府,至今仍擁有完整自治權,有自己的市長、議會、法院、跟警察。
去年甫上任、地位媲美內閣首長的市長吳斐娜(Fiona Woolf),是金融城800多年來第二位女市長,辦公室坐落在古堡般的華麗建築。年初她曾訪問台灣和香港,列為首次離開歐洲的出訪地。
為何看中台灣?因為金融城老早嗅到人民幣龐大商機。兩年前便啟動「人民幣業務中心」計畫,去年底獲得800億人民幣的R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意圖成為香港以外的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
根據央行最新統計,台灣的人民幣業務開放滿週年,吸引超過2000億的人民幣存款,幾占1/4外幣存款。如此可觀的資金水位,自然逃不過英國人的眼睛。
多年來金融城始終是全球金融業龍頭。面對新興城市追擊,如何迎接挑戰?以下是專訪摘要:
永遠在全世界尋找成長新機會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金融城已是全球金融中心,請問你這一任目標是什麼?
吳斐娜答(以下簡稱答):倫敦非常國際化,各地專業精英來這工作,催生最佳的金融操作實務。我的任務是推廣金融產業跟專業服務,並且保持成長的永續性。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非常「機會導向」,永遠都在全世界找尋新機會。
問:你看到的新機會是什麼?
答: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後,讓我們學會必須要看長期。最新的機會來自新興市場,有很多基礎建設跟能源方面的需求。另一個機會則是高科技,包括電子、通訊、數位媒體等產業。
問:探索機會與控制風險之間,如何尋找平衡?
答:這個很難,必須不停地判斷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必須要有強大保險事業的原因。其實只要仔細向前看,或往未來大趨勢裡找,能幫助走出景氣低潮的機會真的不少。以氣候變遷為例,每種大危機的背景,都藏有很多機會。這邊有很多專業人士服務綠色市場,因為「氣候變遷」就是最大的未來風險。所以碳交易制度我們起步蠻早的(2005年)。
最大不確定因素:是否脫離歐盟
問:現在很多新興城市也想成為金融中心,倫敦如何保持領先?
答:沒錯,有些城市已經很有競爭力了,例如香港、上海、新加坡,但我們還是有優勢跟特色。
首先,倫敦位於中間位置,不只是地理上的時差、或東方跟西方,不少有意投資中東或非洲市場的機構,也會到倫敦設點。簡單地說,到這邊,你可以同時做全球生意。
我覺得台北也做得很好,現在聚集了很多人民幣資金,連倫敦也湧入許多人民幣,這是相當大的商機,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商品與服務出來,所以台北跟我們之間有很多合作空間。
問:金融城市長的任期只有一年,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答:任期只有一年不是問題。因為我們的工作都是有連續性的,團隊可以接續下去。
我們很以自己的傳統為傲,很多外地來的朋友,一來到這個古色古香的辦公室,都能感受到悠久的歷史感。如果金融城不能持續進步、創新,那還不如把這裡直接捐出去當博物館算了。
問:英國經濟目前看來正走向復甦。有什麼事情是你擔心的嗎?
答:目前有幾個不確定因素,首先大家最擔心的是,英國會不會脫離歐盟?金融城曾做過調查,84%的人傾向繼續留在歐盟。
其次,必須持續關注全球市場。這點台灣跟英國很像,都是個海島,鄰近一塊大陸,國家經濟勢得依賴出口跟貿易。台灣製造的電子產品,成功地行銷全球市場,這點還得跟你們多學學。(高宜凡整理)
倫敦金融城
成立時間:1189年
現任市長:吳斐娜(Fiona Woolf)
員工:約35萬人
廠商:聚集逾500家銀行及180間交易中心,全球500大企業3/4在此設點
市場地位:世界最大外匯交易站、最多金融衍生品交易、最大債券市場、證交所最多掛牌廠商,外國企業近600家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4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