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教育處處長蔣偉民 專訪 教育「啟蒙運動」 為學生找出適性的未來

以往,家長為孩子決定未來,造成許多學生進入職場後才發現與興趣無法結合,漸漸對工作失去熱情。隨著十二年國教推行,新竹市要讓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十二年國民教育口號「成就每一位孩子」,讓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絞盡腦汁,如何讓孩子適性發展,這是十二年國教最需要落實的層面。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提到,「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這個「探照燈」逐漸大放光明,在全臺掀起教育界的「啟蒙運動」。

桃竹苗是除了北北基之外,十二年國教的重點區域。新竹市是個生活機能完善的都市,又有新竹科學園區,是臺灣高科技業重鎮,對各行各業人才均有需求,因此特別重視十二年國教的均衡發展。新竹市教育處也推出多種鼓勵方案,施行成效卓然。

十二年國教 兩大關鍵影響

新竹市教育處處長蔣偉民對於十二年國教非常支持,他認為這個政策對於教育會有兩大影響。

第一是「考試引導教學被稀釋」,由於十二年國教採計70%平常成績,30%會考成績,桃竹苗地區家長會更加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老師也要採用活化教學,加上會考成績以「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為指標,與國際教育同步接軌,更重視學生全方位發展;第二是「分數決定學校被打破」,學生志願選填都應該要有「成本」,所謂成本就是積分差,必須考量好適合自己的學校,不像以往依成績填寫分發,只要分數高就能夠一路填下來,打破過往明星學校的觀念。

PISA能夠促成全人教育發展,注重藝能教育領域,重視日常表現和全學科學習,完整的各方面發展。蔣偉民表示:「有一次我前往分發技藝教育頒獎典禮,許多小朋友的學科表現本來領不到獎,但是因為技藝學科反而有上台的機會,家長特別跑到台前說謝謝!」這就可以看出,教育處讓每個孩子都能站上頒獎台的用心。」

時間獲得解放 提升閱讀風氣

由於學生可以不必再補習,時間獲得解放,新竹市教育處推動的另一個重要政策,就是閱讀風氣的培養。「閱讀素養」是近年來國際評估國家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各國爭相將閱讀視為21世紀人才最需要的關鍵能力,閱讀力關乎思考與判斷能力,是一輩子受用的自學利器。

教育處察覺到閱讀教育趨勢的脈動,規劃許多主題專案,讓各校可以依據自身的校本閱讀特色來申請,例如:與大師對談、家長閱讀親職講座、圖書館體檢計畫、圖書館教師工作坊、好書分享擂台活動等多元方案,讓各校依各自需求申請與辦理。

從閱讀活動的辦理,漸漸深化到課程與教學面來思考,於是開始看見現場老師的需求,辦理了閱讀觀課與實作,透過多校聯盟,互相觀課議課,有效培養教師閱讀教學的策略及能力,也透過觀課與議課,教師有技巧地調整閱讀教學,成功培養許多現場的閱讀推動種子;教育處的閱讀推廣思考,也從單一學校點狀的申請,到多校聯盟的方式,例如開放有共同需求的學校一起申請「體育班閱讀活動」、「閱讀寫作營」等,藉由閱讀聯盟跨校資源整合,以達觀摩合作之效;從一體適用的活動申辦,到看見學校的在地性與差異化,例如開放讓各校申請「創意閱讀作為」,使各校可以有空間發展自己的閱讀特色。

蔣偉民表示,小朋友閱讀後發表心得也可以上台領獎,閱讀不應該只是input,也要有output。閱讀教育訓練語文表達能力,心得投稿刊出能夠獲得認同,家長與學生都很高興,「小朋友發現,原來只要閱讀就能夠上台領獎。」他笑著說。

家長自我投射 造成孩子負擔

過去常有許多家長因為自我成長經驗,限制孩子的選擇道路,卻又要求學校培養出孩子的各項自主能力,往往造成兩方的衝突。蔣偉民認為:「家長應該是孩子的諮詢者,而非決定者!」家長投射過往成長階段未完成的意願,盼望孩子能夠達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其實這種思維是錯誤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與未來,家長可以營造良好的求學環境,但是不應強行限制孩子的未來。

教育處做過統計,桃竹苗地區孩子選填志願時,有82%的第一選擇是問家長;導師以58%居次;接下來是輔導老師的46%、同學的40%。由此顯示家長的影響力極大,甚至超過專業的輔導老師,這樣的情形是不正確的,應該由專業輔導老師利用性向測驗、深度訪談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未來和興趣所在,家長再從旁建議。如果家長與學生觀念產生衝突時,應交由導師、輔導老師進行協商,提供解決方案,如此一來才不至偏頗,與十二年國教的「適性教育」背道而馳。

「家長對孩子的安排,未必會是最好的!」蔣偉民表示,用過去的經驗猜想未來很可能有極高風險,像過往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App產業,若要求孩子從事過去很有發展性的產業,未來將可能面臨高失業情況,「適性選擇」才是最佳道路。

組織大師韓第:文憑只是資格

蔣偉民推薦一本《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他舉書中一個故事為例:「組織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是牛津大學歐瑞爾學院古希臘羅馬文史系畢業生,但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卻是在殼牌石油公司擔任經理人。有一天,韓第被派駐到東南亞婆羅洲,遇上一個突如其來的培訓計畫,新加坡地區總部總經理與韓第有著這樣的對話:
「倫敦要我們指派一個經濟學家負責東南亞,我覺得你會幹得非常好。」
「可是,我一點也不懂經濟學,我在大學讀的是希臘文和拉丁文。」
「可是你讀的是牛津,不是嗎?」
「是的,是牛津。」
「那麼就行了,你應付得來。」那時,韓第突然明白了,文憑只是繼續學習的一個資格,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

故事的啟示是,文憑只是資格,唸文史未必不能讀經濟學或從事石油工作,讓孩子順著自己的路走,只有要興趣、肯努力,就會走出康莊大道;香港首富李嘉誠也說過:「文憑只不過是一張車票,碩士是高鐵,大學是自強號,專科是普通車,高中是站票。到站後,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做什麼。」

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大部分公司對於員工的要求是專業能力、語文能力和工作態度。專業能力可以培養,語文能力是基礎學習,只有態度是全人教育才能夠教導出來,擁有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創意展現等各種力量的集合體。

重視技職體系 孩子適性選讀

多元化升學是未來教育的重點,相較於高中體系,技職教育常被家長視為次要選擇,但實際上,在臺灣產業對於技職人才需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教育處就積極與家長溝通,讓地方技職教育能正常發展。十二年國教就是要家長了解,適性才能擁有最好的未來,現今技職體系與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差別不多,但是擁有證照、技術等能夠為自己加分提高薪資,已經打破過往的傳統觀念。

技職體系發展十分成功的德國、瑞士,在孩子並不適合朝學術發展時,就會鼓勵他們就讀技職,技職的畢業生也不會受到社會歧視,因為這是社會需求的一部分。隨著越來越多媒體新聞報導關於技職教育的優勢,就算職場目前供過於求,但技職體系的畢業生仍十分搶手,家長們也能夠慢慢接受。

以新竹市在地性發展來看,技職體系選讀前三名的科系為「餐飲」、「商業管理」、「電機」類科,因為新竹有眾多飯店業,還有米粉、貢丸等美食,又有竹科等產業,完全符合在地就業的特性,畢業後能夠立即在新竹找到工作,就是技職體系發展完整的例證。

少子化衝擊 校園尋求特色

面對少子化的衝擊,每一所學校都要學會「行銷自我」,過往的口碑會形成未來招生的來源。蔣偉民以光武國中為例,本來招生不盡理想,已經列入總量管制的學校,但是經過老師努力的規畫,帶著學生環島體驗,尋求未來興趣等方式,提升學校在周圍社區的口碑,現今招生屆屆爆滿。

新竹市教育處提出的「方舟學校認證」,取名為「方舟」,是因為方舟代表著到達目的載具,象徵著一個方向、一個共同的希望,教育如此,學校亦是。為了保障學生受教權為主的教育思潮,提升學校教育品質,希望加入學生自主學習權概念,符合全球教育趨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建立學校特色。希望新竹市各學校藉由申請認證的過程,經由認知、實踐,帶動全校師生及社區家長的參與,為共同目標努力,進一步確保教育品質。

新竹市每所學校幾乎都申請參加「方舟認證」,不僅希望自己的特色能獲得認同,亦可凝聚學校向心力。像是南華國中就以「品德」為號召,因為南華國中認為,獎項永遠為少數學生獨佔,要把獎頒給很少領獎的其他學生才有意義,因此鼓勵品德教育,只要品德表現良好,就算學科未有突出表現,也能有領獎機會,所以南華學生給人的印象就是特別有禮貌,家長也信賴學校的作為。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2005年受邀至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講中提到:「唯一做重要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你必須要找出你愛的。」孩子只有找到自己所愛、想做的,才會願意燃燒熱情,而「成就每一位孩子」,新竹市早已經準備好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教育專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教育專刊: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