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第一志願!就這樣準備
台灣教育年年有變革,大學入學方式也愈來愈多元,從原本只重紙筆考試的指考,衍生出申請入學;為平衡城鄉差距,多出「繁星計畫」;為照顧弱勢學生,增加弱勢招生組,如清華大學的「旭日組」、中山大學的「南星計畫」等,今年又首創針對偏才型學生的特殊選才計畫。
「這樣才會意識到,觀察一個學生其實有很多面向!」大力推動多元入學方式的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笑說。
改革成果雖然見仁見智,但他持正面態度。他認為,國外大學不以考試定終身的觀念至少已有30年,台灣才開始十多年,但這樣的摸索前進是必要的。台灣從製造業升級至服務業,需要更多有創意、能思辨的人才,過去「背多分」的升學制度勢必要跟著調整。
面對升學趨勢,就讀高一、高二的準大學生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趨勢1〉申請入學逐年提高,指考剩三成
今年繁星入學名額約占11%,變動不大;申請入學提高至48%,指考只剩31%,清華大學繁星與申請的名額甚至超過八成,比例最高;但也有學校如台大,還是以指考入學為主。清大曾分析過去十年學生的成績表現,發現大學成績表現最佳的是繁星申請的學生,平均排名占前41.7%;其次是個人申請,前46.2%;指考入學則在54.4%。
賀陳弘認為,指考志願是由高分科系往下排,學生缺乏內在動機,就會反映在學習行為上,「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我們在做對的事,所以勢必要減少指考入學學生。」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朱俊彰也說,指考名額逐年降低,是不會逆轉的趨勢。從1990年代實行至今,許多學校發現,學生主動申請科系,參考學生的高中成績、比賽表現、對系上的認同感,很有鑑別度。對照依成績填志願的指考,更能找到適合的人才,學生也能更早發覺自已的性向,提早準備。
趨勢2〉書審資料電子化,或以筆試取代
申請入學剛實施時,許多學生會花大錢彩色影印報名資料及作品,估計申請一個科系就要花1000元準備,六個科系就要6000元;也有家長為豐富履歷,讓孩子補習十八般才藝,使得多元入學一度被戲稱為「多錢入學」,對弱勢學生不利。
對此,教育部要求自去年起,書審資料全面電子化。除了設計、美術等特殊科系,學生不必再花錢製作精美實體資料,只要上傳資料即可;包括台大生命科學、藥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等科系,也已取消書審,改以指定項目筆試取代。
朱俊彰到國外考察時發現,美國入學書審資料多是制式表格,並不複雜;大部分科系也不會面試,一切從簡。因為美國大學對申請入學已累積多年經驗,史丹佛大學甚至設有招生專門辦公室,能從基本準則判斷學生的程度,這正是台灣的大學極需建立的know-how。
趨勢3〉選才更多元,求學歷程受重視
多元入學實施至今,一般人常有的迷思是「聯考最公平」「筆試才能使弱勢學生翻身」,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前總統陳水扁從三級貧戶考上台大法律系的故事。「但紙筆測驗看不到學生背景,只看到分數,有資源的人也很容易透過補習來塑造分數,」朱俊彰直言。
他舉例,有三個學生,分別來自名校,家庭背景好;一個成績稍差,來自小康家庭;一個成績中等,來自低收入家庭,「只有在多元入學,學校才能同時看到這三種學生。但大學要先錄取誰?如果還是挑成績最好的,多元入學就沒意義了。」因此,要打破分數至上的成見,關鍵就在大學如何選才。
相當有實驗精神的清大便創辦了「旭日組」,招收低收入戶學生,不只給獎學金,從入學到畢業也一路追蹤輔導。今年首度舉辦的特殊選才,清大的「拾穗計畫」即從400多個學生中,選出10位背景迥異的學生。其中一位入選者的母親亡故,家中經濟艱困,成績仍名列前茅,還曾獲全國小論文比賽特優。
「透過教育促使階級流動,是大學的社會責任,」朱俊彰肯定清大的作法。
趨勢4〉獨立測驗增,指考採計科目降
今年的準大學生是首屆學測加考英聽的學生,約有一成校系將英聽列為繁星、個人申請及指考的門檻;但也有台大、交大等校明言不看英聽成績。
將英聽獨立考試,是為了回應各界對語言能力的要求。兩、三年後,國文作文等非選擇題的部分,也可能以同樣模式獨立考試,讓學生有充足時間作答。而為了減輕學生壓力,明年指考採計科目將從六科降至五科,採計科目最多的醫學系,多已表明不採計國文科成績,或以提高學測門檻取代。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5大學入學指南;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5大學入學指南: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63.html】
「這樣才會意識到,觀察一個學生其實有很多面向!」大力推動多元入學方式的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笑說。
改革成果雖然見仁見智,但他持正面態度。他認為,國外大學不以考試定終身的觀念至少已有30年,台灣才開始十多年,但這樣的摸索前進是必要的。台灣從製造業升級至服務業,需要更多有創意、能思辨的人才,過去「背多分」的升學制度勢必要跟著調整。
面對升學趨勢,就讀高一、高二的準大學生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趨勢1〉申請入學逐年提高,指考剩三成
今年繁星入學名額約占11%,變動不大;申請入學提高至48%,指考只剩31%,清華大學繁星與申請的名額甚至超過八成,比例最高;但也有學校如台大,還是以指考入學為主。清大曾分析過去十年學生的成績表現,發現大學成績表現最佳的是繁星申請的學生,平均排名占前41.7%;其次是個人申請,前46.2%;指考入學則在54.4%。
賀陳弘認為,指考志願是由高分科系往下排,學生缺乏內在動機,就會反映在學習行為上,「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我們在做對的事,所以勢必要減少指考入學學生。」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朱俊彰也說,指考名額逐年降低,是不會逆轉的趨勢。從1990年代實行至今,許多學校發現,學生主動申請科系,參考學生的高中成績、比賽表現、對系上的認同感,很有鑑別度。對照依成績填志願的指考,更能找到適合的人才,學生也能更早發覺自已的性向,提早準備。
趨勢2〉書審資料電子化,或以筆試取代
申請入學剛實施時,許多學生會花大錢彩色影印報名資料及作品,估計申請一個科系就要花1000元準備,六個科系就要6000元;也有家長為豐富履歷,讓孩子補習十八般才藝,使得多元入學一度被戲稱為「多錢入學」,對弱勢學生不利。
對此,教育部要求自去年起,書審資料全面電子化。除了設計、美術等特殊科系,學生不必再花錢製作精美實體資料,只要上傳資料即可;包括台大生命科學、藥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等科系,也已取消書審,改以指定項目筆試取代。
朱俊彰到國外考察時發現,美國入學書審資料多是制式表格,並不複雜;大部分科系也不會面試,一切從簡。因為美國大學對申請入學已累積多年經驗,史丹佛大學甚至設有招生專門辦公室,能從基本準則判斷學生的程度,這正是台灣的大學極需建立的know-how。
趨勢3〉選才更多元,求學歷程受重視
多元入學實施至今,一般人常有的迷思是「聯考最公平」「筆試才能使弱勢學生翻身」,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前總統陳水扁從三級貧戶考上台大法律系的故事。「但紙筆測驗看不到學生背景,只看到分數,有資源的人也很容易透過補習來塑造分數,」朱俊彰直言。
他舉例,有三個學生,分別來自名校,家庭背景好;一個成績稍差,來自小康家庭;一個成績中等,來自低收入家庭,「只有在多元入學,學校才能同時看到這三種學生。但大學要先錄取誰?如果還是挑成績最好的,多元入學就沒意義了。」因此,要打破分數至上的成見,關鍵就在大學如何選才。
相當有實驗精神的清大便創辦了「旭日組」,招收低收入戶學生,不只給獎學金,從入學到畢業也一路追蹤輔導。今年首度舉辦的特殊選才,清大的「拾穗計畫」即從400多個學生中,選出10位背景迥異的學生。其中一位入選者的母親亡故,家中經濟艱困,成績仍名列前茅,還曾獲全國小論文比賽特優。
「透過教育促使階級流動,是大學的社會責任,」朱俊彰肯定清大的作法。
趨勢4〉獨立測驗增,指考採計科目降
今年的準大學生是首屆學測加考英聽的學生,約有一成校系將英聽列為繁星、個人申請及指考的門檻;但也有台大、交大等校明言不看英聽成績。
將英聽獨立考試,是為了回應各界對語言能力的要求。兩、三年後,國文作文等非選擇題的部分,也可能以同樣模式獨立考試,讓學生有充足時間作答。而為了減輕學生壓力,明年指考採計科目將從六科降至五科,採計科目最多的醫學系,多已表明不採計國文科成績,或以提高學測門檻取代。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5大學入學指南;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5大學入學指南: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