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造自己來,荒地變身人間祕境

你多久沒去農村了?

如果你對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房子破舊、雞鴨滿地跑、垃圾漫天飛,不妨抽空走一趟,會大為改觀。

台灣隨著農業產值下降,農村也在過去數十年來逐漸式微。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周志龍感嘆,多數人認為農村是「村」的(台語發音「多餘」意思),甚至有人認為農村像盲腸,對國家沒有幫助,其實「農村是國土規劃很重要的一環」。

民眾主動參與 更珍惜資源
2005年,農委會推出農村再生培根計劃,農村才開啟轉型契機。到了2011年,農再條例執行,並依法成立十年1500億元的農再基金,更成為農村發展的活水源頭,讓農村得以真正翻轉命運。

有了法源跟法定預算,農村改造不再打擺子,「喊了好久的農村再生,全民終於有共識,可以落實了,」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鄭詩華欣慰地說。

在龐大經費跟人力投入下,近十年全台不少農村已朝著生活、生產、生態及文化美學的方向努力。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李鎮洋將農村再造稱為「寧靜的革命」,不張揚、不躁進,逐步改變農村的內外在美。

例如,目前累計含農村、漁村、離島、原民部落,共有14多萬居民已經上完92小時的培根課程。

這些課程引導村民找到自己農村的特色,提出發展願景,如讓家家戶戶都是花園、一鄰一景點、活化地方產業等目標。讓由政府主導的發展方式,改為由下而上,社區自主。

以前圍牆倒了、公園變髒了,民眾會追究政府責任,沒有人認為跟自己有關,但農再計畫讓情勢逆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