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價格不該是不能說的祕密
當你看到本期封面故事主題時,請不要誤會,《遠見》並非民粹式反對食品漲價。相反的,本刊堅信的價值一直是報導各行各業提升附加價值的做法,堅信不管是產品或服務,都應提升品質、設計、美感、品牌力等,帶來更高售價與利潤,才能讓整個社會更進步。
本次封面題目的出發點,純粹想回答許多台灣消費者心中的疑惑,為什麼近二年來其他品項的物價大多平穩,卻只見食品價格驚驚漲?
民以食為天,食品價格是人民感受最深刻的。近來便利商店內一顆茶葉蛋從8元變10元;一根香蕉從最早的9元一路調升到23元;多年常吃的速食店霜淇淋從10元變18元等,無不讓人驚覺,為什麼食品價格持續上漲?而且幅度甚高。
許多消費者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台灣油電雙漲,當時幾乎所有食品業者都反映成本,同步上調售價。但如今全球石油價格已從最高點每桶100多美元降價到40多美元,更帶動今年以來台灣電價下跌一成,但為什麼油電都雙跌了,台灣從食材,到包裝食品,再到餐廳、小吃攤的售價,不僅沒有反映成本下調,反而仍持續上漲。
其他領域的售價也大都平穩或下跌。例如房地產,不管是商用或住宅,因政府一系列抑制房價措施,交易量已創五年新低,議價空間二成,各地銷售行情紛紛下跌。
若拉長時間觀察台灣物價指數,會發現過去十年來食品是各類上漲最多的,共上漲四成二,整體物價只上漲一成五。通訊類產品甚至下跌。同時間台灣人整體薪資只上揚9%。
本期試圖幫讀者解構,為什麼食品上漲最多?並分析哪些理由是合理的?例如,過去九年來基本工資上調六次,從時薪66元變120元,的確讓餐廳人力成本增加,是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但是,本報導也分析,有部分漲價可能不合理。例如趁天災颱風等讓菜價上漲,但颱風過去好久了,卻一直跌不回去,為什麼?
解釋清楚,才是最好的溝通
同時本期還有兩個觀察。一是《遠見》共動用四位記者,從兩大便利商店、義美食品、鬍鬚張滷肉飯,再到士林夜市知名的豪大大雞排、台北市上班族經常光顧的四平街小吃街等,幾乎所有業者都在最近上調價格,但多數業者都低調不接受《遠見》訪問。不少業者私下發牢騷,「這問題很敏感」。鬍鬚張之前調漲滷肉飯價格,受到網友圍剿的陰影,可能已擴散到許多業者心中。
但吃是民生大事。價格不應該變成不能說的祕密。有哪些成本上揚,應該解釋給社會大眾清楚,才是最好的溝通。但目前的社會氛圍是詭異的,餐飲業者與消費者間已存在一道鴻溝。
第二個關懷點是農民。食品價格上揚,真的很希望第一線辛苦耕作的農民也受惠。但經過《遠見》記者走訪農民後發現,多數農民收到的收購價其實變化不大。這又是為什麼?
其他精采故事包括獨家專訪阿里巴巴——馬雲身邊最重要的台灣人蔡崇信,長談三小時。並赴深圳採訪,今天台灣人想做的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深圳都做到了,為什麼?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goo.gl/vfSZOY】
本次封面題目的出發點,純粹想回答許多台灣消費者心中的疑惑,為什麼近二年來其他品項的物價大多平穩,卻只見食品價格驚驚漲?
民以食為天,食品價格是人民感受最深刻的。近來便利商店內一顆茶葉蛋從8元變10元;一根香蕉從最早的9元一路調升到23元;多年常吃的速食店霜淇淋從10元變18元等,無不讓人驚覺,為什麼食品價格持續上漲?而且幅度甚高。
許多消費者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台灣油電雙漲,當時幾乎所有食品業者都反映成本,同步上調售價。但如今全球石油價格已從最高點每桶100多美元降價到40多美元,更帶動今年以來台灣電價下跌一成,但為什麼油電都雙跌了,台灣從食材,到包裝食品,再到餐廳、小吃攤的售價,不僅沒有反映成本下調,反而仍持續上漲。
其他領域的售價也大都平穩或下跌。例如房地產,不管是商用或住宅,因政府一系列抑制房價措施,交易量已創五年新低,議價空間二成,各地銷售行情紛紛下跌。
若拉長時間觀察台灣物價指數,會發現過去十年來食品是各類上漲最多的,共上漲四成二,整體物價只上漲一成五。通訊類產品甚至下跌。同時間台灣人整體薪資只上揚9%。
本期試圖幫讀者解構,為什麼食品上漲最多?並分析哪些理由是合理的?例如,過去九年來基本工資上調六次,從時薪66元變120元,的確讓餐廳人力成本增加,是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但是,本報導也分析,有部分漲價可能不合理。例如趁天災颱風等讓菜價上漲,但颱風過去好久了,卻一直跌不回去,為什麼?
解釋清楚,才是最好的溝通
同時本期還有兩個觀察。一是《遠見》共動用四位記者,從兩大便利商店、義美食品、鬍鬚張滷肉飯,再到士林夜市知名的豪大大雞排、台北市上班族經常光顧的四平街小吃街等,幾乎所有業者都在最近上調價格,但多數業者都低調不接受《遠見》訪問。不少業者私下發牢騷,「這問題很敏感」。鬍鬚張之前調漲滷肉飯價格,受到網友圍剿的陰影,可能已擴散到許多業者心中。
但吃是民生大事。價格不應該變成不能說的祕密。有哪些成本上揚,應該解釋給社會大眾清楚,才是最好的溝通。但目前的社會氛圍是詭異的,餐飲業者與消費者間已存在一道鴻溝。
第二個關懷點是農民。食品價格上揚,真的很希望第一線辛苦耕作的農民也受惠。但經過《遠見》記者走訪農民後發現,多數農民收到的收購價其實變化不大。這又是為什麼?
其他精采故事包括獨家專訪阿里巴巴——馬雲身邊最重要的台灣人蔡崇信,長談三小時。並赴深圳採訪,今天台灣人想做的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深圳都做到了,為什麼?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goo.gl/vfSZ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