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看未來 下任總統的挑戰

11月7日的馬習會,在媒體熱潮逐漸退去後,最核心的問題仍需要被解答。那就是馬習會到底帶來了什麼影響?究竟這是一個重大歷史進程,抑或只是一個巨大歷史泡影?

「馬習會影響台灣未來的領導人如何與中國大陸交往接觸」,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Alan Cohen)在權威國際政治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說,馬習會對台灣立即的影響,是讓兩岸關係成為選戰焦點,雖然程度有限,不足以改變選舉走向。

「短期影響就看選前幾件大事,」馬習會智囊團成員、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則明確指出,在1月16日大選前,包含APEC、貨貿談判、海協會長陳德銘來台,以及兩岸熱線架設,都是短期內可以評估馬習會成效、觀察北京方面態度的指標。

因應選後變天 習近平釋善意

幾件大事中,馬尼拉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未如預期再安排「蕭習會」,但兩人在晚宴上單獨交談逾5分鐘,是與習近平互動最久的成員國。其餘包含貨貿談判目標年底前「有重大進展」,繼續推進馬習會上提到的專升本、陸客中轉等議題,以及陸委會主委與國台辦主任的「兩岸熱線」架設,在大選前都要密切觀察。

張五岳分析,如果以上四項,可以在選前都有進展,就可以判斷中國是有推動兩岸事務短期目邊的意願。反之,則意味中國對馬習會的目的,應該側重中長期考量。

長年研究中國政治的政大東亞研究所所長寇健文指出,北京思惟轉變,必須從各種蛛絲馬跡來觀察,如馬習會前兩岸突然進行史上首度祕密換俘,就是一例。

確實很巧,軍情局四處副處長的朱恭訓與組長徐章國,2006年在越南遭對岸誘捕,成為我方軍階最高的被俘情報員。10年來,台灣多次與陸方交涉換俘但都破局。但今年10月間兩人卻突然獲得假釋。

10月13日,朱、徐兩人搭機返台,隔天「夏張會」在廣州舉行,當晚張志軍就邀請夏立言夜遊珠江,主動表示遞出馬習會橄欖枝。寇健文說,「很明顯是陸方刻意展現善意。」

為了因應2016後兩岸政局的可能變數,習近平大膽釋出善意,同意在新加坡與馬英九會晤。

英國《金融時報》即報導,這可說是習近平在外交上最大的賭注之一。

《經濟學人》更說,馬習會可能是1980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以來,中國歷任領導人在主權「核心議題」上所做過的最大讓步。

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則分析,表面上,台灣內部質疑聲浪很大,但馬總統畢竟任期將屆,所冒風險其實不大;相對的,習近平還有七年多任期,承擔較高風險。尤其國民黨在2016大選的頹勢,構成很大的不確定性,進而成為習近平見馬的風險。

《紐約時報》指出,與馬英九在第三地新加坡會面,可能使台灣地位提升,抵銷大陸數十年來在國際上孤立台灣的作為,所以即便有種種保護措施,這次會面仍使習近平承擔風險。

「從選在第三地新加坡會面這點來看,北京確實有讓步,至少這已經突破江八點的內容,」政大東亞所所長寇健文點頭同意。

為什麼北京會願意突破?從對台的角度來說,是台灣政局情勢的催化,使北京希望在政黨輪替前傳遞一個明確訊息,確保2016年以後能夠維持一個比較穩定的局面。

從對內角度來說,由於台灣接連爆發太陽花學運、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大敗,接下來很可能又要政黨輪替。意味習近平上任以來,對台工作非但沒有前進,反而倒退,成為他任內一大弱點。

為了要在接下來的十九大中有所交代,不讓政敵有攻擊的標的,習近平必須提出新的策略。寇健文分析,馬習會讓他在兩岸政績上,從一張白卷,一舉突破至史上新高度,「由此來看,習近平這樣的做法是很厲害的。」

但馬習會將如何影響台灣未來的領導人與中國大陸交往?這個問題,要回到會談桌上找解答。

馬、習兩人最大的交集點就是「九二共識」。按馬總統的說法,九二共識是「兩岸的跨海大橋,只要遵守交通規則,就可以通行無阻」。

按習近平的說法,九二共識則是兩岸的定海神針,若無此定海神針,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

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在會後揭密,原先馬總統本堅持致詞內容要有「各表」,惟雙方交涉結果同意「保持和諧」,我方開場不說「各表」,習近平也不提反對台獨、一個中國,或兩岸同屬一中。為防陸方未遵守協議,7日當天我方還有兩套講稿應對,只是沒派上用場。

馬英九版本的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話說得很清楚,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下一任台灣領導人怎麼表述,將決定未來台灣如何與對岸交往。

「九二共識」此一名詞的創作者、國安會前祕書長蘇起認為,九二共識曾飽受綠營抨擊,若2016政黨輪替,不容易在其執政任內起死回生,所以「拆了一座橋,自己要另外搭一座。」

59%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

兩岸關係未來怎麼走,也受台灣主流民意影響。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多年來長期追蹤調查,在「認同」問題上,早年「中國人」認同,在台灣一直占優勢,但從1995年開始被「台灣人」認同超越,差距持續擴大。

2015年6月的最新數據顯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已高達59%,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只有區區3.3%。另有33.7%受訪者認為自己兩者都是(表1)。

至於統獨問題,根據陸委會在馬習會過後所做最新民調,主張「廣義維持現狀」的民眾仍占絕大多數,達88.5%,比7月間前次調查的86.1%微幅上升2.4個百分點。主張儘快統一者與儘快獨立的比例都極低,分別只有1.5%和4.6%(表2)。

這顯示台灣民眾的「感性」與「理性」,愈來愈像一把打開的剪刀。「感性」愈來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但「理性」仍然認為「維持現狀」最好,不要台獨或統一。蘇起在《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一書中早就如此指出。

但是所有預測都可能失準。此刻要預言馬習會將為兩岸開啟了什麼樣的新局,可能仍言之過早。正如卜睿哲所說,「事實上,我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馬習會真正的影響是什麼。」

一如70年前的國共重慶會談,蔣中正與毛澤東曾協議避免內戰、和平建國。但談判結束不久,國共內戰就全面爆發,最終形成台海兩岸對峙迄今的局面。

70年過去了,兩岸領導人再度會首,但兩岸未來仍會隨時變動中,誰也說不準。

【本文摘自遠見2015兩岸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oI3mfN】
【立即購買遠見2015兩岸特刊:http://goo.gl/VjFk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