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內 1∕3大學教授爆退休潮 卻苦聘不到新老師

週一晚上,漆黑的指南山下,政治大學商學院七樓燈火通明,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正在上個案討論課。

無論在企業界或學界,「司徒達賢」都是管理的同義詞。教育部長吳思華曾是他的研究助理,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樑、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都是他的學生。他率領的政大企家班,培育近千位企業主與無數專業經理人;他緊湊的個案討論課堂,讓企業主們既愛又怕,趨之若鶩。

今年,是司徒達賢在政大教書的第40年。一轉眼,這位亞洲第一位策略管理博士,已經68歲。依規定,台灣教授須65歲屆齡退休,最多延聘到70歲。也就是說,他頂多再教兩年。

高教精英教授將退休 卻聘不到年輕人遞補

近幾年來少子化衝擊,全民關注的是大學將招不到學生。但其實,台灣的高等教育也面臨大批精英教授即將退休,卻找不到年輕精英遞補的危機。

目前台灣有24.9%的大學教授、也就是每四個中有一個超過55歲。未來10年,將有1萬2290位大學教授將屆齡退休。台大等頂尖大學,10年內退休比例更將超過1∕3。

這群將在10年內退休的教授們,是出生於1950年代的嬰兒潮世代,每四個高中生才有一人能考上大學。當時的台灣幾乎沒有博士班,大學生畢業後,很多出國留學,在海外念書、教書、工作多年後才返台,成為台灣的教授主力。

世界銀行在〈研究型大學的崛起——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The Rise of Research University)一文,說明港科大在20年內快速崛起、三年蟬聯QS亞洲大學排行冠軍的關鍵,是「八成教授在世界前24名頂尖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打造港大的,多數是在台灣與中國出生、在美國大學求學的學者。

同樣背景的人也正是打造過去30年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的主力。「他們是學界頂尖的一群人,」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形容。

獵師.紅色警戒〉商管學院:政大會計減班因應 台大兩系互搶應徵者

但此刻,這群教授將退休,卻後繼無人。近幾年來,某些系所貼出招聘啟示,一整年竟然一封履歷都沒有。

缺人狀況有多嚴重?先來看看商學院。

兩年前政大會計系主任俞洪昭上任時,年年有人退休,長達八年聘不到新教授。教師陣容從全盛時期23位跌到剩16人,全校修初級會計的學生超過千人,師資不夠,開班數從20班,砍到15班。

問俞洪昭一年收到幾封履歷。他苦笑,「應該問『幾年收到一封』吧?」未來五年,會計系還將有10位老師將滿65歲退休,簡直想到就睡不著覺。

直到2015年9月開學,不到40歲的張佑慈和陳宇紳成為新進教授,俞洪昭終於喘口氣。

但是會計不是唯一缺人的商管領域。

2013年前,文組前五志願的台大財金系也曾連續三年找不到教授。主任張森林說,他最大的任務就是確保年年能找進新老師。

「策略、行銷、組織等領域也都很難找,」台大管院院長郭瑞祥點名。今年,一位美國行銷博士來台大管院應徵,把履歷同時丟給兩個系,差點引發搶人大戰,這現象過去從未發生過。

未來10年內,台大管院也有1∕3、約40位教授將退休。

這不是台灣特有現象,只是到了台灣更嚴重。

以會計為例,博士要熬六年,但大學畢業後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30歲即可領百萬年薪,導致念博士的人變少,全世界都鬧會計博士荒。美國會計師協會(AAA)已連續多年在年度大會上宣布短缺2000位會計博士,還有台灣的退休教授被請去美國教書。

2011年底,《華爾街日報》也指出,嬰兒潮教授屆齡退休,加上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商學院如雨後春筍成立,導致商學教授奇缺。美國名校發起軍備競賽,將商學助理教授起薪提高到13萬美元、會計領域更達20萬美元,使缺乏銀彈的國家更找不到人。

獵師.橙色警戒〉電資學院:交大理工、台大電機 「新的進不來」

來到新竹,科學園區正歡慶成立35週年。35年前,美國深陷不景氣,陳春龍班上30幾個碩博士,只有他一個人找到工作。但當時的台灣飛躍成長,擴充高教,成千上萬擁有美國碩博士學位的高階人才鮭魚返鄉,推升了清交與科學園區的榮景。

現在,台灣已沒這麼幸運。美國經濟正好,Google、臉書、物聯網、大數據蜂起,大大削弱科技人回台執教鞭的意願。

交通大學副校長陳信宏焦急攤開教職員年齡表,716位教授中,198位將在10年內退休;最早成立的資訊、理、工、管理學院,比例超過1∕3。

「老的一直退,新的進不來!」剛從美國回台接任交大校長的張懋中十分憂心。

連金字招牌的台大電機系,人才也不如以往充裕。過去找教授,一次來上百份履歷,今年只有30多份。前陣子業界關注的「節電」領域,就完全找不到人。系主任廖婉君已擔心, 這樣下去,應徵者會愈來愈少。

美國產學界高薪搶人 台灣缺乏競爭籌碼

台灣教授薪資與國際比較偏低。已是人盡皆知。

「台灣一直說要拚全球大學排名,教授薪水卻是全球最後一名!」司徒達賢半開玩笑說。

台灣危機1〉薪資制度死板:全國齊頭式平等 跟不上國際水準

在先進國家,同在大學教書,不同科系的教授,待遇也不同,原因是與該專業的市場薪資連動。例如會計系教授就是比哲學系高,經濟系待遇也會比政治系高,因為金融界的待遇普遍比其他行業高。在美國,學術領域不同,就不可能同工,也不該同酬。

攤開美國商學院協會AACSB調查,2012到2013年,最搶手的金融領域教授年薪達21.7萬美元,資管領域也只有14.9萬美元,落差近7萬美元。

但台灣教授的薪資不是祕密。不問學校、無關領域,助理教授起薪6萬8990元;副教授7萬8680元,正教授9萬3540元,全國統一。

當中國大陸學者得知,中國頂尖大學會計系主任的薪資是台灣的五倍,大吃俞洪昭豆腐:「沒想到,共產主義在台灣開花結果!」

齊頭式平等的後果是,與國際薪資行情落差愈大的領域,就愈聘不到人。

去年,一位國立大學財金系主任去美國面試新人,開出年薪4萬美元,遭對方反譏,「我現在年薪10萬美元,不如我雇用你好了!」

但美國資工領域教授的薪資不如商管,與台灣薪資落差小。為什麼台灣也缺人?

那是因為資工領域搶人的大宗不是大學,而是企業。美國創新科技正快速發展,電機與資訊系大學畢業生,年薪約台幣300、400萬,好公司還給簽約金和股票選擇權。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說,他每接觸一位新老師,就有一半機率被「打槍」,原因就是薪資。薪水差距有限,還有機會動之以情;差距過大,再「愛台灣」也無法彌補。

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張懋中去年回台時,曾對實驗室裡的台灣留學生大聲宣布,「老師要回交大了,你們通通跟我回去吧!」

學生們看看他,問,「那薪水呢?」最後學生一個也沒回來。

當香港、新加坡與中國為搶頂尖學者,開出台灣三倍到五倍的價碼;台灣的大學,卻被制度卡死。

張森林20年前回台時,助理教授薪資是台幣6萬6000元;近十年只隨公務員加薪兩次,現在還沒突破7萬。

20多年前,美國大學財金科系助理教授薪資已經是6~7萬美元,至今已翻了兩倍。2012到2013年,財金領域助理教授加薪約3.8%,平均年薪14萬6800元美元。排名前50名校如德州農工大學,助理教授平均薪資甚至高達23萬美元。

「站在老師角度,我不忍心要學生學成歸國,」張森林說。

國外名校畢業的台灣博士不回國,去了哪?

台灣危機2〉人才被中途攔截:中港星出手 優秀人才輪不到台灣

郭瑞祥觀察,商管領域多數是去香港、新加坡與中國大陸。

「人才被中途攔截,才是真正可怕!」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巫和懋估計,大陸沿海五、六所名校,新進台籍商管領域教授至少十人。

2006年,他在台大教授任內被北京大學挖角,掀起軒然大波;但新科博士在海外就被攔截,台灣學界甚至不知道有這號人物存在,更容易低估問題嚴重性。

中國,是清大副校長吳誠文最擔心的對手。十年前,中國大學剛啟步,才會以天價挖台灣商管名師;現在師資已補齊,接下來將會自然淘汰、每年開缺,與台灣進入全領域人才競爭的時代,「未來十年,是台灣頂大領先或落敗的關鍵,」他說。

台灣危機3〉青年留學人數大減:中印韓留美人數增 台學生擠不進名校

年輕教授不見了的原因,還包括台灣年輕人留學人數大減。

因為台灣高教蓬勃發展,碩博士班近20年快速成長,使得留學人數遽減。加上中國、印度開放學生出國,導致台灣有心出國留學的學生,也遇上強烈競爭。

近五年,中國、印度、南韓留美學生人數穩居前三,是台灣的3到15倍。陳春龍就有學生以優異成績出國讀博士,卻沒有錄取。新興國家的人海戰術,曾使台大經濟連續十年無法把學生送進頂尖美國大學。

肯塔基州立大學畢業的政大會計系助理教授張祐慈說,下一屆博士班,三個學生就有兩名大陸人。當地僑民告訴她,該校最高峰時期該校曾有200位台灣學生,如今只剩20人。

台灣的大學唯一生路,就是自己培養博士。偏偏大學整併在即,大學教授被視為「夕陽產業」,加上前幾年「博士賣雞排」新聞重創本土博士形象,大幅降低學生讀博士的動力。

2009到2013年間,台灣博士報考人數從5000多人跌破3000人;就讀人數減少最多的,卻是業界需求最大的科技類,減少4000多人。去年,交大電機學院四個博士班,註冊人數全部少於招生名額,電子研究所註冊率更只有46%。

政治大學商學院的財管與會計兩系博士班,註冊人數也掛零;反倒是沒有明確對應產業的人文類博士,五年間就讀人數成長了4000多人。

供需落差 不缺博士缺頂尖人才

「供給與需求脫鉤,也是台灣博士教育最大的問題,」陳春龍說。

許多人疑惑,為什麼會出現「博士滿街走,頂大教授荒」的矛盾?

原因是供需落差。少子化可能造成1萬名教師失業,但根據教育部政策,衝擊的主要是後段私立大學或技職。而2003到2011年間,大學教授已減少近千人。可見,有失業危機的是私大和技職教授,面臨教授荒的卻是研究型頂尖大學。

「台灣不缺博士,缺的是有國際移動力的頂尖學術人才,」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分析。

國泰人壽副總林廷昭也認為,要填滿教授缺口當然不難,「但台灣的大學有沒有雄心壯志,請一位有能力得諾貝爾獎的學者?」

過去,台灣的頂大商學院常見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畢業教授;現在,前30名大學博士已不再回來。反倒是中國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新進教授多是美國名校畢業。「他們補得愈來愈強,我們補得愈來愈弱,」 陳春龍擔心,十年後,台灣將在國際學術界被消音。

張森林直言,教授已開始青黃不接,若不改善,課開不出來,只好超鐘點上課,擠壓研究時間;更嚴重的是,學生得併班上課,影響學習品質。

「這是慢性學術土石流!」陳春龍憂心。

事實上,學術基石早已開始鬆動。

一位國立大學教授透露,原本由數學系開給全校的微積分課,一個系開一班,因為老師不夠,兩系併班上課。會計系也遇到同樣問題,初等會計一班塞進70人。

大班課需要一到兩位助教,維持教學品質。偏偏遇上教學助理納保爭議,學校不願開缺;為維持上課品質,教授只好每個月自掏腰包花5000元請助教。「上課上到要自己花錢請助理,大概是絕無僅有了,」教授苦笑。

但當世界愈來愈平,如果台灣教授的薪資繼續與世界脫節,不只外面的人進不來,還可能會讓原本留在台灣的人離開。

尤其愈年輕的學者離開得愈快。他們研究能量強,市場價值愈高。去年,政大法學院就有一對不到40歲的教授夫妻去香港,薪水是台灣的三倍。

今年才回台的政治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蘇威傑,一開學就拿到表揚青年學者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獎論文一上網,立刻有上海頂尖大學邀請他過去「看看」。

1萬多位教授將退休,台灣上空響起人才斷層警報。未來,誰來撐起頂尖大學?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月號:http://goo.gl/WmHs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