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管道日趨多元 走向四大變革

全台各大學嚴陣以待多年的少子化海嘯,終於在今年重擊台灣。

第一波已反映在登場的大學學測和四技二專統測,報名人數都遽降一萬多人。

今年1月底的大學學測,僅剩13萬5000多人;4月底的技職統測可能跌破13萬,雙雙創新低。

學測是大學入學門檻,無論想用繁星或推甄上大學的學生,都需要報考,但報名人數仍然下滑,主因即是少子化。至於統測報名人數減少,除了少子化,亦和入學管道日趨多元有關。

例如,參加技優甄審及繁星推薦的技職生,不需考統測即可進入科大;技優甄選入學人數高達1萬2000多人,繁星推薦也高達525系、2114個名額。也有部分學校自行設計入學方式,單獨招生。

在少子化與多元入學的時代裡,大學與技職院校的升學管道,已經產生哪些變革?

近六成採申請入學,史上新高

首先,近幾年來,大學繁星與個人申請名額逐年增加,指考入學比例更年年創新低。

例如台大等多所頂尖大學,個人申請比率均達五成,清大、交大更高達六成。加上繁星推薦,各校約只剩三到四成學生是透過指考上大學。

清華大學追蹤發現,繁星與個人申請入學的學生,學業表現均遠高過考試入學的學生,因此逐年提高申請名額比例。

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名額更突破5萬5000人,創史上新高。個人申請正式取代指考,成為入學主流。

其中,電機系申請名額比例最高,高達指考人數的2到5倍。例如,台大申請名額93人,指考名額46人;清大電機申請名額66人,指考名額只剩12人。

而分數最高的醫學系,除台大、陽明外,成大、高醫、中國醫藥學院的申請名額,都已超過指考。

至於去年首度開辦的英聽檢定,今年僅不到6%校系決定採計,比去年還少;台大與交大更是全校都不採計,以免城鄉差距排除了偏鄉的優秀學生。

大學入學制度彈性愈來愈大,制式化考試的重要性日趨降低。為讓單科特別優秀的學生不被考試擋在大學門外,104學年起,教育部開放各大學舉辦「特殊選才」。105學年度共有台、清、交等21所公、私立大學辦理,共151個名額,比去年大增53個名額。

選才科系大多集中理工,例如數學、化學、機械、電機等科系,也有音樂、體育、美術等術科。亦有部分大學不分系,去年清大就收了年輕棋王、溜冰冠軍、簡報高手等各具特長的學生,大二後再選科系。

台大則是唯一鎖定數學系的學校,徵才計畫稱為「火星人計畫」,今年預計要找5位數學資賦優異的高中生,只要通過數學系教授的面試解題,就有機會直接進台大。

新科系多於停招,凍結民生學門

雖然許多科系面臨招生困難,但是105學年度,新增科系仍多過於停招科系。大學新增25個科系,技職則新增102個,遠多過停招及合併科系。

停招部分,大學有三校、七科系;技職則有20校、44科系,停招數量遠多於大學;另有26個科系因生源不足,分組合併招生。

少子化雖令學校憂心,卻也可能是科系轉型的契機。

教育部統計,98到103學年,民生及設計學門分別增加45個及26個系所,數量最多,涵蓋化妝品與時尚彩妝、創意產品設計等。學生人數增加最多的十大科系中,民生學門就占了六個,共增加2.6萬人,導致供過於求。

因此,去年教育部技職司宣布凍漲相關科系招生名額,故今年12個觀光餐旅休閒領域新設科系申請,都被打了回票。

相對地,電子、工程等產業缺工,學校端就讀人數卻日益下滑,所以12個電機、工程、資訊新設科系申請案,全數通過。

除此之外,98到103學年間,商業及管理、電算機等學門,分別增加21個、18個系所;人文、醫藥衛生、農業科學等學門,則小幅增加3、4個系所。教育、工程及環境保護等學門,則各減少7、9、13個系所。

各校對於教育部凍結設立民生科系,一片反彈,認為應滿足學生需求;但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衡曾投書指出,服務業就業人口高達全國勞動人口六成,其中為數不少是計時兼職人員,造成薪資無法提升,是台灣低薪主因。

對此,教育部與勞動部於去年底公開大專畢業生薪資數據,作為學生選系參考。

根據這份資料,2010年畢業的大學生,工作4年後,平均月薪前三高的行業為醫療保健、公共行政及國防、金融保險業,都高於4萬5000元;最低的四個行業則是支援服務業(支援一般企業運作活動的事業,如租賃、就業服務等)、住宿及餐飲業、批發零售業和營造業,僅有3萬元左右,但這四類工作者就占了32.6%。

接著看各學門畢業四年後的月薪。月薪前三高的,依序是醫藥衛生、教育與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的畢業生;最低的三個,則是民生(包含餐飲、旅遊、觀光等學類)、社會服務及近年相當熱門的設計學門。

此外,設計與民生學門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穩定度低,三年內轉換工作比例高達七、八成,流動率偏高,可能也意味工作條件不佳。相對之下,醫藥衛生、自然科學與工程類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較穩定。

樹德科大行銷管裡系主任蘇登呼建議,餐飲服務科系學起來有趣,很吸引人;填寫志願時,如能一併考慮就業條件,職涯規劃會更周延。

國立大學併校僅四例,速度緩慢

目前已有35校因註冊率過低,被列入觀察;10校教師減薪、欠薪,則被專案輔導。

至少有五組國立大學傳出併校風聲,包括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高雄海洋科大與高雄第一科大、成大與南藝大、中山與高雄大學等。

清華大學與竹教大地理位置近,清大以理工見長,竹教大則來自教育體系,專長互補;而成大是工科名校,校長蘇慧貞認為,再加上南藝大的藝術成就,將能創造更高價值。

其中蘊釀多年、原本成功呼聲很高的「陽交併」,卻在去年底消息傳出後,因學生、教授們大表反彈,遭到擱置。

總計2000年至今,公立一般大學僅合併成功四案,且都是教育大學,可見大學合併仍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

反倒是以關校做為退場主調的私立技職,去年出現康寧大學合併康寧護校的成功案例;而興國管理學院轉型而成的中信金融學院,去年首度獨立招生,亦吸引明星高中學生報考。

由於該校學生有機會到美國名校華頓商學院交換、畢業後進入中信金控工作,並鎖定招收弱勢、低收學生,去年150個名額全數招滿,被教育部視為高教轉型成功案例,希望有更多企業接手、振興私校。

頂大開窄門,保障弱勢生

由於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常被譏為「多錢入學」,每一百位頂尖大學學生,來自低收入戶家庭的比例不到一位,使立法院要求各頂尖大學必須加開名額,錄取經濟弱勢學生。

其實,中山大學在98學年度即決定不參加繁星推薦,改自推招收經濟弱勢生的「南星計畫」,清華大學也在102學年度提出「旭日計畫」,交大則有「旋坤揚帆計畫」、中央有「向日葵計畫」、政大有「政星組」等。

截至104學年度,共有23所公私立大學校、824個名額保留給經濟弱勢生,做法包括降低學測率取標準、補助或減免第二階段甄試費用等,教育部共補助1.9億元。

去年,台大也推出「希望計畫」,招收十位低收入戶、新住民二代及家中從未有人上過大學的高中生,今年預計加倍至20名,真正協助弱勢生翻轉人生。

為偏鄉培育老師的公益團體「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認為,頂大錄取經濟弱勢生的政策立意良好,美國大學也有類似做法,但曾發生因學業進度等問題輟學。台大等校提供生活津貼及輔導,是好的配套作法。教育部也可望在今年推出學貸還款優惠方案,減輕學生負擔。

【本文摘自遠見2016大學入學指南: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2016大學入學指南:http://goo.gl/Da1D6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