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專長當靠山,快加入「π型人」行列!

許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蘋果已故創辦人賈伯斯年輕時,喜歡拼裝電腦;上大學後,他接觸藝術和設計知識,成立動漫工作室皮克斯時,認識了高端計算人才。最後,他整合各領域的能力與資源,研發出iPod、iPhone等創新商品,將蘋果帶上高峰。

一切關鍵在於,賈伯斯擁有跨界能力。

「太早把人劃歸成某一種人,可能降低跨領域能力,」創新工場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多次在媒體談到跨界人才的重要。他認為,學生應盡早培養綜合能力,不要侷限自己的可能。

十多年前,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就提出「π型人」。如同希臘文π字有兩隻腳,π型人指的是具備兩種專長的人。

Google台灣總經理陳俊廷以數位行銷人才為例,他指出,行銷人才過去多來自商學院,但隨著大數據、消費心理等概念崛起,資工、資管、心理或社會系等各領域知識,也成為必備能力。

大學四年,如何把握跨領域學習機會?以下從跨學界、跨業界和跨國界三大面向,看各大學有哪些創新作法。

打破科系界限>>建立彈性學制、鄰近大學共享師資

愈來愈多大學鼓勵學生跨領域修課,並從通識教育著手。例如明道大學的畢業學分為128學分,其中38個是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起其他大學的20學分,高出許多。

明道大學校長郭秋勳認為,跨界學習能滿足兩種概念,第一是「能力本位教學」(Competency-Based Instruction),是指將原有專業打底好,第二是「群集教育」(Cluster Education),也就是修習其他專業課程。

「畢業後要工作好幾年,一定會碰上社會變遷或科技變革,」郭秋勳以自身經驗為例,40年前,他在高職學習真空管技術,隨後積體電路蓬勃發展,不到十年,真空管技術就派不上用場了。由此可見,為適應快速變化的未來,跨界學習已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