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民眾怕失智,相關認知卻不及格

失智海嘯席捲全球,但國人對於失智症的相關知識是否足夠?《健康遠見》進行失智症認知大調查,盼能找出癥結與盲點。

失智可怕,還是癌症可怕?「我寧願自己得到的是癌症,而非阿茲海默症。」這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劇中,一句令人感傷的對白。

在台灣民眾心中,也是如此認為嗎?為了解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程度,《健康遠見》在今年2月中旬啟動「失智症認知大調查」,以電話訪問40歲以上民眾,完成802份有效樣本。結果發現,有近六成三的民眾認為,高齡台灣的失智症狀況嚴重,亟需面對。

世人對失智恐懼僅次於癌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說,失智症是美國的第六大死因,估計65歲以上長者,有1/3過世時,患有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但台灣的十大死因分析,失智一直沒被列入。她建議,衛福部應該列入,才能讓民眾提高警覺。

2014年6月美國失智症協會公布一項跨國研究,抽樣調查全球12個國家、約6000名民眾對失智症的看法。其中問及,你最害怕罹患的疾病是什麼?結果失智症高居第二位(23%),僅次於癌症。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約有三成民眾害怕自己的伴侶會罹患失智症。

此次《健康遠見》也詢問國人,擔不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結果近七成(69%)的民眾擔心,比例很高。而家人或周遭親朋好友有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已占二成五,並不低。

失智是大腦功能退化的疾病,從輕微、中度到重度的病程演變長達十多年,但因常遭誤解為是一般的老化現象而被忽略,以致不少人就醫時都是中重度以上,錯過延緩惡化時機。

早年不少國人更把失智患者視為「老番癲」「痴呆」。1990年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劉秀枝以問卷方式詢問一般民眾,覺得用失智症還是痴呆症較妥,結果多數人認為痴呆有罵人的意味,對長者不敬,從此才正名為失智症。

此次《健康遠見》設計了五題失智症認知題,測驗民眾的認識程度。結果總分不及格,平均只拿到58.57分。

首先,日常生活會忘東忘西,就是失智了嗎?正確答案是錯。結果回答正確的有五成四,回答錯誤的有四成六。

其次,失智症患者都是老年人,年輕人不會得病?正確答案是錯。結果,回答正確的比例高達六成二。

第三題,失智症患者表情呆滯,看起來呆呆的?正確答案是錯。結果,回答對與錯各半。

第四題,失智症患者甚麼都不會,話也都說不清楚?正確答案是錯。結果,回答正確的五成六,回答錯誤的四成四。

第五題,失智是可以預防的?正確答案是對。結果,回答正確的有七成一,是答對比例最高的一題。

若以一題20分來計算,滿分者有14%,及格者占六成三,不及格者三成七。

政府宣導失智症仍嫌不足

成立於2002年的台灣失智症協會,十多年來致力宣導失智症的病因、治療、照顧和預防,針對《健康遠見》的失智症認知測試,祕書長湯麗玉說,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還稍嫌不足,需要加強宣導。例如就有一半民眾認為,失智是記憶力喪失,但其實失智不單純是記憶缺失,而是腦部功能嚴重退化,才導致注意力下降、沒有方向感,甚至會伴隨憂鬱、幻想等精神問題。

其實,失智者對不認識的人可能會有所警覺,外人不易察覺他們有病。湯麗玉說,在失智症互助家庭裡,不少中度患者和正常人無異,即使重度,只要照顧得好,表情也很生動。

最近有名個案就令湯麗玉感觸良深。個案的兒子在跨國企業工作,媽媽已中度失智,但因行動能力和常人無異,能走會走,會笑會打招呼,兒子並不覺得媽媽需要照顧。「很多人以為失智就是坐在輪椅上,甚麼事都不會,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湯麗玉說。

但令她較驚喜的是,在調查中,有高達七成民眾知道失智是可以預防的,因此未來NGO團體和政府衛教單位更要努力宣導預防之道。

再問及,當親友出現早期失智徵兆,該不該看醫師?結果高達九成五的人認為,應該就醫。

但究竟該看哪一科?選擇就很分歧。有超過二成八的人選擇精神科、約一成七的人選擇神經內科,其他依序為腦科(10%)、家醫科(8.9%)、神經科(8.6%)等。但也有近二成七的人,不知道該看哪一科。

而若將神經內科、腦科、神經科加起來,有三成六的人,會選擇與腦神經相關的科別,是正確求診的第一道關卡。

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說,先進國家的失智症病人都會先求診精神科或神經內科,但在台灣,很多病人和家屬對精神科有成見,造成晚期才來。以榮總系統為例,20多年前精神科跟神經科是同一科,就叫精神神經科,之後因醫學專科化,才愈分愈細,但像失智症和妥瑞氏症,有心理、也有腦神經問題,如果分開求診,其實並不完美。

她建議民眾,可參考台灣失智症協會推薦的失智症診療醫師名單,其中都是有失智症診療經驗的精神科和神經內科醫師。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比較兩科專業,神經內科的強項在於可以排除其他腦部疾病,如中風、腦傷等,可較快確診是哪一種類型的失智症。

湯麗玉指出,只要是有經驗的神經內科和精神科,都可以處理得很好。目前各醫療院所的問題是,有些神經內科的門診,可能因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較多,無暇兼顧失智症患者。以台大來說,神經部有17位主治醫師,但只有邱銘章和陳達夫醫師專看失智症。而沒有經驗的精神科,可能會下很重的藥物,她建議民眾應優先選擇專長為治療失智症的醫師。

同住家人的關懷是失智良藥

至於哪一種照顧方式,對失智患者最好?有近五成四的人選擇由同住家人照顧,其他依序為由安養機構照顧、請居家服務或看護等。至於家人或親朋好友家中已有失智患者,目前也是由同住家人照顧比例最高(51.8%),其次為聘雇外籍看護、由安養機構照顧等。

當問及,就您所知,親朋好友在照顧失智家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結果精神壓力最大(42.2%),其次是經濟上的負擔。

最後,民眾認為政府該優先推出哪些政策,以因應愈來愈多的失智患者?加強宣導失智症預防相關知識、鼓勵醫療院所設立失智症門診中心、推廣延緩失智症病情的復健醫療,是民眾認為政府優先該做的前三大政策。

對照台灣現況,半數失智患者由家人照顧,但不少照顧者常不堪身心俱疲,發生不少共赴黃泉的悲劇。

台灣失智症協會因此在2011年首創瑞智互助家庭服務,讓失智者和家人在互助家庭裡唱歌、畫圖、打麻將等,維持身心功能,而家屬也能相互幫助,減輕照顧上的壓力。總計五年來,共服務4萬5445人次、有190個家庭參與,滿意度達到滿分。目前台北、彰化、台中、高雄、宜蘭、花蓮都有互助家庭,2016年底前台北還會新增兩個據點。

除了走出家門,台大邱銘章醫師常在演講時提醒照顧者,要「順勢轉念」。他形容,照顧失智患者,就像是家門口突然多了一道三尺高牆,你對著高牆吼、敲打或企圖爬過去,撞得頭破血流、精疲力盡了,但牆還是不會倒,不如轉念從窗戶或後門走出去,「家屬不能比病患還固執。」

「照顧者要知道哪裡有社會資源,也要接受衛教,不能跟著患者一起驚慌,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面對失智海嘯,這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和醫師群的共同叮嚀 。

【本文摘自《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健康遠見》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http://goo.gl/fqWg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