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規格年年飆升 引進「高科技」拚場

健康檢查在台灣蔚為風潮,健檢規格年年拉高,是近幾年自費健檢市場最大的變化。

對有健康意識的民眾來說,可以得到更精緻貼心的尊榮服務;對業者而言,則是一場再也「回不去」的投資競賽。

溫泉鄉的新北投捷運站斜對面,一棟嶄新的醫旅大樓巍巍聳立,盡覽北投山景開闊視野。這是台北市府耗資8.9億元委外經營的OT(營運、轉讓)案,也是國內第一家結合健檢和旅遊的「跨界」之作。

2014年底以健康管理為主題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開幕,初期因知名度未開,營運未達目標;一年半後,累積的健檢人次已將破萬。

時尚簡約的飯店式設計,3億元購置的高階影像儀器,鎖定荷包深的國內外精英人士。

「針對現代人的心血管疾病,我們有兩大利器MRI和CT,」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蔡清標,原是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2013年退休後和十多位醫師和企業朋友組成團隊,標下市府委外案,投入健檢行列。

「病檢分離是21世紀健康管理的大趨勢,」蔡清標表示,台北榮總2000年成立全球第一家用零輻射磁振造影MRI做健檢的「榮科醫學影像中心」,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但當時影像中心仍設在院內,很多健康的人不想去,因為太擠,也擔心會交互感染;而稍有知名度的人也不想去,覺得沒隱私。

經過15年,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已是醫院級健檢中心的必要設備。

現象1〉砸重金投資軟硬體:買高階影像儀器 裝潢美輪美奐

來到台北市精華地段,離敦化商圈台北長庚醫院僅有數分鐘路程的巷弄內,籌備三年多的長庚診所低調開幕。

耗資十億打造的長庚診所,為頂級健檢市場再寫紀錄,7億購屋、3億設備投資。三個樓層的使用空間約有700坪,二樓的健檢中心以環狀走道設計,中央是超音波、腸胃鏡等醫療儀器,有採光綠意的窗景全留給貴客休憩。更結合研華科技設計的健康手環,客戶配戴上後,走到哪一站檢查,管理人員隨時掌握。

兼有家醫和急診專科背景的長庚診所院長陳日昌說,台北長庚因量體太小,四年前就思考把自費健檢和美容中心獨立,整整花了三年才整合軟硬體。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和長庚診所堪稱是台北健檢市場近來的兩大亮點。但若放眼全台,砸重金投資的醫療院所更是不計其數。

「去年投入健檢的醫療院所至少增加2%,」新光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總經理洪子仁說,以台灣近500家各級醫院和一萬家基層西醫診所估算,這兩年投入健檢或新增健檢服務的醫療院所至少有300家。

其中尤以醫學中心耕耘健檢市場的企圖心最強烈。例如高雄長庚健檢中心,從低樓層搬到十樓,健檢貴客可以欣賞澄清湖美景;彰基也將內視鏡由三台擴充到五台。

2015年10月板橋亞東醫院全新的「菁英健康管理中心」正式啟用,配備新一代「雙射源電腦斷層(Flash CT)」,因轉速快,可降低心臟跳動可能造成的影像模糊,提高判讀準確率,成為心血管檢查的利器。

在軟體方面,也結合eCare自動化健檢流程,搭配穿戴式腕帶,醫護人員可依腕帶的Wi-Fi定位,提醒客戶至下一站檢查,不會再出現健檢客戶被大聲叫號的尷尬狀況。

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因使用空間不足,將下「重本」重新裝潢啟用十年的健檢大樓,配備兩台MRI、兩台CT,腸胃鏡增至七台,擴大產能線。

「市場看似平靜無波,但產業在環境和硬體設備上的比賽標準愈拉愈高,民眾對健檢服務、項目組合、價格敏感度也會提高,」洪子仁坦言,壓力很大。

現象2〉潛在商機大:自費產值達561億 十年增3.5倍

台灣的健檢市場究竟有多大,讓醫療院所競相投入?其實,產業規模一直缺乏精確統計。

工研院產經中心2007年曾依照主計處和勞工安全衛生所的資料,檢視台灣35~64歲總人口數964萬,發現這群中壯年的「健檢服務使用率」為52.5%,因此推估全台健檢產值約有160億。

主要來自三大塊:第一,是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平均500元),使用人數250萬人,共計6億元;其次為企業的員工健檢,人數217萬人(平均1500元),約為33億元;再加上35歲以上的自費健檢,人數約有40萬人,平均3萬元,約有120億元。合計160億元。

其次,根據健檢業者提供的資料,2007年接受自費健檢的40萬人中,28萬人有三高問題。將健檢機構的數據與國健署的數據對照,就會發現,在家戶所得前20%的族群中,有21~43萬人是可能會去健檢卻還沒去的潛在族群,工研院因而推估未來自費健檢產業的成長幅度在75%~150%之間。

洪子仁說,若以2007年工研院粗估的160億產值為基準,近八年成長率以平均15%來估計,至2016年台灣自費健檢產值已達561億。

也就是說,過去十年內,健檢市場大約成長了3.5倍。

現象3〉高階影像器材成必備:腦血管瘤、大腸癌 篩檢率上升

展望未來,業界普遍認為,由於台灣人口逐漸高齡,需求也會持續上升。

自1995年健保開辦以來,國民醫療總支出就節節上升。參照台灣「家庭自付費用占醫療保健支出比例」,近20年來,國人自費就醫的比例一直穩定維持在三成六,但平均每人醫療支出總金額已年年上升。從1995年的1.79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4.12萬。

醫療保健支出逐年提升,和人口老化、門診和住院費用的增加有關;但愈來愈多人也認同「活得老,也要活得好」,願意在預防多花一點錢,以減少老年的醫療費用,因而推升了健檢需求。

此外,醫界對健檢的想法,也漸漸改變。早些年醫界多認為,健檢不是醫療主流;不少醫療院所願意投入的原因之一是,擔心健保財務而需要另闢財源,但現在多已不這麼思考。

洪子仁說,過去檢查心臟遇到的障礙是,電腦斷層轉的速度太慢,磁振造影影像不清楚,診斷力不夠。但這十年來,影像科技發達,在檢查上確實扮演重要角色。

蔡清標表示,影響國人健康的腦血管病變,用X光是照不出來的,沒有輻射的磁振造影幫了很大的忙。而大腸癌、胃癌也可採用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NBI),透過光源的表現,可察覺黏膜上血管的細微病變。藉助先進的醫療科技,包括腦血管瘤和大腸癌的篩檢率已從0.2%,提升10倍,達到3%。

「反對健檢會漸漸失去正當性,因為人類愈活愈久,適當健康檢查是必要的,」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說,醫界自己也在調整心態,代謝症候群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沒有一個是病,初期幾乎沒症狀,但若等到胸悶、走路會喘,可能都已有心血管疾病。人體的本能是「報憂不報喜」,因此三高一定要提早檢查,對此醫界已有很高共識。

成立23年的聯安診所副總經理曾碧娟認同指出,早幾年醫師很看不起健康檢查,少有醫師願意來健檢中心,聯安找了很多年,才找足六位專任腸胃科醫師。

現象4〉導入智慧系統管理健康:單價提高 加強後續追蹤服務

健檢中心競爭白熱化後,不少業者走向差異化競爭,改為「人次降低,單價提高」的策略,既賺了服務,也賺了營收。

《健康遠見》「2015全台健檢中心大調查」,曾詢問全台近500家健檢中心的價位,結果顯示基本型健檢的平均價格是5860元,有腸胃鏡檢查的平均價格是1萬6040元;醫學中心最高套餐的平均價位達8萬5881元。

在「民眾健檢大調查」方面,有將近五成六的國人願意自己花錢做健檢,健檢預算的平均費用是7179元,預算在1~2萬者占了9.1%;在2~3萬元之間者占3.5%,超過3萬者占3.1%。

《健康遠見》的調查反映民眾可接受的健檢平均價位,但業界觀察,社會經濟地位愈高者,做的檢查項目愈多,因為他們擔心身體一旦出狀況,會影響公司運作。

基本上,稍有口碑的健檢中心,包含腸胃鏡檢查的平均價格都要2萬元。

以年服務人次3萬的聯安為例,個人健檢的平均價位達2萬7000元;其中含心血管檢查的套餐賣最好,今年已調漲至3萬6000元,漲幅9%。

曾碧娟說,年過50歲的企業高層主管,都願意在健康管理多投資,包括壓力指標、慢性食物過敏源、荷爾蒙等功能性檢查的人次也大幅增加,去年成長達20%。

至於民眾如何選擇健檢中心呢?《健康遠見》的調查也顯示,民眾會綜合名氣、口碑、價格、信賴感、服務、遠近等指標,台大無疑是首選。

「規格服務是基本,以後眼光更要看向檢查後的健康管理,」洪子仁說,雲端服務並導入智慧系統後,業界對健康管理的投入一定會增加,後續的軟體服務也要跟上。

洪子仁說,有客戶幾年前來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管理師打了好幾次電話請他回來複檢,但可能出差,都沒有連絡上。直到今年5月客戶不舒服才來醫院,他也提醒同仁,健檢目的就是早點發現風險,後續追蹤不應該出現落差。

從「找病」到「找健康」,國內健檢經過萌芽,到百家爭鳴,高階影像軍備競賽,健康管理又將步入新里程碑。選擇最適合自己經濟條件、年紀、身體狀況的健檢項目,無疑已是現代人自我健康管理的必修課。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6健檢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6健檢特刊:http://goo.gl/phFq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