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翻轉 德國把農村變仙境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農村再生,希望改善人口老化、外移的困境。

《遠見》長期關注台灣農村發展,去年12月曾前往日本尋找新亮點,日前更遠赴德國,實地參訪全球最具規模的德國農村競賽。

德國農村競賽的常勝軍,有的專注生態保育、有的重視文化保存,但最大特色,都是鮮少接受政府與外界補助,靠村民由下而上的力量,徹底翻轉家鄉風貌。

德國農村再生的經驗,台灣也能做得到?

想到德國,你想到什麼?雙B汽車?一流的技職教育?最先進的製造業?

其實,德國還有一寶,那就是農村競賽,竟然也是世界級。

71年前,第二次大戰結束,德國滿目瘡痍,居民忙著重建家園,卻意外帶給農村一線曙光。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農村競賽機制,徹底翻轉了農村風貌。

如今,德國的農村競賽堪稱全球最具規模與歷史。初期僅為重建家園,後來在德國園藝協會帶領下,展開全面性社區美化運動。1961年,德國聯邦農業部接手,制訂了全國農村競賽計畫,從此有了縣市、區、邦、聯邦四級制的金牌農村競賽。隨著時代演變,2007年競賽主題從「我們的農村應更美」,再更名為「我們的農村有未來」。

負責台灣與德國合作聯繫角色、居住德國14年的臺德社會經濟協會(簡稱臺德協會)研究員林穎禎指出,競賽主題更換,正是德國鄉村發展的典範移轉,就是所謂的「農業後生產論」。農村的生產功能不再重要,須調整為宜居或轉型為自然復育、心靈療癒之處。

55年來,每隔三年舉辦一次的聯邦農村競賽,堪稱德國最重要賽事之一。今年6至7月間舉辦第25屆,《遠見》採訪團隊跟隨評審團,一探評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