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三高解開健康密碼

「得了糖尿病,還是能夠當上首相,糖尿病其實並不可怕,」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在呼籲患者積極施打胰島素的記者會上表示。

他指的是英國才上任數月的首相梅伊(Theresa May),她在內務大臣任內承認患有糖尿病,但,得病完全不影響她的事業成就,現在是英國政壇權位最高的第一號人物。

蔡世澤說,德高望重的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也是資深的糖尿病患,他長期施打胰島素,控制得非常好,高齡93歲才過世。前總統李登輝也是積極治療糖尿病的模範病人。

三高是隱形殺手 五大死因與其有關

糖尿病雖不可怕,但不可輕忽,近十年來,一直長居國人第五大死因。

「糖尿病是長期慢性病,若不好好控制,會產生全身病變,各種併發症叢生,」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也是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說,糖尿病會引發心血管、視網膜和腎臟病變,嚴重者可能洗腎、傷口無法癒合而截肢,甚至失明。

62歲的張建民過去是建築師,從小視力很好,沒有近視,52歲那年健檢發現很多身體指數是一片「紅字」,但他不以為意。有一天早上起床,眼前一片黑竟什麼都看不見,趕緊去急診,才發現血糖高到破表,連醫院的血糖機都測不出來。住院三天施打胰島素後,才控制住血糖,這才曉得糖尿病有嚴重的後遺症。後來乖乖吃藥、控糖,心血管風險指數也由紅字返黑。

「你把桃子泡在濃度高的糖水裡,桃子慢慢就扁掉,」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比喻,桃子就像眼球中的水晶體,血糖濃度太高就會影響水晶球的彈性,水晶體慢慢扁掉,眼睛就看不見。其他器官泡在糖水裡太久,也會像桃子被醃過一樣,「再也回不去了」。

高血糖,胖小子愈來愈多

糖尿病是高齡社會高盛行的慢性病,也是全球重視的健康大議題。

國際組織「非傳染病聯盟」計算,糖尿病會造成重大經濟衝擊。2013年,全球花在治療糖尿病的費用達5480兆美元,推估到2035年,將增至6270兆美元。世界衛生組織已把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視為首要對付的非傳染性疾病。

世衛組織今年更首度發表第一份「全球糖尿病報告」,指出全球目前平均每11人就有一人罹病,未來20年還會倍增。其中,西太平洋的病人數已居全球之冠,兩岸加上港澳病人,就占了西太平洋區的七成三。

回看台灣,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成人,12.35%有高血糖,11.8%罹患糖尿病,每年還以2萬5000人的速度增加,2016年已突破227萬人。以台灣老化的速度看來,未來人數只會愈來愈多。

用蔡世澤的話來形容,就是「每十位成人就有一人,另一位在排隊!」

糖尿病盛行率高,但為什麼台灣在短短三年,就激增三成?

「30歲以下年輕病患增加,都是因為糖胖症,」身兼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的杜思德說,國健署調查發現,國小學童肥胖比例是26.3%,國中生肥胖者更有28.5%。研究指出,國小胖,四到六成的人成年後也會胖;國中胖,七成的人成年後更會胖。可以說,50歲以下第二型糖尿病(後天型)的主因都是糖胖症。

此外,杜思德說,華人和白人的基因不同,華人的胰島細胞功能不如白人,我們不用胖到像白種人那麼臃腫,體重不用增加太多,就會造成胰島細胞沉重的負擔,導致血糖飆高、糖尿病發生。

先天基因不同,後天愛吃,糖尿病人數年年飆高,是可預期的。容易讓人輕忽的是,高血糖初期沒有明顯症狀。

「就算血糖飆高到300mg/dL(正常是126mg/dL),身體也不覺異常,」杜思德分析,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血糖高,甚至已罹病了,對病情也無感,如果再不按時服藥,很容易引發心臟病。

高血壓,中風最大危險因子

三高是威脅國人健康的最大隱形殺手,以十大死因來說,扣除致病原因複雜的癌症、意外事故和慢性肝病等,至少有五大死因與三高有關。

糖尿病的後遺症多,但致死率高、更危險的是高血壓、高血脂引發的心肌梗塞和中風;心血管疾病已是國人的第二、第三大殺手。

估計,全球約54%的中風與47%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皆肇因於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最知名的歷史人物就是美國羅斯福總統,1945年二次大戰方酣,當年2月,羅斯福在雅爾達與英國首相邱吉爾、蔣介石總統舉行三巨頭會議時,就被察覺臉露疲態、神智不清。據悉當時他的收縮壓高達300毫米汞柱(當時正常血壓標準是160毫米汞柱以下),血壓計幾乎破表。羅斯福回到美國不久,4月就因腦溢血過世,享年63歲。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說,血壓到底該控制到多少,是醫界關注數十年的重要問題。1948年美國的研究指出,35歲以上,若血壓從未高過,估計可再活40年;而有高血壓者的平均壽命,比平常人短命了16年,但當時醫界對於該不該控制血壓,並無共識。直到2003年,另一項追蹤12年、100萬人的大型研究指出,血壓只要高20毫米汞柱,中風死亡率高10%、心臟病死亡率高7%,因此得到結論,血壓必須好好控制與治療。

國健署推估,國內高血壓盛行率為24.1%,共有462萬名成人,即每四人就有一人。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陳文鍾說,國內高血壓患者中,約有三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約有160萬人),其中20~39歲的患者更低,自知率只有26%。

年輕人的迷思在於,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病,自我感覺良好,因此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陳文鍾說,相較於白種人,高血壓對亞洲患者的危害更大,同樣的血壓值增加15毫米汞柱,亞洲人罹患中風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遠高於歐美。

高血脂,每五人有一人

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另一「高」,則是高血脂。國健署推估,18歲以上高血脂盛行率是22%,約有430萬人,即每五人就有一人。

高血脂有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兩種,三酸甘油脂多因體質、肥胖、缺乏運動而升高;有糖尿病的人,三酸甘油脂也會高,主因都是肥胖。

膽固醇有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一好一壞之間,機制複雜。

「血管壁會因老化而愈來愈厚,平均每年增厚0.04毫米,如果壞膽固醇每年減少30%,動脈硬化速度也會下降0.01毫米,」洪惠風說,大原則就是,壞膽固醇愈少,動脈硬化的速度也會愈慢。

膽固醇有七成由人體自然生成,三成來自飲食,過去以來,營養學界一再提醒民眾,要少吃會讓壞膽固醇升高的蛋黃、內臟和蟹黃等食物。

這個已在民眾心中形成既定印象的飲食問題,2015年因美國發布的新指引,在營養學界引起熱烈討論,不少勤做功課的民眾也很混淆。

今年以來,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問洪惠風,「膽固醇不是已經被證實不重要了嗎?為什麼醫師還要開藥給我吃?」

讓洪惠風趕緊在他的臉書釐清迷思,2015年美國飲食指南指導委員會說的是,「食物中的膽固醇不再重要,不是血液中的膽固醇不重要,血液中的膽固醇,尤其是壞膽固醇,還是心臟病很重要的危險因子。」

洪惠風說,重要的不是降低膽固醇,而是降低動脈硬化的速度,依照統計,飲食配合運動大約只能降8%,「更重要的是控糖和低鹽」。



聰明吃、快樂動 解開你的健康密碼

三高令人頭痛之處在於,它們不是各自獨立的因子,有一高,可能就會合併二高,甚至三高,更加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臟專科的台北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說,國外研究顯示,沒有三高的慢性病者,平均壽命約是78歲,有糖尿病、中風、心肌梗塞這三種病,平均壽命會減少15年;同時患有糖尿病和中風,或者同時有糖尿病和心肌梗塞者,平均壽命會減少12年。

「不用去算命,只要知道自己有這三種病,就一定要小心,」葉宏一說,糖尿病合併中風、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為六成,遠遠高出僅有糖尿病(15.6%)或合併其他單一疾病的共病(32%)死亡率。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約有三成糖尿病人合併高血壓、高血脂。

國健署長王英偉分析,觀察2015年,腦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的死亡人數共有3萬5907人,大約每五名過世者就有一人死於這三種和高血壓有關的疾病,必須提高警覺。

雖然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65歲以上有糖尿病者,四成同時有心血管疾病,但葉宏一觀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近年來,以40~49歲發病率上升趨勢最明顯,有年輕化的現象。

2009年每十萬人有76.4名男性發病,到了2013年,增加到99.2人,成長接近三成。女性則從10.8人增加到12.3人,成長幅度13.9%,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也受到威脅。

台灣兒童肥胖率居亞洲之冠

連還在成長發育的高中生、國中生,也漸漸成為「新三高族」。

中研院「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1年曾對1169名高中生進行健康調查,發現6.8%有高血脂、18.6%有高血糖、2.4%有高血壓。同一份調查最令人吃驚的是,國小、國中生的高血糖盛行率超過二成五,即每四名學生有一人血糖超標!

杜思德說,澳洲今年發布的研究顯示,15~29歲就有糖尿病的年輕人,死亡率是69歲以後得病者的3.4倍,父母要多加留意。

教育部2013年學生健檢資料顯示,國小過重及肥胖率是30.4%,國中生則為29.8%。對照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的網站資料,台灣兒童過重和肥胖率已是亞洲之冠。

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分析,和西方人相較,台灣人大骨腿較短、骨架也小,同樣的體脂肪率,西方人的身體質量指數會比我們少「三」。因此台灣人不必等體型肥胖,一旦BMI大於24,累積的內臟脂肪,就足以發生三高問題。

葉宏一有位體形類似日本相撲選手的年輕病患,20多歲、身高156公分,但體重竟然身高一樣,重達156公斤,因為身形龐大,動作不太靈活,走一段路就會喘,膽固醇、血壓也超標。

「156公斤相當於三名50公斤的成人,一個身體要承受三個人的重量,一顆心臟更要負荷三個人的心肺功能!」葉宏一勸告對方,如果再不減肥,幾年後亟可能出現心臟衰竭的後遺症。

葉宏一解釋,胖子容易有高血壓,因為身體組織較大,心臟輸送血液時,必須更費力,加上周邊血管的阻力大,血管承受的壓力也會增加,血壓就會比體重正常的人來得高。

預防三高,就要先從了解自己的健康密碼開始,40歲以上民眾要多多利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福利,知道自己的三高有沒有超標。

而在三高之中,最容易做好控制的就是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說,收縮壓若能降低2~5毫米汞柱,死亡率可減少3%~7%。他曾經治療一名七旬長者,發現高血壓的15年來,天天測量,準時吃藥、做運動,現在還可以每年和兒孫出國旅遊。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說,治療高血壓的最新觀念是,多種藥物的效果最好;基本上,一種藥平均可降10毫米汞柱,劑量減半可降8毫米汞柱。但若使用三種劑量減半的藥物,可減少24毫米汞柱,更容易好好控制血壓。

相較於糖尿病,「高血脂是醫師眼中的軟柿子,」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形容,現在的降血脂藥物多元、安全;美國飲食新指引出爐後,對高膽固醇的飲食限制也相對放寬。

通盤檢討飲食供應系統

「關於肥胖不要責備個人,要檢討的是飲食供應系統,」游能俊很認同前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所說的這句話。他說,關心自己健康的人,都要認識食品標示;尤其是糖,現在已經獨立標示出來。世衛組織給全世界的糖建議,就是在每天1800大卡的總熱量中,不能高於10%。

「減重先從減糖做起,」是所有醫師的共同建議與呼籲。

游能俊指出,不少含糖飲料中都有玉米果糖,小小一公克糖,就有四大卡,在肝臟中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攝取過量,容易形成脂肪肝。他建議,學校營養午餐應提供全穀根莖,改變學童的飲食習慣,農委會也應多推廣吃糙米。

三高是掌握身體健康密碼的第一關,因為從三高演變成令人擔心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時間,年輕時知道自己的三高數值,積極進行健康管理,都有足夠時間可以改善身體質量。

「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血壓、定期測血糖、血脂」的健康生活方式,大家都做得到。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6三高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6三高特刊:https://goo.gl/Yurry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