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理財當道 銀行如何不被取代?

進入FinTech時代,相信手機更甚於理專的年輕高薪「亨利族」,正在成為財管市場新寵兒。全球金融業都在探討這群「小亨利一族」理財市場如何成型,該怎麼服務、由誰服務?當他們一面倒走向「自主」理財,未來更可能有能力「自主」理財的時候,銀行業該怎麼樣才不會被取代?

過去幾年曾拿下Gartner「亞太區最佳數位金融獎」「最佳企業數位轉型獎」、《亞元雜誌》(Asiamoney)「亞洲最佳創意獎(信用卡e指辦卡)」等獎項,玉山銀行總是在數位金融轉型領跑,數位金融事業處數位長李正國接受《遠見》訪問,特別分析指出,在FinTech時代,金融業面對這群數位原生的亨利族一定要掌握四個大趨勢,分別是場景金融、普惠金融、智慧金融、後勤金融。

場景金融〉服務結合生活場景

「首先最關鍵的概念就是場景金融」,李正國強調,「因為行動就是未來,而行動這件事情一定跟場景有關。」

他引用調查數據指出,現在一個人一天竟然光是從手機登入臉書就可以達17次,意味大量運用破碎時間在行動上面。無論你現在是要看電影?要吃美食?還是人在機場要去旅遊?行動跟場景都是高度連結。

進一步思考,行動跟顧客、跟顧客背後的需求也是高度連 結的。所以銀行該怎麼去服務顧客,就要從他現在到底存在於什麼場景去思考。

但場景千變萬化,服務怎麼可能包山包海?李正國解釋,「所以我們要找關鍵的場景」。

舉例來說,支付業務的場景就是從商圈開始,到觀光夜市,到超商,都是大型的場景金融點,如何讓消費者在其中進行隨買隨刷的消費支付,本身就是一門好生意。場景金融,最重要的是讓支付構成活水般的消費生態圈。而且場景金融透過業者推動就能實現,可以不倚賴國家的推動。

這也是為什麼,玉山銀行過去一年積極與支付寶合作,攻入全台夜市商圈、超商、百貨,就是要結合陸客的龐大消費力,借力使力,打造台灣的支付生活圈。

李正國說,消費者以後只要拿著手機,夜市可以逛、超商也可以逛、商圈也可以逛,到處可以消費,這個路就通了。路通了以後,整個支付場景生態圈就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