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花3.97小時上網一年投入9萬元數位理財

上網理財、行動支付,FinTech浪潮來襲,各家銀行都想走進消費者的數位生活。但是,究竟台灣年輕世代現在過著什麼樣的數位金融生活呢?

先看幾個關鍵數字。首先,每人平均一天閒暇時間上網3.97小時,每週平均有2.32次上網處理金融事務,並且每個人一年平均會投入8萬9514元透過數位管道來理財。

近年FinTech議題在台灣炒得火熱,卻甚少有人真正從在地台灣使用者角度出發來思考。《遠見雜誌》與玉山銀行、東方線上研究集團及遠見研究調查共同合作,於8月底至9月初進行首份「數位原住民金融力」大調查,透過網路訪問20~35歲年輕族群的數位金融使用情形,這也是台灣第一份針對7、8年級生數位原住民做的金融調查。

三大指標 建構理財與消費數位化程度

這份從全方位角度評鑑年輕族群數位金融能力調查,從以上幾個初步數字來看,數位金融已經存在消費者的生活當中!

而本次調查最主要目標,是試圖建構台灣數位原住民的「數位理財力」「數位消費力」與「數位發展力」等三大指標,分別評估年輕世代理財與消費行為的數位化程度,以及對數位金融服務的期待與態度,並換算成「台灣數位原住民金融力」(總分100分),一探這個數位金融最主要的目標市場族群,究竟對數位金融的了解、使用與態度如何?

數位金融力46.1分 尚不成熟

結果,受限於台灣數位金融環境才剛起步,受訪者數位金融力果然也相對偏低。整體計算結果平均為46.1分,且有六成受訪者是在60分以下。

顯然即便是年輕世代,「台灣消費者當前的數位金融力也是尚未成熟,處在發展階段的,」東方線上副總監楊少夫這樣評價。

不過,數位金融力不高未必是因為顧客的數位知識不足,部分原因也在於台灣許多數位金融服務還在形塑當中,尚未完全到位。

玉山銀行數位金融事業處數位長李正國就不諱言地說,銀行畢竟是一個有門檻跟有專業的服務,不像一般食衣住行,若銀行沒有提供的服務,顧客很難自己來,「所以46.1分其實也代表銀行在數位上有很大發展空間」。

數位金融力三大指標各項結果又如何?「數位理財力」整體平均值為40.65分,「數位消費力」更低,為28.1分。最高的是「數位發展力」,達69.6分,顯見大家期待未來數位金融的發展,能幫助自己賺錢的數位理財,又比支出花錢的數位消費,更受年輕族群重視。

數位理財 以轉帳與帳務查詢最多

進一步分析,在理財方面,本次調查從兩個角度來衡量年輕世代的數位理財力。一個角度是列舉出轉帳、存儲、支付或繳款等15大項最常見的金融服務,詢問受訪者「在過去半年內有使用過哪些15大項金融服務」「透過哪些虛擬(網頁、App、社群軟體)或實體(臨櫃、ATM)金融通路來使用」?

結果顯示,整體使用比例前三高的金融服務是轉帳(85%)、帳務查詢(78%)與存儲(74%)等基本服務,最少使用的三項則是貸款申請(7%)、黃金投資(7%)與理財諮詢(10%)。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平時有投資行為的數位原住民,數位化程度普遍很高。例如股票投資,有九成使用者都是透過虛擬通路直接進行交易,基金與黃金投資也都在八成以上。

楊少夫解讀,雖然有投資理財的人相對少數,大概都在一、兩成左右,但這些人使用數位管道的比例卻很高。「因為這些數位原住民對網路有高度熟悉感,就會透過這個方式去做投資行為。」

若再將這15大項金融服務歸納為「實際交易」「投資動作」「業務申辦」,以及「尋求資訊」四大類,看看使用者會優先選擇什麼管道處理哪些服務?

結果顯示,在「實際交易」與「業務申辦」類,使用者仍仰賴臨櫃或ATM等傳統管道,但在「投資動作」與「尋求資訊」類,則是已高度轉向數位。

這些數據的背後隱含意義是,「法規因素仍然在金融服務數位化上有很大影響,」資策會數據科技與應用研究所組長羅至善點出,從受訪者回答可以明顯看出,所有優先選擇臨櫃處理的服務,幾乎都是現行法規要求需要用戶「親簽」的,或技術上仍需要面對面處理的。換句話說,只要不是法規或技術限制,使用者數位化的意願是很明顯的。



數位金融需求 已走在供給之前

「現在數位金融的需求已經走在供給之前了。目前需求之所以停在這個結果,很大程度是因為法規只開放到這個程度,否則使用者幾乎都已經轉向數位化了,」羅至善說。

數位理財力另一個角度是詢問受訪者「透過網路 (電腦、筆電、手機、平板) 使用金融服務的頻率」。結果顯示有16.4%的人「每天都會使用」,23.3%的人「每週使用2~6次」,17.3%的人「每週使用1次」,24.9%的人「每月使用2~3次」,也有18.1%的人「每月使用1次或更少」。

至於數位消費力部分,調查以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詢問受訪者消費行為數位的百分比和花費金額,計算結果平均值為28.1分。

對照同類調查,如去年底歐睿(Euromonitor)市調研究數據指出,電子支付僅佔台灣個人消費支出(PCE)的25.8%,都顯示出台灣消費者使用數位支付工具的情況仍不普及。

「台灣就是一個高現金的社會,數位支付的比例自然不會太高,」李正國說,所以現在不僅銀行業想要發展無現金支付,就連電子票券、遊戲業、電信業、通路業等眾多行業都顯來參一腳,已經被戲稱是「另一種八大行業」。

有趣的是,在六大項消費中,數位消費占比最高的「交通」(63.3%),實際花費金額卻是最低(每月1494元)。反之,數位「學習」比例雖低(18%),實際花費金額卻是最高(1813元)。

且令人樂觀的是,儘管數位理財、數位消費力都還不成熟,但年輕世代卻顯然對數位金融未來有很高期待,反映出未來相關金融服務有極大成長空間。

本次調查請受訪者以1~10分來評估自認「對數位金融服務的信任程度」「提供完善數位金融服務對您選擇哪家銀行的重要程度」,以及「數位金融將為未來生活帶來便利性」,綜合計算出平均值69.6分。

其中,有六成(65.2%)以上受訪者對數位金融服務給予6分以上的信任度評價;八成(80.9%)受訪者認為提供完善數位金融服務,對他們選擇哪家銀行是重要的;更有將近九成(87.3%)的受訪者認同數位金融將為未來生活帶來更多、或非常多的便利性。

「年輕消費者對數位金融未來發展是抱持樂觀態度的,」楊少夫說,但問題是,他們為哪些原因樂觀期待數位金融?又最想要哪些服務?

數位金融服務優勢 破除時空限制

調查詢問受訪者對數位金融服務想像中可能具備的好處是什麼?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都一致選擇了「使用方便、不限時」(75.9%),一半以上選擇「不再需要攜帶許多卡」(55.6%),也分別有將近一半的人選擇「操作簡便」(49.1%)、「經常提供回饋與優惠」(45%)。

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數位金融最看重的好處,就是破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他如回饋優惠、操作便利性,則是其次。

最多人期待數位化的日常金融服務中,前三名分別是「提款與支付功能」(53.5%)、「生物辨識」(49%)、「線上客製化打造個人理財規劃」(40.5%)。但近年在歐美與中國創造龐大商機的理財機器人或P2P借貸等新創金融服務,台灣受訪者的期待程度卻差了一截。

對此,楊少夫解讀,這可能是反映市場上已經有的新創金融服務種類有限,消費者想像不出未來金融可以有什麼樣的方式,就只能就現有的認知來勾選。「譬如機器人可以做什麼樣的應用?可以對理財商品有什麼樣的變革?消費者很難去憑空想像,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用理財機器人。」

資安危機連環爆 數位原住民沒在怕?

本次調查期間,正逢台灣金融業爆發第一銀ATM遭駭盜領案的重大資安危機,在全台金融業砸下震撼彈。因此調查也特別關心,年輕世代對於創新數位金融主要有哪些擔心與顧慮?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近來資安議題屢屢成為重大新聞,但是,受訪的年輕世代似乎其實不是那麼在意。

在所有選項中,唯有「個人隱私曝光,被冒領或盜用」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勾選(54.3%),擔心「網路資安問題」的比例不到三成(29.9%),而其餘選項如「網路金融詐騙頻傳」「身分認證問題」或「使用不方便」等,勾選比例更是都在一成以下。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覺得網路資安很可怕。相較之下,個人隱私曝光、個人財產被冒領或盜用,才是一般人最關切的部份,」楊少夫分析,這次調查主要對象是數位原住民,他們對於網路世界的熟悉與信任度是非常高的,對於自身資安保障也更有把握,雖然報章雜誌經常報導很多資安問題,但這未必會影響到他們。

例如近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電商平台,如蝦皮、旋轉拍賣等App,都是在短時間內靠著便利性吸引使用者,快速崛起。儘管也爆發不少糾紛,但所有的買家、賣家還是蜂擁而上。

經常從事各類網路族群研究的楊少夫進一步指出,甚至近來許多相關調查也都顯示,就連個資的維護是不是這麼重要,對於數位原住民來說可能也不是過於重要。

通常實際的財物損失會是他們覺得最可怕的事情,除此之外,其它諸如資料是否被截取、行為是否被記錄,其實可能不是那麼重要,至少不至於阻礙他們去嘗試。

綜合來看,數位原住民對數位金融的態度可以說是「看到很多好處,卻沒有太多嚴重疑慮」,楊少夫總結。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6數位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6數位特刊:https://goo.gl/r4Tq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