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不只更少還要更好
台灣管理大師許士軍在2月號《遠見雜誌》專欄,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
20年前,全台便利商店約5000家,人人認為市場已經飽和,應停止展店;20年後,便利商店擴增破萬,業績依然持續成長。為什麼,便利商店沒有泡沫化;大學,卻被少子化擊得步伐踉蹌?
關鍵在於創新。現在能生存的超商,經營型態與服務方式已非當年的「高級雜貨店」;而人類不可能沒有高等教育,只是「能生存的,必然不是目前這種大學型態,」許士軍說到。
的確,大學不該再是目前這種型態,考招方式、系所制度、課程型態都要調整。本地學生少了、需求不同了,大學也須與時俱進。
先看考招方式的創新。明年,準備多時的高中107課綱即將上路,學生將有更多選修空間探索興趣;但目前廣泛流傳的考招方式,仍與過去無異,有舊酒裝新瓶之憂。
今年2月6日,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與252位高中校長、主任聯合投書媒體,主張現行制度使高三生全年忙於推甄,「台灣有大半高中生在畢業時,只有高中二年的程度。」這群高中校長主任們主張,應在高三學期結束後,再啟動考招程序,「新的大學考招方式必須要維護高中的完整學習,107國教改革才能真正有機會成功。」
過去,大學考招方式皆由大學,尤其是明星大學主導的聯招會決定,高中幾無置喙餘地。這次高中端連署,突顯長久以來高中與大學教育脫節的荒謬,也預示107教改將肩負修復學力的重大任務。
大學要創新轉型,走向開放
其次,是系所制度。在考試至上年代,進入大學後,雙主修、轉系的難度不比重考低。理由不外是「讓低分科系學生進高分科系,他們會『占便宜』。」
20年前,全台便利商店約5000家,人人認為市場已經飽和,應停止展店;20年後,便利商店擴增破萬,業績依然持續成長。為什麼,便利商店沒有泡沫化;大學,卻被少子化擊得步伐踉蹌?
關鍵在於創新。現在能生存的超商,經營型態與服務方式已非當年的「高級雜貨店」;而人類不可能沒有高等教育,只是「能生存的,必然不是目前這種大學型態,」許士軍說到。
的確,大學不該再是目前這種型態,考招方式、系所制度、課程型態都要調整。本地學生少了、需求不同了,大學也須與時俱進。
先看考招方式的創新。明年,準備多時的高中107課綱即將上路,學生將有更多選修空間探索興趣;但目前廣泛流傳的考招方式,仍與過去無異,有舊酒裝新瓶之憂。
今年2月6日,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與252位高中校長、主任聯合投書媒體,主張現行制度使高三生全年忙於推甄,「台灣有大半高中生在畢業時,只有高中二年的程度。」這群高中校長主任們主張,應在高三學期結束後,再啟動考招程序,「新的大學考招方式必須要維護高中的完整學習,107國教改革才能真正有機會成功。」
過去,大學考招方式皆由大學,尤其是明星大學主導的聯招會決定,高中幾無置喙餘地。這次高中端連署,突顯長久以來高中與大學教育脫節的荒謬,也預示107教改將肩負修復學力的重大任務。
大學要創新轉型,走向開放
其次,是系所制度。在考試至上年代,進入大學後,雙主修、轉系的難度不比重考低。理由不外是「讓低分科系學生進高分科系,他們會『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