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愈來愈多人跟台灣說再見

只要經常在國際間活動的台灣人,一定對近幾年來台灣快速流失的國際競爭力憂心忡忡。

不久前,我與一家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台灣高階主管聊天。我請教他們今年業績如何?他們回答:當然很慘。甚至一份最新業界調查,四大的台灣合伙人平均年薪已在亞洲地區倒數第二。

他們反問我,「你不覺得,我們今年活動辦得比以前少很多嗎?」由於經費減少,以往辦活動必備的點心咖啡茶等,有時會被要求取消。本以為四大是國際級企業,會跟著台灣客戶跨國發展,或許可不受台灣內部影響,沒想到也深陷困境。

為什麼狀況這麼糟?大伙你一言我一語,解釋不外乎:政府施政優先順序錯了,例如該盡快通過的法案一直沒下文。以金融業期盼已久的監理沙盒為例,一直沒通過,業者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深怕觸法,導致政府推動金融科技口號喊得響亮,但業者真正能做的有限。



人民對未來悲觀 用腳投票離開家鄉

近年來,這股沉重的無力感早已深入各行各業人民心裡,幾無倖免。普遍情緒是,悲觀、失望、無能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想未來。即便努力跟政府建言,也不能改變什麼。

因此,走上街頭抗議的人愈來愈多,但更該注意的是,那些根本不會走上街頭的人,已有愈來愈多人默默用腳投票,離開台灣。

6月中旬《遠見》出版《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專刊,文中分析,過去五年來台灣資優高中畢業生,愈來愈多選擇到海外就讀大學。

截至專刊出刊前,北一女申請國外大學的錄取人數從23個倍增至今年50個;建中也從去年29個成長到今年42個,師大附中約40名。還不包括其他學校的出走高中生。台灣不少大學校長、教授,也不看好台灣高教,紛紛送子女到海外讀大學。

本期《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調查全國100多所大學校長、副校長意見,他們對台灣高教的國際競爭力充滿憂心,最希望政府放手。

6月21、22日,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三次普立茲新聞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來台演講他的新暢銷書《謝謝你遲到了》。七年前他曾經來台。本次離開前他分享觀察,七年前他感覺台灣還是充滿希望、樂觀,但這次他感受到整個氛圍變得很悲觀。為什麼?本期有精采報導。

幾年前,一位長期在大陸與海外發展的朋友跟我說,「台灣有可能變成大陸的花東。」便宜、舒適,但步調慢、相對貧窮,年輕人缺乏機會。真的會被他說中嗎?

回想起2015年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曾邀請《大數據》作者邁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來台演講。他在英國牛津大學教書,對英國的觀察是過去100年來都在忙於「管理衰退」(managing the decline)。看來,台灣也一樣。

近年來像我這樣憂心忡忡台灣的文章,不知道多少篇了,若要把文章疊起來,恐怕可以繞行台灣好幾圈。但又如何?寫完,日子又回到焦慮中。焦慮台灣,已成為我們的新日常。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7月號:https://goo.gl/vKj5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