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只是敲門磚 專業能力才是重點

我是出身南投偏鄉的農家子弟,念到高中家裡還沒有電燈。心裡雖想要繼續念書,但當時還沒有四技二專,高工畢業想要應屆考上大學更是難上加難,再加上沒有「後援」,從當時以就業為導向的台中高工畢業後,就乖乖回家,一邊做農,一邊兼差在台電當臨時工,做電焊工作。

這樣的「耕讀生活」過了兩年,才終於如願考上師大工教系(旨在培養高工工藝老師)。猶記得當年(1973)有1500多人報考,錄取50名,競爭相當激烈。

沒有書讀的時候才知道讀書很幸福。做農和電焊工作非常辛苦,相較之下,讀書對我而言顯得輕而易舉。

好不容易回到校園重拾書本,我自然發奮念書,入學前在成功嶺受訓就拿下全旅第一名、獲得蔣介石頒獎的殊榮;進了師大更是信心大增,勇奪全系第一名的成績。

師大畢業,我先到桃園農工教了一年書,考上研究所(公費生),取得碩士學位、服完兵役後,再到台北工專教兩年書(現為台北科技大學),然後回到母校師大教書。

雖然在師大兩年我已升任副教授,但想要繼續深造的渴望並未因此消減,於是,在我研究所畢業六年後,終於如願申請到教育部重點科技獎學金,帶著老婆和兩個小孩,一起出國留學。三年後又舉家返台,我和太太都念了博士學位,兩個孩子也在美國念了三年小學。



三明治交疊學習 奮力向上流動

工作、進修、工作、進修,因為家境貧困,要靠自己籌學費,我成了典型不斷進出職場與校園的三明治交疊學習範例。

日據時期父親被派到菲律賓當軍夫,回台後就到南投山裡墾荒維生,我這個深山裡養成的「放山雞」,雖然被訓練得野外求生能力很強,但周遭環境裡的文化刺激不足,自知必須把握接受教育的機會,向前走、向社會上層流動。

所謂常行必至、天道酬勤,只要不走錯路,Keep going,先行、後至,結果都一樣。以我自己為例,雖然30幾歲才出國念博士,但也因有工作經驗,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必須往哪裡下功夫。事實上,現在大學裡也有許多專為在職人士開設的研究所,以培養健康產業人才為主的中臺科技大學為例,去年開辦的長照碩士學程就以在職的專業人士為招收對象。

留學美國三年的經驗對我的幫助很大。一來是開了眼界,雖然過去念的書也多是從國外引進的,但沒有親臨實境的感覺,踏上美國的土地,才知道真實的美國與電影裡認識的美國大相逕庭,人們不但不會動不動暴力相向,平常更是重視家庭生活,除了觀光區,晚上8、9點之後,不可能有小孩在外頭閒晃。

校園裡的大學生也大大顛覆我的刻板印象,美國的大學生很用功,幾乎不玩社團(中、小學已玩過);而且七成大學生靠自己打工籌學費,跟溫室裡長大的台灣學生不同,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念研究所的投資報酬率也算得很清楚,不會盲從,自然也給校方很大的壓力。

讀研究所 不是為了逃避職場

反觀台灣大學生,七成仰賴父母資助,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便以念研究所來逃避現實,研究所甚至成為「職場卻別者」的避風港。

成功三要件包括能力、意願和機會。學歷雖然是敲門磚,但能力才是重點。在我看來,條條道路通羅馬,每個人的條件也不盡相同,不見得非要念研究所不可。

不可諱言,過去大學畢業就已具足的學識,有些現在必須拉到碩士班學習,一旦選擇念研究所,除了學做學問,還要學做人,建立人脈,以增加念研究所的CP值。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研究所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研究所特刊:https://goo.gl/w1JX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