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退休準備不及格 超過六成會挪用未來老本
《遠見》、施羅德投信與政大商學院資料採礦中心再度合作進行「台灣工作族群退休準備指數大調查」,調查發現台灣工作者退休準備相當不足,得再加把勁。
今年7月,年金改革正式上路。退休軍公教族一見面打招呼時,問候語不再是「呷飽沒?」,而是「退休金被砍多少?」「還剩多少?」「提訴願沒?」,許多人收到處分書後,不敢相信老本嚴重縮水,抱怨電話打爆相關部會。
蔡英文總統推動年金改革,繼軍公教後,下一波被改革的對象就是1000多萬名勞工,往「繳多、領少、延退」的目標改革。
如果你還沒退休,那麼恭喜你,還有時間應變。
五年追蹤 4.17分持續落底
《遠見雜誌》連續五年追蹤國人的退休準備狀況,每年成績多半不理想。可能受年金改革影響,今年分數更差。
今年,《遠見雜誌》、施羅德投信與政治大學商學院資料採礦中心再度合作,進行「2018台灣工作族群退休準備指數大調查」。
本調查參考AEGON(全球保險集團)從2012年開始進行的跨國退休準備指數調查,並修改為台灣版本。主要以七個問題測知25~55歲工作者對退休準備的認知與行動狀況,一探台灣工作者(泛指各領域在職工作者)對退休準備的認真程度。
今年調查執行單位為政治大學商學院資料採礦中心,調查對象是25~55歲的台灣在職民眾,調查期間為6月1日至6月18日,共完成1200份有效問卷。
經加權演算,今年「台灣工作者退休準備指數」分數為4.17分,以滿分10分,及格6分來看,顯然台灣工作者的退休準備遠遠不足。放在全球評比,處於末段班。
根據AEGON長壽與退休中心發表的「2017退休準備調查」(Retirement Readiness Survey 2017),橫跨歐、美、亞與澳洲15個國家,平均值為5.9分,其中日本敬陪末座,只有4.7分;印度最高7.6分;美國次高6.9分。台灣調查結果竟比日本還低。
本調查的前六個問題,有三題屬於態度與認知。包括「同意準備足夠的退休金是自己的責任?」「覺得需要替未來的退休生活做財務規劃?」「是否了解如何做退休財務規劃?」
另外三個行為題,包括:「現階段的退休理財,有按原先的計劃進行嗎?」「退休時所累積的金錢足夠應付退休生活?」「有信心在退休後取得退休前每月收入的六成?」
但台灣版的調查有兩個地方跟國際不同。
一是台灣版調查強調退休後要有「退休前月收六成」。根據「施羅德」全球退休研究報告,退休所得替代率至少要六成,才能過上有品質的退休生活。
此外,AEGON跨國調查包括退休人士,通常退休者的退休準備分數較高,而台灣版調查限定25~55歲的工作者,這也是拉低台灣分數的原因。
高達六成 不了解如何退休理財
逐項分析台灣人的各項題目分數發現,台灣人的退休認知題,分數都很高。有94.2%工作者同意,「準備足夠退休金是自己的責任」,也有96%認為「需要替未來的退休生活做財務規劃」。
進一步追問,「是否了解該如何做退休理財規劃」,卻只約39%的人回答「了解」,高達六成的人回答「不了解」。
而行為題,就更顯出工作者對退休準備力不從心。近六成工作者未按照原計畫做退休理財、約78%認為「退休時累積的金錢」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更有八成民眾「沒信心在退休後取得之前每月收入的六成」。
最後第一題再總結詢問,「是否有信心在退休後過上舒適的生活?」有57.9%的台灣工作者回答「沒有信心」與「非常沒有信心」。
整體調查顯示,在年金改革的當口,民眾對退休準備認知和危機感都提升了,但行動卻跟不上,自信也不足。
64%會挪用退休金 恐增未來隱憂
目前台灣工作者如何為退休做準備?在問到除了政府、雇主和自行提撥進退休金專戶,「有沒有額外為退休金做準備(存錢或購買金融理財商品等)」,有63.7%回答有,平均提撥比例為月薪的7.8%;若只算有提撥族群,平均額度為12.3%。
儲蓄定存大宗 股票僅14%
台灣工作者會選擇哪些管道為主要理財工具?前三名仍是「儲蓄或定存」(81.8%)、「保險保單」(51.6%)、「基金」(24.2%),理財工具明顯偏保守,選擇投資積極型的股票只約14%。此次調查樣本為25~55歲的工作者,專家總建議,理財應積極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六成以上工作者會額外準備退休基金,但挪用老本的現象卻很普遍。
本調查發現,有64%的工作者在碰到資金缺口時,會將退休金挪作他用,等於是預支未來,埋下退休後財務「入不敷出」的隱憂。
為了達成退休理財目標,哪些是民眾的主要障礙?高達73.4%表示「缺乏諮詢管道」,63.8%的人則哭窮:「入不敷出、沒錢規劃」,「投資失利機會大」則是第三大阻礙,占33.3%。
此外,「延退」是年改方向,工作者也普遍有此預期心理。本調查請工作者預估自己退休年齡,竟高達72.5%受訪者認為退休年紀在65歲以上,甚至有近三成(30.6%)認為70歲以上。
整體而言,今年平均預估退休年齡為64.7歲,已比勞動部統計的實際平均退休年齡及本刊2015年調查(59.7歲),晚了大約5歲。
餘命25年 至少開銷800萬元
退休後需要多少錢才夠?約七成三認為,每月基本開銷不到三萬元(近一成五的人甚至認為不到兩萬元);評估退休每月開銷超過四萬元者,不到4%。
「受到年改影響,民眾對往後退休生活,多有『縮衣節食』的準備,對開銷的預期偏低!」政治大學採礦研究中心主任鄭宇庭指出,受訪者預期每月退休基本開銷平均為2萬6742元。
若以平均餘命估算退休後還要活上25年,退休金至少約要800萬元,但這都還沒算上旅遊、醫療等支出。
那麼,全台1000萬名勞工如何看待「勞工退休帳戶」(勞退新制),以制度來準備退休金?
勞工族群被問到是否每月自行提撥到退休帳戶,約14%的人表示每月皆自提,其中八成是提撥至上限、月薪的6%。
此外,近年勞退新制一直有新的政策倡議,希望納入「自動提撥」「自選投資平台」,台灣勞工的接受度有多高?
自選投資 增提意願逾六成
本刊也延續過去調查,詢問「有些國家的退休金制度是:當個人所得高於某一水準,如果勞工沒有主動拒絕,政府將依照所得的高低,每月按比例從薪資自動提撥退休金,提撥的薪資不列入當年度所得計算」,問受訪者「是否贊成台灣也推行同樣政策?」
結果,贊成達86.8%,顯著高於本刊在2015年(68.2%)、2016年(66%)的調查。
而一旦推行自選投資制度,勞工朋友們有沒有意願增加自行提撥至勞工退休金專戶?結果勞工族群「願意」的比率高達62.9%,相較於2014年的34.7%、2016年的34.9%,成長幅度達八成。
「這表示多數勞工贊成自選投資平台,勞退自選投資的接受度愈來愈高!」政治大學副校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解讀,上述結果也意味著勞工不滿意現階段政府操盤成績,勞工想透過自選投資標的來提高績效。
王儷玲表示,「自動提撥」「自選投資平台」都是國際潮流,有助於克服人性弱點,並加深民眾對退休準備的參與度。台灣勞工今年對這些觀念的接受度陡增,與年改效應發酵有很大關係,「大家都急了,對往後的退休生活,充滿了焦慮與不確定感!」
觀念錯誤 勞保勞退分不清
不過,民眾對勞保、勞退的基本觀念仍嚴重欠缺。在問到「『勞保年金』和『勞退新制退休金』,哪一個有破產風險?」,正確解答是「勞保年金才有破產風險」,但答對的人不到兩成(19.5%),答錯者超過八成!
「這錯得太離譜了,顯然多數民眾將『勞保』與『勞退』混為一談!」身兼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的王儷玲解釋,勞保屬於退休金的第一支柱,是年改的焦點,若遲不改革,愈有可能破產。
而退休新制屬於「確定提撥制」,錢都放進了勞工專屬帳戶,可以帶著走、換工作也不怕,還享有延後課稅、兩年定存利率保證,沒有破產疑慮。
她觀察,此題逾八成答錯,除了需再教育,也反映出民眾對政府沒有信心。年改效應能激發更多危機意識,讓民眾及早且正確地進行退休準備。
調查方法
調查執行單位:政治大學商學院資料採礦中心
調查對象:居住於台灣19縣市的25~55歲工作者
調查期間:2018年6月1日至6月18日
調查方式:電腦輔助電話訪問(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
抽樣方式:分層比例隨機抽樣
樣本規模:共完成1200份有效問卷
抽樣誤差:在95%的信賴水準之下,抽樣誤差值為±2.8%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今年7月,年金改革正式上路。退休軍公教族一見面打招呼時,問候語不再是「呷飽沒?」,而是「退休金被砍多少?」「還剩多少?」「提訴願沒?」,許多人收到處分書後,不敢相信老本嚴重縮水,抱怨電話打爆相關部會。
蔡英文總統推動年金改革,繼軍公教後,下一波被改革的對象就是1000多萬名勞工,往「繳多、領少、延退」的目標改革。
如果你還沒退休,那麼恭喜你,還有時間應變。
五年追蹤 4.17分持續落底
《遠見雜誌》連續五年追蹤國人的退休準備狀況,每年成績多半不理想。可能受年金改革影響,今年分數更差。
今年,《遠見雜誌》、施羅德投信與政治大學商學院資料採礦中心再度合作,進行「2018台灣工作族群退休準備指數大調查」。
本調查參考AEGON(全球保險集團)從2012年開始進行的跨國退休準備指數調查,並修改為台灣版本。主要以七個問題測知25~55歲工作者對退休準備的認知與行動狀況,一探台灣工作者(泛指各領域在職工作者)對退休準備的認真程度。
今年調查執行單位為政治大學商學院資料採礦中心,調查對象是25~55歲的台灣在職民眾,調查期間為6月1日至6月18日,共完成1200份有效問卷。
經加權演算,今年「台灣工作者退休準備指數」分數為4.17分,以滿分10分,及格6分來看,顯然台灣工作者的退休準備遠遠不足。放在全球評比,處於末段班。
根據AEGON長壽與退休中心發表的「2017退休準備調查」(Retirement Readiness Survey 2017),橫跨歐、美、亞與澳洲15個國家,平均值為5.9分,其中日本敬陪末座,只有4.7分;印度最高7.6分;美國次高6.9分。台灣調查結果竟比日本還低。
本調查的前六個問題,有三題屬於態度與認知。包括「同意準備足夠的退休金是自己的責任?」「覺得需要替未來的退休生活做財務規劃?」「是否了解如何做退休財務規劃?」
另外三個行為題,包括:「現階段的退休理財,有按原先的計劃進行嗎?」「退休時所累積的金錢足夠應付退休生活?」「有信心在退休後取得退休前每月收入的六成?」
但台灣版的調查有兩個地方跟國際不同。
一是台灣版調查強調退休後要有「退休前月收六成」。根據「施羅德」全球退休研究報告,退休所得替代率至少要六成,才能過上有品質的退休生活。
此外,AEGON跨國調查包括退休人士,通常退休者的退休準備分數較高,而台灣版調查限定25~55歲的工作者,這也是拉低台灣分數的原因。
高達六成 不了解如何退休理財
逐項分析台灣人的各項題目分數發現,台灣人的退休認知題,分數都很高。有94.2%工作者同意,「準備足夠退休金是自己的責任」,也有96%認為「需要替未來的退休生活做財務規劃」。
進一步追問,「是否了解該如何做退休理財規劃」,卻只約39%的人回答「了解」,高達六成的人回答「不了解」。
而行為題,就更顯出工作者對退休準備力不從心。近六成工作者未按照原計畫做退休理財、約78%認為「退休時累積的金錢」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更有八成民眾「沒信心在退休後取得之前每月收入的六成」。
最後第一題再總結詢問,「是否有信心在退休後過上舒適的生活?」有57.9%的台灣工作者回答「沒有信心」與「非常沒有信心」。
整體調查顯示,在年金改革的當口,民眾對退休準備認知和危機感都提升了,但行動卻跟不上,自信也不足。
64%會挪用退休金 恐增未來隱憂
目前台灣工作者如何為退休做準備?在問到除了政府、雇主和自行提撥進退休金專戶,「有沒有額外為退休金做準備(存錢或購買金融理財商品等)」,有63.7%回答有,平均提撥比例為月薪的7.8%;若只算有提撥族群,平均額度為12.3%。
儲蓄定存大宗 股票僅14%
台灣工作者會選擇哪些管道為主要理財工具?前三名仍是「儲蓄或定存」(81.8%)、「保險保單」(51.6%)、「基金」(24.2%),理財工具明顯偏保守,選擇投資積極型的股票只約14%。此次調查樣本為25~55歲的工作者,專家總建議,理財應積極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六成以上工作者會額外準備退休基金,但挪用老本的現象卻很普遍。
本調查發現,有64%的工作者在碰到資金缺口時,會將退休金挪作他用,等於是預支未來,埋下退休後財務「入不敷出」的隱憂。
為了達成退休理財目標,哪些是民眾的主要障礙?高達73.4%表示「缺乏諮詢管道」,63.8%的人則哭窮:「入不敷出、沒錢規劃」,「投資失利機會大」則是第三大阻礙,占33.3%。
此外,「延退」是年改方向,工作者也普遍有此預期心理。本調查請工作者預估自己退休年齡,竟高達72.5%受訪者認為退休年紀在65歲以上,甚至有近三成(30.6%)認為70歲以上。
整體而言,今年平均預估退休年齡為64.7歲,已比勞動部統計的實際平均退休年齡及本刊2015年調查(59.7歲),晚了大約5歲。
餘命25年 至少開銷800萬元
退休後需要多少錢才夠?約七成三認為,每月基本開銷不到三萬元(近一成五的人甚至認為不到兩萬元);評估退休每月開銷超過四萬元者,不到4%。
「受到年改影響,民眾對往後退休生活,多有『縮衣節食』的準備,對開銷的預期偏低!」政治大學採礦研究中心主任鄭宇庭指出,受訪者預期每月退休基本開銷平均為2萬6742元。
若以平均餘命估算退休後還要活上25年,退休金至少約要800萬元,但這都還沒算上旅遊、醫療等支出。
那麼,全台1000萬名勞工如何看待「勞工退休帳戶」(勞退新制),以制度來準備退休金?
勞工族群被問到是否每月自行提撥到退休帳戶,約14%的人表示每月皆自提,其中八成是提撥至上限、月薪的6%。
此外,近年勞退新制一直有新的政策倡議,希望納入「自動提撥」「自選投資平台」,台灣勞工的接受度有多高?
自選投資 增提意願逾六成
本刊也延續過去調查,詢問「有些國家的退休金制度是:當個人所得高於某一水準,如果勞工沒有主動拒絕,政府將依照所得的高低,每月按比例從薪資自動提撥退休金,提撥的薪資不列入當年度所得計算」,問受訪者「是否贊成台灣也推行同樣政策?」
結果,贊成達86.8%,顯著高於本刊在2015年(68.2%)、2016年(66%)的調查。
而一旦推行自選投資制度,勞工朋友們有沒有意願增加自行提撥至勞工退休金專戶?結果勞工族群「願意」的比率高達62.9%,相較於2014年的34.7%、2016年的34.9%,成長幅度達八成。
「這表示多數勞工贊成自選投資平台,勞退自選投資的接受度愈來愈高!」政治大學副校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解讀,上述結果也意味著勞工不滿意現階段政府操盤成績,勞工想透過自選投資標的來提高績效。
王儷玲表示,「自動提撥」「自選投資平台」都是國際潮流,有助於克服人性弱點,並加深民眾對退休準備的參與度。台灣勞工今年對這些觀念的接受度陡增,與年改效應發酵有很大關係,「大家都急了,對往後的退休生活,充滿了焦慮與不確定感!」
觀念錯誤 勞保勞退分不清
不過,民眾對勞保、勞退的基本觀念仍嚴重欠缺。在問到「『勞保年金』和『勞退新制退休金』,哪一個有破產風險?」,正確解答是「勞保年金才有破產風險」,但答對的人不到兩成(19.5%),答錯者超過八成!
「這錯得太離譜了,顯然多數民眾將『勞保』與『勞退』混為一談!」身兼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的王儷玲解釋,勞保屬於退休金的第一支柱,是年改的焦點,若遲不改革,愈有可能破產。
而退休新制屬於「確定提撥制」,錢都放進了勞工專屬帳戶,可以帶著走、換工作也不怕,還享有延後課稅、兩年定存利率保證,沒有破產疑慮。
她觀察,此題逾八成答錯,除了需再教育,也反映出民眾對政府沒有信心。年改效應能激發更多危機意識,讓民眾及早且正確地進行退休準備。
調查方法
調查執行單位:政治大學商學院資料採礦中心
調查對象:居住於台灣19縣市的25~55歲工作者
調查期間:2018年6月1日至6月18日
調查方式:電腦輔助電話訪問(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
抽樣方式:分層比例隨機抽樣
樣本規模:共完成1200份有效問卷
抽樣誤差:在95%的信賴水準之下,抽樣誤差值為±2.8%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