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自律比選大學重要 討厭的科目也要能All Pass

你覺得大學四年最重要的學習是什麼?

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在自己所處的科系中,努力累積專業,拿到優異的文憑和履歷,取得好工作的敲門磚。

因為,如果一開始就選對一所好大學,進入熱門科系,等於打開美好人生的第一步。

「但怎麼可能有這種事?」金鐘獎最佳節目主持人、以智慧洞見成為許多人心靈導師的蔡康永,根本性地反對「選對大學,就能保證成就美好未來」這個觀點。

他說,很多大人都給小孩一種錯覺,彷彿做足功課,就能看透未來,挑到最完美的大學和科系,等到四年讀完,就保證有個完美好工作等在前面。

「如果你告訴我現在有哪個科系,保證一畢業就有完美好工作,我絕對當你在開玩笑,」蔡康永強調,學校從來就不是就業的保證,所以選大學也從來不是人生重大的選擇,「畢竟有多少人現在做著與大學科系無關的工作?」

蔡康永指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學習,不是科系本身,而是你如何面對別人的期待,就算不喜歡也能夠及格達標。

「人生不可能只做你喜歡的事,就算從事熱愛的工作,裡面也還是有一大堆你不喜歡的雜事,但你必須要有辦法好好完成,」蔡康永說,教育能給予學生進入社會的最佳訓練,就是這種「不喜歡也要能60分pass」的紀律。



「選大學」在我心中 從來都不是重大決策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面對「選填志願」,可說是高中生第一次為人生做出的重大決定,該怎麼做好決策?

蔡康永答(以下簡稱答):這個題目是個奇怪的前提,「選大學」在我心中,從來都不是人生的一個重大決策。

畢竟世界上有太多人畢業後,做著跟求學時期完全無關的工作,也是做得很好,所以「選大學」真的是「人生的重大決定」嗎?

若問學校裡有什麼是「最重要的學習」,我會說,應該是「如何達成克服難關所需要的紀律」。就是不管你讀哪一個科系,不管你喜不喜歡規定要修的每一門課,都要讓自己能All Pass畢業。

我們從小學開始學數學,國中開始學物理,每次考試都是許多人記憶中「艱難」的考驗。但這種種考驗,並沒有讓所有人通通變成數學家或物理學家,那它有什麼價值?

我覺得,這些不喜歡卻一定得考過的科目,就是訓練與考驗我們,怎麼樣在你對某一件事完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依然達成一個及格的分數。

這件事比起你物理考幾分,對人生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如果你有辦法做到就算是你最討厭的物理,都能考試及格,你獲得的絕對不是對物理的熱情,而是被訓練出「有辦法做到我想要完成的事情的能力。」

中學也好,大學也罷,每一個需要考試而進入的求學階段,都是同樣的事。

人生不可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就算以後幸運地找到了熱情所在的工作,但每天工作中還是會有一堆狗屁倒灶、和專長無關的雜事。如果你無法完成那些雜事,你喜歡的事也就無法成功。

很多學生對學校教育與考試制度叫苦連天,更多人是一畢業就忘掉他在學校所學,但那種「就算不喜歡也得做到好」的能力,卻留在每個學生身上。大學念什麼真的沒關係,只要能夠訓練出這種能力就好了。

問:如果選什麼真的不重要,那怎麼思考學習這件事?

答:很多大人都強調,大學就要把握時間,找到未來志向,甚至在選大學前就要先找到自己的志向,畢業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擁有好的未來。

但你看整個社會,這件事情根本不成立嘛!如果有人說你現在念某個科系,就能保證你畢業後一定找到好工作,這才是在開玩笑。

很多人都會把「學習」和「學校」劃上等號,事實上從來就不是你上了哪間學校、哪個系所就一定會學好某個專業,更不可能保證未來。

一個人與其因為熱愛英文而去念英國文學系,並期待畢業後成為英文極好的人,我更相信他去玩英文遊戲或聽英文流行歌曲還學得比較快。而且在遊戲和歌曲裡面,學到的是紐約人正在講的、最酷的那種英文,而非英國文學像《失樂園》《傲慢與偏見》裡、那些早已死掉的英文。

有心想學一件東西,是沒有人能擋得住。所以,為什麼很多大人總認為「選大學」是人生至關重要的選擇?這是個選擇,但不代表就能學好一門專業,更不至於決定了未來。

面對大人質問 先練習「與自己辯論」

問:如果學習不等於學校,如何面對爸媽、老師以及社會上「讀這個比較好」的意見和標籤?

答:每個人都應爭取念自己想念的,就算不是那麼確定選擇之後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

爸媽一定有各種「為你好」的立場,希望你聽話,有一個「好像比較保險」的未來。

舉個例子,如果小孩跟爸媽說:「我不要讀商管,我要去跳現代舞。」爸媽會罵:「現代舞?這會有什麼出路?你是要我們養你到40歲嗎?」

小孩聽了,都會非常生氣,覺得大人只會反對、不懂小孩在想什麼,為何會這樣攻擊自己?

爸媽有自己的人生經驗,那些經驗告訴他們一些可怕的既定觀念,讓他們問出這些可怕的質問。但如果你連這些「討厭的大人」的質問,都無法回答,那你還真的沒資格反對。

這表示你對於想要的選擇,連「自己與自己辯論」的過程都沒做過,因為這是撕掉社會給你的限制和標籤的唯一方法。

問:要怎麼進行「自己與自己的辯論」?

答:「自己與自己的辯論」就是把自己在心裡變成「討厭的大人」,他們會怎麼批評,你又該怎麼回應。大人多半會說,如果現在你堅持自己的選擇,當你到了爸媽這年紀,一定會後悔。

比方說你決定去跳現代舞,爸媽可能會說,跳現代舞會餓死;若學商,30歲以後只會愈來愈有錢,因為你累積的賺錢經驗會告訴你很多錯不要再犯,幫你累積更雄厚的資本、生意做得更大。

但這些事都不會發生在現代舞舞者身上,隨著年齡增長,35歲後還能跳的舞者愈來愈少,50歲可能根本跳不動。到時你要靠什麼活?

現在17歲一心只想去跳舞的你,該怎麼回答55歲討厭鬼們所說的每一件事?

當然,你可以任性野蠻的回答,「我絕對跳得動!85歲也跳得動!」這只是任性而已,不只得不到尊重,連內心最深處的自己都說服不了。

不斷逼自己思考 找出其他可能性

但如果你說:「我可以賣舞蹈的周邊產品,就算有天跳不動了,商品還是一樣可以賺到錢。」或是「如果我真的跳不動了,我還可以去念藝術管理,當一個舞團的老闆。」

這也不是能夠簡單成真的選擇,但有這樣的想法,就表示你開始逼迫自己思考,是不是還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問:怎麼從自我辯論過程中,真正看見自己想要什麼?

答:在這過程中,你會開始看見自己,到底你是真的相信你相信著的事,不惜一切也要去做?還是其實你某部分並不想要和主流社會割斷關係?這其中哪些是一定要的、哪些是你願意向現實世界做出妥協的?

如果去跳舞,是為了了解舞蹈的世界和市場,35歲時有機會邁向舞團的管理者。跳舞的過程中,就會懷抱著不一樣的態度,可能是觀察舞蹈的國際市場,或是觀察經營舞團需要的成本,這和一個每天拚命鍛鍊自己肌肉的舞者,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辯論過程中,若你說:「我想要跳舞,我喜歡那種燃燒的感覺,想要把我的身體用到淋漓盡致、用到支離破碎都沒有關係。」真能對自己講出這樣的話,我想這終究會變成一個打動父母的機會;就算他們最後沒有被打動,你也對自己彰顯了決心。

當你有願意在舞台上燃燒成灰燼的堅定,為了這個夢想,可以去打三份工、去乞討,那父母不給你零用錢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要是你說得豪氣萬丈,結果爸媽一說「我不給你零用錢」就投降,就去學商管,你根本就是人格分裂!

問:你是東海社工轉外文,再去美國加州大學念電影,也是這樣自我辯論後的選擇嗎?

答:如果我說那時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定是在騙你。和大家一樣,我也是一路跌跌撞撞滿頭包地走過來,但裡面確實也有一些野蠻的本能。我考大學時,就覺得大學教育其實沒有大人口中講的那麼偉大。

因為從周邊很多人的故事,我看到,大學教育並不是讓一個人變得很厲害的主因,甚至很多時候,它反而是讓人變平庸的原因。有多少人17歲時對未來懷有各種夢想,結果讀完大學後,反而什麼夢想都沒了?

坦承面對自己 才有機會變厲害

至於為什麼會轉系,我當初雖然不太知道社工系的內容,但很快發現,社會工作是為別人而活,而我不打算為別人而活!這一樣是自我辯論的過程。

如果你是一個願意為別人奉獻的人,選擇社工就是做自己。可是我自問後,發現內在並沒有這種成分。我若為別人活,最後一定會變得干涉別人到極端恐怖。明白這件事,我就知道社工不是我想要的方向。

我回頭和自己對話:我的大學生活想要什麼?我想要認識外國人、將來想要去和他們混在一起,剛好學校的外文系有很多老外,就決定轉外文。當時覺得考不進去也沒關係,因為我一定會充分享受我的大學時光。

我從以前就不相信很多事,尤其是那些大人口中「你這樣做、以後就可以怎樣」的那些事。這種不相信並不難,因為周遭就能看到很多人生故事,光是「照著別人講的做」是無法造就出一個厲害的人。透過自己和自己辯論、看見自己真正的想法,才是讓一個人有機會真正為自己而活的方式。

>>【數位專題】選校前,哪些眉角不可不知?http://bit.ly/2C4Lj8F

【本文摘自遠見大學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大學特刊:http://bit.ly/2C2mm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