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救活了老爸的企業
今年3月,本事業群另一本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報導了一篇兒子救活爸爸公司的文章,深受歡迎。
我們的記者報導1996年創辦的本土知名女裝品牌SO NICE,最高峰時全台分店120家,但在電商崛起後,業績大幅衰退,門市關了三成以上。創辦人李仲周沒辦法,2012年只好把當年30歲、在大陸工作的長子李宥宏叫回家接班。
李宥宏從小是學霸,從沒想過要接爸爸的生意,建中、台大電機系、美國電機碩士後,進入科技界服務,直到父親用身體不好為理由,叫他回家幫忙。但他一回來就發現公司狀況很不好。剛回來前三年,每年都賠錢,負債最高時近一億,當時他真的覺得「是被我爸騙回來的。」
但既然回來了,他耐心從頭學起,從商品、行銷、業務、倉儲……歷練每個部門。2015年正式接任總經理,營收從2012年不到5億,2018年已近10億。救活了爸爸公司的關鍵是導入虛實整合,推出App線上線下銷售整合的新商業模式。
本期《遠見》又報導另一個救活爸爸公司的案例,那就是光隆實業董事長詹賀博。光隆在1966年由詹賀博祖父叔父共同創辦,是台灣三大羽絨廠。傳到他爸爸時擴大海外版圖,也成功上櫃。但後來父親罹癌,管理走下坡。原本在科技業服務的詹賀博,12年前不忍家業中落,決定回家救援。
當時的光隆,股價約10元,2006年發放現金股利0.4元。但經過12年整頓後,近幾年股價都在40~60間,每年發放3~4元股利,2018年甚至打造半世紀以來最佳成績,營業額破百億。詹賀博積極研發各項新產品,推動智慧生產,是他成功救活爸爸公司的關鍵。

還富二代公道,富二代不等於紈絝子弟
根據經濟部2018年底資料,台灣高達七成企業主面臨傳承階段。有鑑於接班議題的迫切性,《遠見》2017年率台灣媒體之先,進行接班傳承大調查,到今年已是調查第三年。
近三年來持續報導接班議題,讓我更深入了解台灣的家族企業,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是,台灣社會常常對於企業二代有刻板印象,以為他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不能吃苦耐勞,甚至有些是紈絝子弟。但在《遠見》的採訪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努力學習、拚命工作的所謂「富二代」接班人。
我們的記者報導1996年創辦的本土知名女裝品牌SO NICE,最高峰時全台分店120家,但在電商崛起後,業績大幅衰退,門市關了三成以上。創辦人李仲周沒辦法,2012年只好把當年30歲、在大陸工作的長子李宥宏叫回家接班。
李宥宏從小是學霸,從沒想過要接爸爸的生意,建中、台大電機系、美國電機碩士後,進入科技界服務,直到父親用身體不好為理由,叫他回家幫忙。但他一回來就發現公司狀況很不好。剛回來前三年,每年都賠錢,負債最高時近一億,當時他真的覺得「是被我爸騙回來的。」
但既然回來了,他耐心從頭學起,從商品、行銷、業務、倉儲……歷練每個部門。2015年正式接任總經理,營收從2012年不到5億,2018年已近10億。救活了爸爸公司的關鍵是導入虛實整合,推出App線上線下銷售整合的新商業模式。
本期《遠見》又報導另一個救活爸爸公司的案例,那就是光隆實業董事長詹賀博。光隆在1966年由詹賀博祖父叔父共同創辦,是台灣三大羽絨廠。傳到他爸爸時擴大海外版圖,也成功上櫃。但後來父親罹癌,管理走下坡。原本在科技業服務的詹賀博,12年前不忍家業中落,決定回家救援。
當時的光隆,股價約10元,2006年發放現金股利0.4元。但經過12年整頓後,近幾年股價都在40~60間,每年發放3~4元股利,2018年甚至打造半世紀以來最佳成績,營業額破百億。詹賀博積極研發各項新產品,推動智慧生產,是他成功救活爸爸公司的關鍵。

還富二代公道,富二代不等於紈絝子弟
根據經濟部2018年底資料,台灣高達七成企業主面臨傳承階段。有鑑於接班議題的迫切性,《遠見》2017年率台灣媒體之先,進行接班傳承大調查,到今年已是調查第三年。
近三年來持續報導接班議題,讓我更深入了解台灣的家族企業,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是,台灣社會常常對於企業二代有刻板印象,以為他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不能吃苦耐勞,甚至有些是紈絝子弟。但在《遠見》的採訪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努力學習、拚命工作的所謂「富二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