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稻田 在綠建築裡玩出新農趣

位於宜蘭員山鄉的「棗稻田」,是全台第一棟LCBA&CLT碳足跡認證的雙料綠建築。這裡不僅是景觀餐廳,也販售有機農產品、推手作體驗課,開幕才半年多,已成為打卡熱點。

火車沿著北海岸一路蜿蜒,出了宜蘭站,趨車前往員山鄉,這座向來以豐沛的天然湧泉、水圳及埤塘及無死角的山水景致聞名的「台灣水鄉」。

而順著員山路走,路旁一棟亮眼的木造建築——棗稻田食玩農創空間,旋即攫取了眾人的眼球。但千萬別以為這是高檔民宿或豪華農舍,令人驚喜的是,這是一處善烹地方料理的景觀餐廳,更是一座自產自銷的有機農場。

CLT工法打造,低碳綠建築

儘管開幕才半年多,卻已吸引許多部落客、網美、甚至建築愛好者慕名朝聖、打卡,成為火速竄紅的熱門景點。



「與員山的田野山景交融的農創複合式空間,走進主建築,好像進到五星級飯店,」 上個月才來的李先生豎起大拇指驚嘆,周邊還規劃有小農場鋪設的迷宮、日本師傅手作的水車、有如護城河的灌溉設施和魚池、大規模溫室農園:「是宜蘭少見的美妙空間。」

另一名上週剛造訪的網友也說:「新發現的一處休閒好地方!早午餐非常適合喲,下午茶或傍晚來欣賞夜色、喝杯紅酒,挺愜意的。」

事實上,棗稻田之所以這樣起名,源自於宜蘭著名的果王金「棗」,加上這一帶盛產水「稻」,又有優美的「田」園景象,也想給人遠離城市喧囂、終於在水一方「找到田」的感覺。

如詩美景的棗稻田,除了碧綠的湖水、風車、花園等,更有一棟囊括實木直交集成板CLT(Cross Laminated Timber)工法和LCBA碳足跡認證的雙料綠建築,引發熱議。

門市員工透露,很多不是來用餐的客人常自己跑來,對著建築物品頭論足、嘖嘖稱奇一番,「原來國外才看得到的CLT建築,台灣也有了!」不少人如此說道。

實木直交集成板CLT,又稱為直交積層材,是最近20年在歐美日等國風行的工程木材技術,令傳統木材的堅固和耐用度媲美鋼筋混凝土,並成功克服防火、防蟲等傳統劣勢,更具備時下消費者渴求的健康、環保和固碳功能,還能達到一般實木做不到的弧形設計,成為許多國家降低建築對環境衝擊的必推政策。

去年,挪威就出現18層、高逾85公尺的CLT大樓米約薩塔(Mjösa Tower)。酷愛木造房屋的日本,更有住友林業挑戰興建70層的CLT摩天大樓。

反觀多達六成國土都是森林的台灣,卻有超過95%的建築都用鋼筋混泥土,幾年前才在台中出現第一座CLT建物、森科WoodTek。

「棗稻田是第一棟採用日本檜木、而且拿到碳足跡認證的!」負責規劃的九典宜蘭分所長陳尚豐解釋。

日本檜木的質地不但接近本土檜木,還能防蟲、防腐,一來提高空間的健康和自然氣息,同時也減少用化學藥劑處理建材的支出。「感謝業主的認同,不然日本檜木的價格的確比較高,」陳尚豐說。

話題綠建築誕生的機緣是在2014年,來自彰化的金色大地公司,找上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張清華,希望在宜蘭打造一棟地標級的優美建築,媲美該事務所最知名的作品──名列「世界最美圖書館」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經過五年的來回討論和理念溝通,棗稻田總算在去年落成,為避免有炒作農舍的爭議,最後只在三公頃土地上興建三層樓建築,而且是把舊建物打掉重建,等於沒增加多少空間,儘量保留原本的地景樣貌。

克服潮濕,兼具隔熱保溫

陳尚豐透露,CLT的事前丈量和圖資設計必須非常精準,因為所有建材都是先在日本進行裁切及預鑄,再運到台灣組裝,差上一公分也不行。

「建造過程有點像組樂高,」陳尚豐笑說,原本日本師傅覺得三天就能蓋好,但為了讓台灣團隊、德豐木業利用這次機會累積經驗,最後花了快一個月才完工。

工法獨特的棗稻田,更是減碳優等生。根據低碳建築聯盟的估算,在未來30年的建築生命週期裡,棗稻田的碳足跡會比同規模建物減少624.5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因此以高達24.5%的減碳成績獲得「鑽石級」認證。

其中,光是大量以木構造取代鋼筋混凝土這點,就足足減少一半的建築廢棄物。

講究美觀跟環保之餘,當然也要顧及實用。

「綠建築的核心概念就是因地制宜,」陳尚豐觀察,宜蘭氣候以多雨潮濕聞名,加上地勢平坦,建物不易抵禦強風,對此,棗稻田用多層的強化膠合玻璃組成大面積窗戶,一來營造通透明亮的空間感,也大幅提升防颱能力,兼具隔熱和保溫雙重功效。

只是,為何棗稻田會選擇落腳員山?

棗稻田營運長李永盛回想,原址所在地是一片荒蕪的農地和鰻魚養殖場,但地底下不但有源自雪山的天然湧泉,附近有潺潺溪水流過,登高甚至能遠眺龜山島,公司早在2012年就買下來。

「大家都在想,在這麼好的環境下,能不能提供一些不同的體驗?」李永盛說。

為尋覓靈感,經營團隊在員山蹲點很久,「像我就常來這插秧、收割,還帶小朋友體驗農事,根本就是一名農夫了!」李永盛苦笑。

地產地銷,拓展親子客群

摸索了好一陣子,決定從「畫龍點睛」的概念發想,先在宜蘭打造一棟指標性的特色建築,做為帶動地方發展的觸媒,因此專程委託九典,設計一棟具備前瞻風格的綠建築。

走進棗稻田,可以在一樓的「大湖溪八十甸」文創雜貨舖,選購當地生產、加工的特色商品,再到二樓的「怦然創味」景觀餐廳,大啖以地方食材製作的創意料理。

地下一樓的「萌在穀裡」烘焙坊,則供應每日出爐、用宜蘭有機米和金棗酵母培育的限量麵包。

若是企業團體或親子家庭聚會,三樓的「嵐翠樓」包廂提供視野遼闊的戶外景觀台,以及不被打擾的舒適休憩空間。

相較於附近常見的民宿、名產、農家樂體驗等經營型態,棗稻田標榜的「食玩農創空間」和「社會農企業」(social farming)概念,獨樹一幟,就像前所未見的「突變種」。

比方,主打景觀餐廳之外,也販售自家栽培的有機農產品,有時還推出麵包和盆栽等手作體驗課,甚至把食材提供給附近的學校做營養午餐。

一方面做到地產地銷、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二來也希望藉此吸引更多親子客群,讓爸爸媽媽帶著孩子、或爺爺奶奶牽著孫子,到這來回味台灣過往的農村印象,創造人和土地親切互動的紓壓體驗。

不只種菜賣米,更要育才

整個園區繞了一圈,會發現這邊是極佳的環境教育場所,包括看得到的CLT低碳建築工法,從餐廳供應的有機米、生菜沙拉、到用鴨賞和洋蔥入味的披薩,用心介紹的許多環保相關知識,不只讓顧客認識土地和食物,也會對農業多了一份尊重和關懷。

為實踐在地化經營,除了種植農產和使用食材,棗稻田也積極培育當地人才,李永盛笑說:「大概除了營運長我,其他員工全都是當地人吧!」

除了種田、蓋民宿、開餐廳,台灣農村還能有什麼樣的未來?在水鄉沉潛多年才冒出頭的棗稻田,正嘗試尋找更多答案,說出更動人的故事。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城市學》頻道;更多文章請上官網:https://city.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