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福把廢車墳場 變成貴金屬重生寶地

每年近3兆台的報廢車,其實都是「黑金」!尤其車用電池回收,台灣也有一級玩家,銘福集團的獨門技術,讓國際刮目相看。瞄準全球城市礦山,台灣蓄勢待發!

天然資源稀缺、沒有礦藏的台灣,如何能提煉出車用電池最需要的貴金屬?

關鍵就在城市礦山。

在國境之南的高雄,有一座日本人來取經,澳洲政府也想複製的城市礦山。

礦山位於高雄仁武,是銘福集團占地超過兩公頃的園區,也是台灣車輛生命週期最後一段旅程必經地。

截至2021年10月底,台灣有79萬輛汽機車報廢,其中約三成來到這裡。這裡不是車輛墳場,而是價值再創的重生之地。

報廢車一進來,從引擎、輪胎、電池到車體,平均十分鐘就能完全拆解,其中九成能回收再利用,連車體都能煉鋼;僅一成是無法再利用的塑料垃圾,最後進入焚化爐燃燒,或掩埋。

拆卸後的廢電池,就進入下一階段——電池回收再生廠。分類後,經過物理或化學冶煉,最後提煉還原出有價金屬,例如鐵、鉛,或是目前市場稀缺、極其珍貴的鋰與鎳等貴金屬。

台灣有280家廢車回收廠,但僅有四家處理廠,銘福是其中最大的一家,還是唯一擁有鋰電池處理執照的。銘福集團旗下綠化環保總經理室主任蔡家璋開玩笑說,別小看這些廢車,部分零件或原料很值錢,甚至得編號鎖起來,以免遭竊。

在ESG浪潮與電池原料稀缺的推波助瀾下,連特斯拉前技術長也看上循環經濟,創立紅木材料公司搶進鋰電池回收商機,是美國當紅的獨角獸之一。

每年報廢近3兆車輛,價值不菲

以台灣、日本、美國、歐盟為代表,每年報廢的車輛已達2兆9600萬輛,可堆疊成300萬座台北101大樓,重達約6000萬頭大象。

這些廢車不僅不是「廢柴」,更是價值不菲的城市礦山。


圖/整理:林鳳琪

銘福集團董事長陳俊銘分析,電動車帶動鋰電池需求急升,但鎳、鈷等關鍵原料受限於產地,開採不易,價格不斷飆漲,甚至出現「血鈷」事件。

「目前看來,『城市採礦』是最可行的解方,」陳俊銘透露:「各國都開始關注鼓勵,連礦藏豐富的澳洲政府,也頻頻對我們招手。」

銘福已拿到澳洲電池與太陽能板回收處理執照,預計投資400億元到澳洲設廠。

做資源回收紅到國際,連澳洲都來招商。這家版圖橫跨茶葉、餐飲、鋼鐵、建設、資源科技、生技與健康產業,年營收逾百億元的集團,其實是從一輛小貨車起家的。

一台小貨車起家,建立五金回收制度

1970年代,工業建設強勁需求,加上拆船盛行,廢鋼原料的不虞匱乏下,帶動台灣煉鋼產業快速發展。銘福創辦人陳福松也搭上這波浪潮,開著小貨車,做起廢五金回收的生意。1975年,銘福在高雄誕生。

拆船業沒落後,廢棄車輛與家電取而代之,成了台灣電爐煉鋼最主要的原料來源之一。相較於成分單純,組成多為鋼鐵或木材的船體,廢車處理成煉鋼材料,工序逾百道,挑戰不小。

一輛廢車,拆解下回收價值較高的輪胎、引擎、電瓶後,重頭戲在車身。加工、鍍膜過的鋼板車體,因體積大、成分複雜,不利煉鋼。

銘福面臨第一次轉型生存挑戰。陳俊銘回憶,當時父親陳福松毅然決定,率先自德國引進全台第一條「粉碎機」產線與設備,一度引來業界熱議與嘲笑:「做回收,還得投資買科技設備?」


圖/陳俊銘接班後,持續挑戰100%循環目標。張智傑攝

將報廢車體撞擊粉碎成粒,再以重量或磁性等物理特質,可篩選出有價鐵金屬與其他金屬回收。甚至,陳福松還為此另設電池回收廠金聯成,提煉鉛錠。業界形容,銘福堪稱台灣車輛回收制度與生態之先驅。

「現在我們幾乎整輛車都能回收再利用,從關鍵零組件、電池到車體,連日本廠商也來觀摩,」陳俊銘形容,僅剩一成是內裝座椅混合塑料:「我們計劃在台南蓋汽電共生廠,最後這一成廢料燃燒後,還能『廢轉能』。」

陳俊銘自剖,銘福不斷自我挑戰,朝100%循環目標邁進,因為集團曾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一度瀕危的慘痛教訓。

那是集團還依賴廢鋼買賣賺價差的年代,危機突如其來。

「每公斤20多元,跌到剩1元。我們2萬噸,價值4億的庫存,瞬間縮水,僅剩2000萬元!」陳俊銘回憶,更慘的是,答應好的廢車與廢五金收購價,一毛也不能少,但處理好的廢鋼,卻遭客戶棄單拒收。

銀行擔心自身難保,雨天收傘。「那一次,很多同業都倒了,幸好我們財務健全,沒有過度槓桿。」

挺過金融危機,轉型高質化服務

挺過危機後,銘福不斷建構防護網,轉型高質化服務。好比說,增設電池回收處理廠;擴充電腦、平板、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提煉貴金屬。

十年前,陳俊銘嗅到危機,「金價愈來愈貴,3C廠商乾脆研發新配方或製程,例如以銅取代金。我們回收處理廠,也得跟著改變。」又如電動車帶動鋰電池趨勢,集團也得趕緊開發鋰電池回收煉金新技術。

2016年,名仁資源科技成立,2018年,取得台灣第一張鋰電池回收處理執照。瞄準電動車趨勢,馬達將取代引擎,集團早已訓練一批馬達回收拆解團隊。


圖/整理:林鳳琪

雖然現在電動車與電池回收需求仍低,但危機意識驅使銘福緊跟國際趨勢,不斷轉型創新。

台灣環保科技專家、成大資工系教授陳偉聖形容,銘福在台灣資源科技走得很前面,甚至影響台灣法規的制訂。發現廢棄太陽能板將造成環境浩劫後,銘福也找他技轉相關研究與技術,要去澳洲設廠。

陳偉聖觀察,如今台灣備受國際關注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有一部分堪稱是銘福走過回收業,被誤解、歧視的斑斑血淚。

「都是歷史的足跡,」陳俊銘自美歸國後,從父親手中接下棒子,加快腳步。看好2025年,台灣將迎來電動車電池退役潮,銘福積極布局鋰電池回收再生,更要複製台灣經驗到澳洲。


---

銘福集團
成立:1975年
創辦人:陳福松
主要事業:茶葉、餐飲、生技、醫美、建設、鋼鐵、環保、教育等
其他事業體:田祝鋼鐵、天仁茗茶、天福養生村、天美仕直銷、鉑氏美生醫、福川銘建設、名仁資源科技、綠化環保、大南方資源再生、金聯成資源科技、秀潔環保、聯福資源
規模:年營收逾百億元
名仁資源
成立:2016年
總經理:陳俊銘
主要業務:乾電池與有價金屬回收處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6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6月號:https://bit.ly/3pLGg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