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涯交鋒〉有收入還能改變世界,誰說工作不酷?

「錢多、事少、離家近」還是你心中選工作的唯一標準嗎?對滿手職缺的年輕世代而言,好工作的定義,正在悄悄鬆動、質變。疫情後,YOLO(You Only Live Once),即「你只能活一次」的氛圍,瀰漫在全球職場新鮮人之間。

正因為「只能活一次」,沒有顧忌,工作帶來的「意義」甚至是樂趣,就顯得格外重要。無論是有機會享受「成名15分鐘」的自媒體,還是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的「綠領」職缺,連建造火箭、飛向太空,都成了年輕人職涯的選項之一。

《遠見》本次聚集三位30歲左右、從事新興職業的職人:白龍(本名白浩宇)、呂紹榕、吳炳翰。他們所學、所擁有的技能,皆足以成為職場裡炙手可熱的人才,卻都走進了新興、非典型的產業或職位。

31歲的YouTuber白龍,經營推廣純素飲食的影音頻道《夠維根Go Vegan》已經七年,獲得17.4萬人訂閱、2376萬人次觀看。他在大四時,以動畫〈五分鐘告訴你什麼是純素〉一戰成名,成為台灣第一個以素食為主題的YouTuber。

擁有台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碩士的白龍,對腳本、剪輯這些影音創作者必備的技能,本就不陌生,更從大學開始,就靠著接各式各樣的設計、拍攝案,賺進生活費。但他心裡掛念的,始終是素食能怎麼被推廣,而不是獲得多少收入。

「如果有一天,YouTuber的收入不足以支應生活,我大概還是會在工作之餘,做我現在做的事情,」白龍說。理念,是他與一般分享生活的Vlog頻道、搞笑頻道,最大的區別。

27歲的呂紹榕,在科技部支持的「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擔任整合資訊系統的工程師。他在ARRC三年來,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這個如「登天」般難的任務──他們真的是要登天,讓台灣有能力將衛星發射到離地百公里的卡門線外。

畢業於交大資工所的呂紹榕,也曾到科技金童翟本喬創立的和沛、KKOBX工作,但他終究沒像同學們,到那些薪資誘人的半導體公司,反而選擇在烈日下、嘈雜的鐵工廠旁,跟著學生團隊完成飛行前,每一項繁瑣的檢查。

26歲的吳炳翰,三年前自台大化工所畢業後,雖然選擇到相對傳統、員工人數上千人的大企業工作,但隸屬於台泥旗下台泥資訊新成立的減碳系統部,恰逢減碳議題襲來,碳管理師冷灶翻身,他的技能被公司重用,且永遠都在學習新知。

從小我的角度看,吳炳翰坦言,儘管大公司上班必須西裝革履、朝九晚五,卻因為不必輪班、待遇不俗,且職位前景可期,對他而言,是挺好的選擇。此外,與環保、社會關懷相關的工作,雖非他一開始初衷,但相較於產線上的工作,「知道自己對環境,好像真的有一些微小的貢獻,其實感覺還是很棒。」他說。

他們三人代表的世代,享受著逆來順受的五、六級生,在資本社會攢下的富饒與多元,有餘裕追逐屬於他們的「詩和遠方」,更勇於挑戰現狀。這是一群不願被「單一」定義的新世代。透過他們的視角,我們也可以重新思考職場的真諦。以下則是《遠見》採訪三人的精華摘要:

拍片說故事、引起共鳴,我樂在其中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工作?考量是什麼?工作的內容大概是什麼?

白龍(以下簡稱白):有很多人問我:「怎麼成為一個YouTuber?」我都會回,你想對觀眾說的是什麼?當初在網路上,看了一場推廣純素飲食的演講,那些動物實在太痛苦!吃了一輩子雞排配珍奶的我,馬上改成植物性飲食,連奶、蛋都不吃。

那場兩小時的演講,我傳給身邊的人,但影片太長,根本沒人要看。於是,我當時就花了兩個月,把演講變成五分鐘輕鬆的動畫,有20幾萬流量。素食營養學會看到後,來談合作,做了五、六支影片,因為有收入,就讓頻道經營下去。

後來拍動畫太慢,我們開始拍餐廳探點、開箱素食,工作還包含要想腳本、跟業主對談,這些對我來說都只是手段,希望大家認識植物性飲食,才是真正的目的。

圖/白龍經營《夠維根Go Vegan》頻道七年,他在大四時,以動畫〈五分鐘告訴你什麼是純素〉一戰成名,成為台灣第一個以素食為主題的YouTuber。蘇義傑攝

另一方面,這樣說故事的方式,我是樂在其中、吸引共鳴。以前高中用智障型手機,就已經把跟同學玩的影片剪出來,上傳「無名小站」,現在想來,做這行好像是註定。

為了找「生活」,棄半導體投入傳產

吳炳翰(以下簡稱吳):對化工所的我們來說,台泥、台塑這些產業當然是聽過的,但半導體崛起有很強的磁吸效應,去一趟竹科,可以直接開同學會。黃光蝕刻、光罩,只要有半導體產線的地方,就需要化工人,但我也清楚,選擇那樣的工作,沒什麼生活,於是就把傳產擺第一。

回頭看,我身邊的同事,基本上是化工、環工背景的人,但2018、2019年剛要入行時,壓根兒沒想到,減碳人才成為主流。我現在的工作,便是順應新部門成立才開出,我是找「生活」,但真的不是跟流行。

我們公司負責提供各種資源,像MIS,服務台泥集團的各個企業。我最主要做,是用資訊、數據,來協助公司做碳排放的管理。

圖/吳炳翰畢業後進入相對傳統的大企業,但隸屬於台泥旗下台泥資訊新成立的減碳系統部,恰逢減碳議題夯,碳管理師冷灶翻身,他的技能被公司重用。黃菁慧攝

工廠端當然有廠務會有第一手的數據,但因公司特別重視環境議題,而有專責單位,蒐集、統籌工廠盤查出來的結果,我們也跟第三方顧問協作,為台泥擬定全盤的減碳計畫。

錢可以再賺,工作有趣比較重要

呂紹榕(以下簡稱呂):每次總是要澄清一下,我們不是在試射飛彈(笑)。快畢業時,身邊的同學,清一色都去IC設計公司,我當時只想說這是個有趣的工作邀約,至於薪水,沒什麼好談,跟業界沒得比,大概就是科技部計畫的標準。

但最重要的,這是一個有趣的工作,或許這也是唯一重要的。錢永遠可以再賺,更何況我才30歲不到。

對許多國家來說,火箭是一種機敏的科技,只有那國的公民才能參與當地的火箭計畫,這正是最珍貴的地方。

ARRC裡面,有動力、電力,或是像我這樣的資工背景,寫程式的成員,我們其實就像一個工匠,為了要做別人覺得好用的工具,幫助他們完成任務,就像手機裡面的軟體,做相機的App,也要一定程度地了解光學專業。

在ARRC比較特別的,是除了串接火箭上的感測器、搜集資料,比起幾年前探空火箭只需要飛上去,這一代火箭因為要做到「導控」,讓衛星飛到特定的軌道,涉及很多運算跟控制閥件,需要我的技能。

圖/呂紹榕在ARRC工作三年來,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讓台灣有能力將衛星發射到離地百公里的卡門線外。陳之俊攝


10分鐘的影片,要花20個小時後製

問:你們工作中有哪些有趣、困難,以及有成就感的地方?

白:大家看到YouTuber開心拍片,那是表面,最累的是瑣碎的後製,剪接、上字卡、特效、輸出,像我們一支10分鐘的影片,要花整整20個小時後製。

但每次看到影片下面有人留言:「我是吃葷的,不過我看了你們的影片,會想吃那家素食餐廳,」其實,只要有任何一個人,因為我的影片而多吃一餐素食,就是支持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也是我成就的來源。

當然,相對的,有時候也會有留言想要來吵架,以前會很在意,但現在我更注重數據。而且很有趣,不只要看流量,要看有多少人因為你這支影片訂閱你的頻道。我曾經拍了一支流量超高,卻造成很多退訂的影片,就像很多爆紅的人是曇花一現,這不是我們想要的。

直到現在,我都還在試錯,挫折難免,但如果因為一兩次流量低就覺得失敗,可能很快就做不下去。

吳:與其說成就感,主要還是能不能學到東西。不一定局限在學到一個很酷的冷知識,或是可以拿去下一份工作、產業的技能,比較像是我知道自己在哪一個領域不足、沒接觸過,而我現在有機會去接觸,我永遠樂於挑戰新的、未知的東西。

我所在的ESG相關部門,不是傳統組織架構裡的單位,任務也很新,所以有上面的支持,顯得格外重要。去年有一個大案子,我要負責跟公司的董事報告,後來他們給予肯定,那是第一次覺得我在做的案子,真的被高層重視了。

目標一直很單純,就是把火箭射到太空

呂:努力了那麼久,毫無疑問,最感動的,是看見火箭飛起來的那一刻!分散到這三年,每個測試都有的milestone(里程碑),如果說這個工作的「社會影響力」,還真是不敢當,但我真正在意的是,我是不是只是一個螺絲釘,我的意見是不是能被團隊、不同職能的人傾聽,進而影響整個專案的走向。

但另一方面,也不代表我要「不可取代」,專案管理有一個理論,叫巴士因子(Bus Factor),直白的定義就是,你如果在巴士上被撞死,你的專案還能不能繼續下去。我不想有一天,如果我離開了,同樣都為這個目標努力過,反而成為那個「路障」。

而我們這邊也不太會有勾心鬥角、政治的問題,因為我們目標一直很單純,就是希望把火箭射到太空。所以討論事情時,能就事論事,加上大家都年輕,不太有科層體制,有問題就提出來,如果做錯,就一起找出來,改正就是。

與三年前相比,我有更多跨領域的能力,這是挑戰,但克服了之後也更有成就感。

白龍(左起)、吳炳翰、呂紹榕三位所學、所擁有的技能,足以成為職場炙手可熱的人才,卻都走進了新興、非典型的產業或職位。陳之俊、蘇義傑、黃菁慧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7月號:https://bit.ly/3R96j38】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