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請教育部鬆手 還給大學更多自主權 被SCI與SSCI扭曲的論文工業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謝克曼直接點名《自然》等三本最頂尖期刊,宣布不再向它們投稿。論文商品化的問題,也正是台灣學術界目前最嚴重問題。而一條鞭式評鑑辦法,讓國立名校淪為職訓中心,台灣高等教育必須深切省思。

二○一三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謝克曼(Randy Schekman),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前一天的十二月九日,在英國衛報發表短文,直接點名《自然》、《細胞》、《科學》這三本被生命科學界認為最頂尖的期刊,宣稱以後再也不向這些期刊發表論文了。

諾貝爾桂冠痛批學術期刊商品化

謝克曼直指學術期刊商品化嚴重,形成不健康的競爭環境,猶如限量發行的時尚名牌,但未必是最佳的產品。更令人詬病的是,為了讓其收錄的論文被不斷引用,以衝高其被多數研究者奉為圭臬的「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往往以非科學的誘因引導研究方向,製造研究流行。
謝克曼此文一發表,立刻被瘋狂傳閱引用,在英美的學界激起很大的共鳴。諷刺的是,若以「影響指數」的理論來看,此文應該被視為謝克曼最重要的文章。
的確如此,一個接受率只有十幾趴,甚至個位數的期刊,主編能很輕易地控制研究主流,嚴重扭曲科學研究的動機與客觀性。謝克曼呼籲抵制這些期刊,他本人並親自致力於利用網路,推廣開放式期刊,不收費用、不限篇幅、不以市場導向,只以純粹的學術價值來取捨。
衛報記者也訪問了遭謝克曼點名的三本期刊主編,但除了制式辯駁,似乎對謝克曼的抵制不置可否,並不十分在意。對這些頂尖期刊而言,諾貝爾獎得主不算稀客,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抵制,並不能撼動他們君臨學界的地位。成千上萬的研究者,依然會以得到頂尖期刊的青睞為榮。

中國學術論文網路叫賣

不可否認的,這些頂尖期刊仍是科學家發表研究成果最有效的管道,沒有道理不鼓勵優秀科學家踴躍投搞,以方便其他研究者參考。以學院觀點來看,期刊上的論文只是科學研究的終端產品,真正問題來自科學活動的另一端,被一個錯誤的獎勵系統驅使。研究的動機不再是科學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而是學院內的激烈競爭,自由探索知識的空間已被淘汰的壓力所取代。科學家為了升等與取得研究經費,被迫必須妥協,但妥協之後,往往就步上一條研究庸俗化的不歸路。
許多好的研究者,尤其是剛出校門進入學院的年輕教授,為了生存只好追逐熱門題目、將研究成果漸進式發表、對熱門問題的小枝小節敲敲打打。這些策略性的研究,對一個名不見經傳初入門的研究者而言,比嘗試錯誤、創新研究方向更容易擠進頂尖期刊。而這些攸關在學界立足的現實問題,不是謝克曼那一層級的頂級研究者所能體會。
在後起的中國投入大量人力於科研市場後,原本已扭曲的競爭更急速惡化。中國產出的論文刊登在SCI期刊比二○○○年多出六倍之多,達二十萬篇。在超歐趕美的民族主義驅使下,中國以國家之力對期刊階級化,依據各種指數給予作者大小不一的重賞與升遷考量,無怪乎學者無所不用其極,只求擠入頂尖期刊。等而下之的,更有心存僥倖抄襲、製造假數據、買賣論文的怪異現象,屢見不鮮。
這些頂尖期刊也知道這些問題。例如,遭謝克曼點名的《自然》不久前才刊出一篇令人匪夷所思的追蹤報導,題目為《中國學術論文的雜貨市場》,指出在中國,學術論文竟然像待價而沽的貨品,透過仲介在網路公開叫賣,出售著作權。任何有需要的買主,只要與原作者價錢談攏,買主便可以作者掛名。

打破僵化的一條鞭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