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港人覺醒 命運自決
八月三十一日下午四點○五分,人大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在電視上,向正在看直播的香港市民致以問候。香港學聯的辦公室噓聲一片,二十四歲的秘書長周永康對著電視機豎起了中指。
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閉幕的記者會,一個小時前,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了關於香港政治改革的決議,給二○一七年的香港普選定下框架──與其說「框架」,不如說「定案」:明確規定提名委員會人數按照現時選舉委員會設立,一二○○人,由親北京及商界力量把控的四大界別組成,參選人獲提委會「過半數」支持才可能成為參選人,特首參選人數目定在二至三人。人大同時表明,如果這個方案沒有獲得法定程序通過──被香港立法會否決,則一七年特首選舉會繼續沿用一二年特首選舉產生辦法。
北京賜給港人伊朗式普選
這是一個自香港政府啟動普選諮詢以來,比社會上所提出的所有建議──包括民建聯方案──都更加保守的方案。中國大陸一名分析者量化比較了這樣一個「普選」方案所代表的港人選舉權到底有多少,得出的結論是:「普通港人的選舉權,只是實為官定的『提名委員會』成員的一五○億分之一,哪怕按照最開放的估計,也只有一五○萬分之一。」連北京大學師生選舉海澱區人大代表的選舉權,「都是香港公民的十萬倍以上」。香港學者則將這樣的方案稱之為「伊朗式普選」。
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直播的香港市民來說,這一刻令人悲憤,卻並不意外。人大開會前四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人大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在深圳與香港各界代表會面時,已經明確提示了這一方案,而人大會議第二天,草案就已經被曝光。民主的病危通知書早已下達,人們在等待的,只是最後的時刻。
大學生們選擇集體見證這一刻。五十多個來自全港各大學的學生代表聚集在學聯辦公室,收看了網路連線的這場記者會直播。當李飛在電視上用緩慢的官式普通話講出「過半數」、「愛國愛港」字眼時,學生中間會偶爾蹦出「丟──」(粵語粗口)的回應。大多數時候,學生們只是低頭刷手機,在電腦上工作,靜靜地聽著,彷彿李飛那些話與自己身處的世界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三十年前的命運三岔路
剛剛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前任中大學生會會長Eason在直播開始前,在臉書上寫:「在一個有關港人命運的重大決定上,我們依然沒有參與的份兒,居然要靠電視直播來迎候強加於身的命運。三十年前是這樣,三十年後一切如舊。這真是對香港人的羞辱。我們不要再接受京官的耳聽面提,要出來奪回理屬己身的政治主體性。今天是歷史的新頁,往後怎麼寫,得看我們的決心了。」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安排了這次聚會。在他看來,這像是一個儀式,是告別,也是開始。和同學們一起收下「民主」的死亡通知書,也正可以一起丟掉幻想,「讓現實顛覆幻想,逼使港人狠下決心另走一條生路」。什麼樣的生路?在與台灣公民社會連線的對話中,他重複了這個幾個月來一直在心中醞釀的想法:「未來香港不會再有年輕人相信『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未來不會再提『民主回歸』,提出來的必定是『命運自決』,香港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要怎麼走下去。」
時光倒流三十年,中英談判期間,關於前途命運的思考,香港民間曾有三種意見。最主流的聲音希望「維持現狀」,即英國繼續管治香港,即使主權回歸,治權也依然由英國保留;以知識分子和進步大學生為主的知識菁英則提出「民主回歸」,以主權回歸換得高度自治的民主制度;另有極少數知識分子提出「命運自決」,時任《號外》雜誌主編的陳冠中就是其中代表。不過,在命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下,「民意」實際做不得數。鄧小平曾明確表示:「中英談判不是三角凳」,香港前途是中國和英國來決定的事,香港人沒有資格上談判桌。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435期〉
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閉幕的記者會,一個小時前,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了關於香港政治改革的決議,給二○一七年的香港普選定下框架──與其說「框架」,不如說「定案」:明確規定提名委員會人數按照現時選舉委員會設立,一二○○人,由親北京及商界力量把控的四大界別組成,參選人獲提委會「過半數」支持才可能成為參選人,特首參選人數目定在二至三人。人大同時表明,如果這個方案沒有獲得法定程序通過──被香港立法會否決,則一七年特首選舉會繼續沿用一二年特首選舉產生辦法。
北京賜給港人伊朗式普選
這是一個自香港政府啟動普選諮詢以來,比社會上所提出的所有建議──包括民建聯方案──都更加保守的方案。中國大陸一名分析者量化比較了這樣一個「普選」方案所代表的港人選舉權到底有多少,得出的結論是:「普通港人的選舉權,只是實為官定的『提名委員會』成員的一五○億分之一,哪怕按照最開放的估計,也只有一五○萬分之一。」連北京大學師生選舉海澱區人大代表的選舉權,「都是香港公民的十萬倍以上」。香港學者則將這樣的方案稱之為「伊朗式普選」。
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直播的香港市民來說,這一刻令人悲憤,卻並不意外。人大開會前四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人大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在深圳與香港各界代表會面時,已經明確提示了這一方案,而人大會議第二天,草案就已經被曝光。民主的病危通知書早已下達,人們在等待的,只是最後的時刻。
大學生們選擇集體見證這一刻。五十多個來自全港各大學的學生代表聚集在學聯辦公室,收看了網路連線的這場記者會直播。當李飛在電視上用緩慢的官式普通話講出「過半數」、「愛國愛港」字眼時,學生中間會偶爾蹦出「丟──」(粵語粗口)的回應。大多數時候,學生們只是低頭刷手機,在電腦上工作,靜靜地聽著,彷彿李飛那些話與自己身處的世界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三十年前的命運三岔路
剛剛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前任中大學生會會長Eason在直播開始前,在臉書上寫:「在一個有關港人命運的重大決定上,我們依然沒有參與的份兒,居然要靠電視直播來迎候強加於身的命運。三十年前是這樣,三十年後一切如舊。這真是對香港人的羞辱。我們不要再接受京官的耳聽面提,要出來奪回理屬己身的政治主體性。今天是歷史的新頁,往後怎麼寫,得看我們的決心了。」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安排了這次聚會。在他看來,這像是一個儀式,是告別,也是開始。和同學們一起收下「民主」的死亡通知書,也正可以一起丟掉幻想,「讓現實顛覆幻想,逼使港人狠下決心另走一條生路」。什麼樣的生路?在與台灣公民社會連線的對話中,他重複了這個幾個月來一直在心中醞釀的想法:「未來香港不會再有年輕人相信『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未來不會再提『民主回歸』,提出來的必定是『命運自決』,香港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要怎麼走下去。」
時光倒流三十年,中英談判期間,關於前途命運的思考,香港民間曾有三種意見。最主流的聲音希望「維持現狀」,即英國繼續管治香港,即使主權回歸,治權也依然由英國保留;以知識分子和進步大學生為主的知識菁英則提出「民主回歸」,以主權回歸換得高度自治的民主制度;另有極少數知識分子提出「命運自決」,時任《號外》雜誌主編的陳冠中就是其中代表。不過,在命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下,「民意」實際做不得數。鄧小平曾明確表示:「中英談判不是三角凳」,香港前途是中國和英國來決定的事,香港人沒有資格上談判桌。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4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