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事】「浪人」梅心怡 結束與台灣傳奇相逢

一九六二年中秋節前,一個美國密蘇里州中部美以美會學院(Central Methodist College)十九歲年輕學生,搭上中華民國招商局的「自由輪」,經過三十天旅程來到台灣學中文。在船上,一位華籍船員幫他取了個中文名字「心怡」。



上岸後,他到在美國大學認識的台灣好友鄭心本家借住。當鄭心本的媽媽柯漱芸聽到這個美國青年的中文名字叫「心怡」,內心一陣激動,因為這是她一個早逝兒子的名字,之後鄭媽媽認了這個洋人為乾兒子。

透過特務家庭認識「自由中國」

「心怡」有個中國姓「梅」,他英文本名叫Lynn Miles,中英文都是女性化的名字。

當時同學鄭心本的父親剛過世兩年,他父親生前是鼎鼎大名的國民黨特務頭子──擔任過軍統局長、保密局長以及首任國安局長的鄭介民,是蔣介石創設的法西斯組織「藍衣社」的十三太保之一。

鄭心本在美國告訴梅心怡很多「自由中國」的美好,讓他對台灣心嚮往之。在台一年多,他接觸到的也是台灣的光明面。一九六四年五月,他回到中部美以美會學院繼續念大二。當時六○年代激進青年文化方興未艾,在校園中編校刊、參與學運的梅心怡眼界「第一次因社會不公和言論自由而大開」,他也被學校當局逼迫退出校刊。

因為對校方的失望,讓他再度燃起到台灣的念頭。梅心怡考取美國國防部獎勵學生瞭解中國的獎學金,於六四年十一月再度回到台灣。



「眼界大開」的梅心怡,這一次看到自由中國的另一面。他知道了二二八、白色恐怖,也陸續認識了李敖、彭明敏與謝聰敏等人。認識李敖是梅心怡涉入台灣政治救援工作的開始。

一九六五年八月《文星》雜誌被查禁,當年十二月一個深夜,擔任《文星》主編的李敖來找梅心怡。李敖擔心自己被捕,要梅心怡帶他去天母美國大使的家中見大使,想尋求政治庇護。梅心怡回憶道,當時兩人到了大使家,但大使已就寢,屋內燈光熄滅,兩人無功而返。

李敖帶領「跨過了盧比孔河」

不過,另一種可能是當時美國大使賴特(Jerauld Wright)已結束任期回美,而新任大使馬康衛(Walter P. McConaughy)還未上任,梅、李兩人因此撲空。


不論如何,這趟天母行讓梅心怡涉入對抗國民黨政府的險境,「我已經跨過了盧比孔河(crossed the Rubicon,指無法回頭),從一個對言論自由空有興趣的外國人,變成嚴重『干預』中華民國內政的不良分子。」
因為越戰徵兵,梅心怡在一九六七年前往越南一個軍方直升機零件廠工作半年。

期間趁新年假期赴日本度假,途經台灣又見了李敖。李敖要梅心怡藉搭乘軍機不會受海關檢查,將救援柏楊的信件帶出轉寄給在美國的孫觀漢。孫觀漢這個與柏楊未曾謀面的忠實讀者,是救援柏楊最積極的人物。

半年後,梅心怡離開越南到日本落腳,並娶了日籍妻子。他又來台灣,在李敖指示下帶了一封信出境轉寄,這是一封與安排彭明敏出逃有閱的信。七○年一月彭明敏成功逃到瑞典。

當年底發生台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隔年初台北花旗銀行也爆炸,國民黨當局用此羅織罪名,逮捕了協助彭明敏出逃的李敖、謝聰敏和魏廷朝等人。當時因日本簽證過期而來台的梅心怡,在李敖被捕前暫居他家兩個月。三個人被捕後,李敖被刑求供出了梅心怡涉入彭案,梅心怡也在七一年五月被趕出台灣。從此列入黑名單二十五年。

離開台灣後,梅心怡再度回到日本,「開始瘋狂投入台灣人權運動。」他回憶道:「救援朋友的任務開始擴張成救援台灣的所有政治犧牲者。」他與關心韓國人權運動的David Boggett一起在日本辦了一本雜誌《浪人》(Ronin),報導韓、台與亞洲各國的人權與政治問題。「浪人」是日本脫藩武士,游離出封建體系,就有如梅心怡的處境。



一九七二年底,《浪人》第八期公布了台灣二一四名政治犯名單,名單是由謝聰敏製作,這個名單也讓《浪人》以及Marcel Valence(梅心怡使用的筆名)受到關注,海外愈來愈多人與他聯繫,想知道台灣的政治狀況。

艾琳達與施明德的政治婚姻

梅心怡對台灣的政治、人權救援行動有多重要?一九七○年代後期與他密切合作的艾琳達(Linda Arrigo)說:「那時候有一些人在幫助台灣,包括一些傳教士,但有系統的網絡只有Lynn一個。」梅心怡會找人來台灣,把台灣人權相關資料帶出去,梅心怡的中日文都很好,可以翻成英文再傳播出去。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476期〉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