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天下】錢!成了加泰隆尼亞獨立導火線
去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鬧得風風雨雨,最後仍留在大英國協。西班牙第二大城巴塞隆納所在的加泰隆去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鬧得風風雨雨,最後仍留在大英國協。西班牙第二大城巴塞隆納所在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自治區多年來蠢蠢欲動,九月底的地方議會選舉結果一出,地中海再度成為歐盟的震央。支持獨立的政黨聯盟拿下四七%的選票,並攻下一三五席議員中的七二席,穩定過半。一場地方議會選舉成了準公投,預計在十八個月內脫離西班牙獨立建國。其他國家的分離派再次燃起希望。
民族主義還是民粹主義
紅黃條紋相間的加泰隆尼亞旗海飄揚,溫暖色彩像是當地人對自主的熱切渴望。但得票率未過半動搖了獨立的正當性,況且選前的民調顯示,僅兩成受訪者希望持加泰隆尼亞護照,高達六成選民想同時保持西班牙國籍。雙重認同是欲走還留,獨立更像是威脅馬德里退讓的談判籌碼。
西班牙知名小說家與專欄作家賽卡斯(Javier Cercas)說:「接下來應舉行真正的公投,因為獨派沒有能力獲勝。」
賽卡斯長年為西班牙最大報《國家報》(El Pais)加泰隆尼亞文版寫稿,在他看來,現任的中右派自治區主席馬斯(Artur Mas)對經濟危機應對無方,大幅刪減社會福利,且同黨成員涉及貪汙,為了平息民怨,召喚民族主義轉移焦點。
「加泰隆尼亞獨派是民粹主義,所謂的民粹主義就是總在尋找敵人,都是別人的錯,脫離西班牙一切會更好,這是危機時刻的簡化言語。」賽卡斯也認為,加泰隆尼亞在政治和教育上已經享有大幅自治權。
儘管如此,擁有西班牙一六%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二成的加泰隆尼亞,一直在爭取更大的自主空間。出身加泰隆尼亞的作家兼媒體人博司(Xavier Bosch)說:「面對中右派總理拉荷義(Marino Rajoy)築起的高牆,分離派只好選擇單方面宣告獨立。」
相較於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同意蘇格蘭以民主的方式決定去留,拉荷義姿態僵硬高高在上,對尋求獨立的聲音置若罔聞。去年的諮詢性獨立公投、百萬人上街,都無法振聾發聵。
敵人凝聚的想像共同體
位在西班牙東北方、與法國相鄰的加泰隆尼亞,自古以來是各族群匯聚的貿易重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達的巴塞隆納吸引來自全國各地,乃自東歐、北非的移民,成為民族大雜燴。「在巴塞隆納,找不到一個人的祖父母、外公外婆全是當地人。」博司指出。

當地語言和藝術風格獨特,飲食之外,足球勁旅巴塞隆納隊凝聚了向心力,但加泰隆尼亞的現代民族性不在血緣,而是對土地的認同和文化兼容並蓄。孕育出高第(Antoni Gaudi)般的建築奇才、藝術家米羅和達利,以及世界一流的分子料理大廚亞德里亞(Ferran Adrià)。
歷經漫長的封建、城邦王國歷史後,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Isabella I of Castile)和亞拉岡的斐迪南(Ferdinand II of Aragon)在十五世紀聯姻,兩人的結合奠定了西班牙統一基礎。有了國家的雛形後,菲利浦四世(Philip IV)開始以馬德里為中心塑造西班牙人,淡化加泰隆尼亞的色彩。
加泰隆尼亞十七世紀在法國的協助下反叛,十八世紀再度被降服在西班牙體制下。歷代西班牙國王以及二十世紀的獨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壓制加泰隆尼亞文化的力量蘊積了反作用力。一名在廣場慶祝選舉結果的婦人含淚說著:「我打了電話給祖母,她談起了那個連母語都不能說的時代。」
民族主義還是民粹主義
紅黃條紋相間的加泰隆尼亞旗海飄揚,溫暖色彩像是當地人對自主的熱切渴望。但得票率未過半動搖了獨立的正當性,況且選前的民調顯示,僅兩成受訪者希望持加泰隆尼亞護照,高達六成選民想同時保持西班牙國籍。雙重認同是欲走還留,獨立更像是威脅馬德里退讓的談判籌碼。
西班牙知名小說家與專欄作家賽卡斯(Javier Cercas)說:「接下來應舉行真正的公投,因為獨派沒有能力獲勝。」
賽卡斯長年為西班牙最大報《國家報》(El Pais)加泰隆尼亞文版寫稿,在他看來,現任的中右派自治區主席馬斯(Artur Mas)對經濟危機應對無方,大幅刪減社會福利,且同黨成員涉及貪汙,為了平息民怨,召喚民族主義轉移焦點。
「加泰隆尼亞獨派是民粹主義,所謂的民粹主義就是總在尋找敵人,都是別人的錯,脫離西班牙一切會更好,這是危機時刻的簡化言語。」賽卡斯也認為,加泰隆尼亞在政治和教育上已經享有大幅自治權。
儘管如此,擁有西班牙一六%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二成的加泰隆尼亞,一直在爭取更大的自主空間。出身加泰隆尼亞的作家兼媒體人博司(Xavier Bosch)說:「面對中右派總理拉荷義(Marino Rajoy)築起的高牆,分離派只好選擇單方面宣告獨立。」
相較於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同意蘇格蘭以民主的方式決定去留,拉荷義姿態僵硬高高在上,對尋求獨立的聲音置若罔聞。去年的諮詢性獨立公投、百萬人上街,都無法振聾發聵。
敵人凝聚的想像共同體
位在西班牙東北方、與法國相鄰的加泰隆尼亞,自古以來是各族群匯聚的貿易重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達的巴塞隆納吸引來自全國各地,乃自東歐、北非的移民,成為民族大雜燴。「在巴塞隆納,找不到一個人的祖父母、外公外婆全是當地人。」博司指出。

當地語言和藝術風格獨特,飲食之外,足球勁旅巴塞隆納隊凝聚了向心力,但加泰隆尼亞的現代民族性不在血緣,而是對土地的認同和文化兼容並蓄。孕育出高第(Antoni Gaudi)般的建築奇才、藝術家米羅和達利,以及世界一流的分子料理大廚亞德里亞(Ferran Adrià)。
歷經漫長的封建、城邦王國歷史後,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Isabella I of Castile)和亞拉岡的斐迪南(Ferdinand II of Aragon)在十五世紀聯姻,兩人的結合奠定了西班牙統一基礎。有了國家的雛形後,菲利浦四世(Philip IV)開始以馬德里為中心塑造西班牙人,淡化加泰隆尼亞的色彩。
加泰隆尼亞十七世紀在法國的協助下反叛,十八世紀再度被降服在西班牙體制下。歷代西班牙國王以及二十世紀的獨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壓制加泰隆尼亞文化的力量蘊積了反作用力。一名在廣場慶祝選舉結果的婦人含淚說著:「我打了電話給祖母,她談起了那個連母語都不能說的時代。」